让“操作”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两位数加整十数、加一位数”的教学思考

2017-09-16 04:38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17年23期
关键词:计数器操作小棒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 徐 燕

让“操作”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两位数加整十数、加一位数”的教学思考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 徐 燕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设计学生参与的操作活动,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但如果一味地追求动手操作,就可能会出现为操作而操作的现象,学生的操作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使得这些操作活动流于形式。动手操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这就需要我们做深入的分析与合理的把握,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操作活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

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直观形象的操作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正确地建立新知的表象,从而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设计学生参与的操作活动,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但如果一味地追求动手操作,就可能会出现为操作而操作的现象,学生的操作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使得这些操作活动流于形式,并不是学生真正的需要,课堂上出现了“被操作”的现象。

一、从“被操作”教学现象谈起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两位数加整十数、加一位数”一课中,教材在引导学生学习这节内容时,安排了一个“摆小棒”的环节,可见,“摆小棒”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下是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

师:从例题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口答)一共有多少个座位?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1:用45+30,等于75。

生2:对,45+30=75。

师(惊讶地):你们已经会算45+30=75,真是太聪明了!那是怎样算的呢?用我们事先准备好的小棒,动手摆一摆。

(这时,有几个学生小声嘀咕着:我都已经知道等于75了,还要摆小棒干什么?还有一些学生摆弄着小棒,不知道应该怎么摆)

……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并没有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摆小棒”这一操作活动,也没有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对于相当一部分一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45+30时,已经或多或少地从家长或其他途径得到了“提前学习”,已经不需要借助直观“拐杖”,进入表征为“形式化”的运算阶段。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分析的是:学生已经会算了,它们理解为什么这样算吗?如何让“操作”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笔者展开了探索与尝试。

二、让“操作”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1.善用教材,个性化加工,相机实施“操作”活动

“两位数加整十数、加一位数”一课中,教材编写45+30的大致安排是:先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再抽象出分解式进行计算。但是,教材的编写只是提供了教学活动的线索,我们绝不能把教材的编写思路等同于教学预案,把教材的言语叙述方式直接照搬成课堂的师生教学活动。教材中所设计的,我们在使用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加工,相机实施“操作”活动。

2.精心设计,让“操作”活动为理解算理服务

“数学是有道理的数学”,在计算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记住计算法则,掌握计算方法外,还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算?”明白这样算的道理,即算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同样是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两位数加整十数、加一位数”一课,笔者做了如下教学安排和尝试:

(1)动手操作——学生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方法探索计算过程和结果

(出示例题图片)

师:从例题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口答)一共有多少个座位?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1:45+30=75。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是45+30=75,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同桌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生:我是这样算的,先算4+3等于70,然后70+5=75。

师:小朋友们听明白了吗?4为什么与3相加,而不与0相加呢?

生:4与0相加,那就变成4个1了。

师:你的意思是,4加3表示的是7个十,所以是70。那为什么还要再用70加5呢?

生:5加0等于5,是5个1;7个十与5个一合起来就是75。

师:如果请你用摆小棒来解释,你会怎样摆?

指名操作,师生共同完成,完善得到小棒图。

小结:通过摆小棒我们发现:把4捆与3捆合起来是7捆,就表示4个十与3个十合起来是7个十;7捆与5根合起来,就表示7个十与5个一,合起来是75。

师:如果让你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你会怎样拨?

指名操作,师生共同完成,完善得到拨珠子图。

生:只要在计数器的十位上直接拨3颗珠子就可以了,因为十位上的3颗珠子表示3个十,这样再与个位合起来就是75。

(2)分解式计算——直观操作和分解式计算有机结合

师:刚才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和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的方法,知道了45+30=75。你能根据我们刚才的操作过程,写出计算的分解式吗?动手试着写一写。

指名汇报,师生共同完善得到计算分解。

师:根据这个分解式,我们可以这样说:把45分成40和5,先算40+30=70,再算70+5=75。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出示例题图2:

师: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怎样计算?

生:用45+3=48,先算5+3=8,再算40+8=48。

师:听明白了吗?我们用小棒怎么摆?

指名操作,师生共同完成,完善得到小棒图及计算分解式。

学生根据图来说一说:把45分成40和5,先算5+3等于8,再算40+8等于48。

(3)对比内化,形成算法与算理的统一

师:比较45+30和45+3这两道题,在计算方法上有哪些相同点与不0点呢?请你们仔细观察观察,有什么发现?

出示两幅小棒图:

生:在计算45+30时,是先算40+30=70,再算70+5=75;而计算45+3时,是先算5+3=8,再算40+8=48。

师:计算45+30时,为什么不用5+30呢?

生:因为5在45的个位上,表示5个一,而30表示的是3个十。

师:那为什么在计算45+3时,5却可以和3相加呢?

生:因为5在45的个位上,表示5个一,3也表示3个一,5个一与3个一合起来就是8个一,就是8。

师:说得真好!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动手操作、直观演示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计算教学中恰当地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不仅能有效地改变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与学的方式,而且能将抽象的算理形象地显现出来,为算法的建构提高原型支撑,对学生理解算理、建构算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动手操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我们做深入的分析与合理的把握,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猜你喜欢
计数器操作小棒
采用虚拟计数器的电子式膜式燃气表
关于74LS90计数器的Multisim仿真分析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SR620型与53230A型计数器的性能测试
算盘是个“小气鬼”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