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必“审”
——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2017-09-16 04:38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中心小学龚雨静
数学大世界 2017年23期
关键词:读题题意审题

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中心小学 龚雨静

下笔必“审”
——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中心小学 龚雨静

所谓“审题”,简而言之就是理解题意,弄清题目内容,看题目已经告诉我们什么,需要求的是什么。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审题。其实,小学低年级数学中的很多题目并不是很难,只要学生认真审题,仔细分析,大部分还是能够顺利解答出来的。

一、低年级学生解题出现错误的原因分析

1.题未读完,笔已动

低年级学生在写作业时,很少去读大题的要求,常常只读小题,甚至有时候用眼睛扫描一遍就马上动笔解答了。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不是很多,另一方面是因为低年级学生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还没有读懂题目的要求就马上动笔了,所以很容易出现错误。

现在低年级书本中很多概念的描述与揭示都是比较形象的,相对来说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在做题的时候,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否则就容易出现概念理解不清的情况。

3.思维定式,不转弯

在学习了某些知识后,教师会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专题练习。此时,某一种类型的题目学生可能会经常遇到,并进行反复练习,某种程度上学生会对题目形成“思维定式”。定式思维如果使用不当,会产生较为严重的错误,在练习中,这种情况是最难检查出来的,同时也是最容易放松警惕的。

4.信息干扰,理解难

在平时的练习中,题目中的大部分数据都是有用的,但是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多余的条件,在做题时会有不少学生将题目中多余的条件也硬灌进去;也有一部分学生在题目数据较多的情况下,无法正确地选取有用的信息,以致出现各种错误;还有一些学生无法发现题目中隐藏的条件。

二、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策略

1.加强读题,把握蕴意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读题,通过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明确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头脑中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进一步思考做好铺垫。低年级学生读题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读题时让学生用手指指着所读部分,做到口到、手到、眼到、心到,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通,读后再默读题目,一道题目至少读两到三遍,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018年2月召开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三年总结会上,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大一附院”)入选“2017年度改善医疗服务十大亮点”、荣获了“2017年度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称号,该医院烧伤科和信息处也分别获得“2017年度改善医疗服务优质服务岗”和“2017年度改善医疗服务优秀组织奖”等荣誉。

例如二年级下学期教学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后,书上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博物馆上午9时开馆,到10时馆里有258人参观,10~12时有95人离开,174人进馆。到12时,博物馆里有多少人?这一天9~12时进馆参观的有多少人?

这道题目有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够解答,但是面对第二个问题,很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这时候我就要求学生认真地把题目默读两遍,紧接着提示学生:“要求这一天9~12时进馆参观的有多少人,我们还可以怎么想?”此时,学生们再一次认真读题,有学生说:“就是求9~10时和10~12时进馆参观的一共有多少人,和离开的人没有关系。”通过反复认真地读题,学生能从原来不熟悉的题目中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准确地解答题目,提高审题能力。

2.圈出重点,抓住关键

练习题中总会有一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就是解题的重点。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在做题时一般就读一遍题目,基本不会抓住题中的关键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重点标记的方法进行审题,养成边读边划的习惯,可以采用圆圈、重点号、划线等方式标出题中的重点,抓住关键,理解题意。

例如二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小英和小芳做纸花,每人做20朵。送给幼儿园小朋友15朵,还剩多少朵?

这道题目其实并不难,但实际练习时却发现有不少学生列出错误的算式:20-15=5(朵)。由此看来,学生并没有认真审题,看到“还剩”就直接用减法一做了事。于是,我借此机会让学生拿出笔边读边圈,将自己认为的重点圈出来。学生圈出题中的关键词有“小英和小芳”,还有“每人”,再进行练习时发现正确率明显提高了。

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圈出重点,这样不仅能抓住题中的关键,还能提高审题的正确率。

3.分析比较,强化辨别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对比训练,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防止学生知识混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例如二年级上学期学习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后,书上有这样一道题目:

(1)21盆花,送给幼儿园3个班,平均每班分得多少盆?

(2)21盆花,送给幼儿园一些后还剩7盆,送给幼儿园多少盆?

练习时先做第一小题,学生基本没有出现错误,都知道用除法计算,但第二小题有不少学生列出算式为:21÷7=3(盆)。当时我就疑惑了,题目中数量关系这么明显,怎么还能做错呢?于是,我就让学生比较这两道题的区别,学生发现第一小题是把21盆花平均分给3个班,平均分的结果一般用除法计算,而第二小题中是把21盆花送掉了一些,还剩下7盆,可以借助小棒演示一下,让学生体会要用减法来计算。

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审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挖掘条件,筛选信息

在解题时,如果题目中直接给出已知条件,那么只要学生仔细审题,就不难理解题意。但是有的题目不直接给出条件,以隐藏的形式出现,或者是有多余条件,学生就很容易忽视,造成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仔细分析,找出和问题相关的隐藏条件,筛选信息,使条件明朗化,思路清晰化,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

例如二年级上学期学习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后,书上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把24本书平均分给3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得多少本?你还能算)

出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本吗?

在学生解答这个题目时,我巡视了一遍。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解答出来,而第二个问题有的学生就无从下手了。其实图中隐藏了一个条件:每个小组有4人,这很容易被学生忽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审题,准确地挖掘题目中的隐藏条件,正确地解答问题,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挖掘条件,筛选信息,正确解答问题,提高审题能力。

总之,审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重视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把它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学会学习,爱上学习,使数学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猜你喜欢
读题题意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三招”学会审题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读题时代”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紧箍咒,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