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错误”资源 演绎精彩课堂

2017-09-16 04:38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利国镇万庄小学田传继
数学大世界 2017年23期
关键词:甲地小数点周长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利国镇万庄小学 田传继

巧用“错误”资源 演绎精彩课堂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利国镇万庄小学 田传继

随着“学讲计划”的深入推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学习,在他们求知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学生的出错,是他们思维的一种表现,也意味着一种特殊创新的诞生。从发展角度讲,这是孩子特有的权利。李烈老师在《我教小学数学》一书中阐述过:“出错”是孩子的“权利”。 “错误”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契机。如何把握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呢?

一、允许出错,自我反思改错

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学讲”下的课堂是自由的、宽松的,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活跃的思维必定能探究创造出不同的“精彩”。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出错是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之一。当错误出现时,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解决,学生自我的反思更有助于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甲、乙两地相距10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驶80千米,5小时后离甲地多少千米?”题目一出,小积极首当其冲:“这题的算式是300-0×4。”多数学生点头称是。我此时并未表态,而是将目光投向他,示意他要不要再思考一下,他也注意到我的疑惑,自己默默地又读起了题目。“噢!我上当了,问题是‘5小时后离甲地多少千米?’00-60×4求的是离乙地多少千米,求离甲地多少千米实际上是求汽车已经行驶了多少千米,应该是80×5=400。”这时我表现出一脸惊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小积极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没有认真读题。”刚开始附和的同学也趴在桌子上默不出声。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进行了点评:“错得好,说得更好!只要我们认真反思,那么刚才的错误就有了价值!”听到老师的话语,同学们都忍不住地笑了。平时学生做练习时,老师总是反复提醒强调:先审题,再下笔。然而实际练习时,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拿题即做,结果是错误连连。小积极的出错,能让学生自我反思,实实在在地体会到认真读题是多么重要。这种体验远比老师在学生做题前反复叮咛要有效、要深刻。

二、善待出错,学生巧妙纠错

“学讲方式”的应用,改善了课堂教学生态,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趣、活泼。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必然的,教师要善待学习中出错误的学生,如果学生一出错,教师就批评或指责,无形中就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有话不敢说,有问题不敢提,使课堂走向死角,这时我们可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课堂充满阳光。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加法和减法》例1时,学生从图中得到信息,求小明和小丽一共要用多少元?列出算式:4.75+3.4,教师提问:“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经过一番激烈地讨论,有这样两种算法:

1.先把末尾对齐再算:

2.先把小数点对齐再算:

同一个算式,有两种答案,到底哪种算法对呢?又是一番激烈地“唇枪舌战”,意见分歧的两拨同学给出了不同理由。

第一种答案理由:根据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的经验,末尾对齐再算。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取了自己认为正确的新知,我该如何给予评判呢?直接告诉他“你的想法是错的”,我的脑海里始终提醒我不能这样做,那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打消他自学的积极性,更会影响到他以后的学习态度。允许学生“出错”, “出错”是孩子的“权利”,在出错后,他能更好地掌握新知的由来。学生解释以后,我没有给予评判,而是找到了第二种计算方法的同学来解释。

第二种答案理由:4.75元中的4表示4元,7表示7角,5表示5分,3.4元中的3表示3元,4表示4角,只有相同单位的数字才能相加,不同单位的数字相加是不合理的,就像刚才的同学所讲,末尾对齐,5分和4角相加应该等于4角5分,而他的计算结果是9分,显然不对,所以应该先把小数点对齐再算。听到他的解释,同学们都不住地点头,当然也包括第一个同学,相信他这节课的收获会比其他同学更多。在接下来的练习中,他的表现真的让我出乎意料。

计算24+9.9,整数部分没有小数点,怎样计算?展开讨论。片刻后,他积极要求到黑板上板演,不一会,式子就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有的同学在下面议论着,看着同学们的疑惑,他满怀信心地讲解着:“根据小数的性质,整数24可以看作24.0,小数点在4的后面,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求小数点对齐,所以4要和第一个9对齐,计算结果等于33.9。” 教室里一片热烈的掌声。

三、巧用出错,教师灵活引错

“学讲”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理念的体现,这一教学方式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作用,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不能像传统课堂中那样“满堂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停一步”,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从讲台上走下来,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不时驻足在学生的身旁,指导学生的学习。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框,长12厘米,宽7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变化了没有?面积呢?” 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很容易求出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呢?”问题一出,各小组的同学开始忙碌起来,有的小组在讨论,有的小组在利用学具做长方形框。我一边巡视着,一边询问着,同学们都没有了以往的那种急切心情,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一分钟,两分钟,“小诸葛”终于按捺不住了,“老师,我是这样想的: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周长不变,因为无论是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都是由同样的四根木条围成的,长度都没变,所以周长没变。面积也不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底×高,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面积不变。”同学们都露出羡慕的表情。我不失时机地追问:“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教室里一片寂静。停留片刻,我拿起了学生的学具演示起来,边演示边提问:“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底变了没有?”同学们应和着:“没有”。“高呢?”我提问的同时也放慢了演示的速度。“长方形的宽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吗?”“小诸葛”兴奋地站了起来,“奥,平行四边形的高要小于长方形的宽,因为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所以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面积变小。”听他一说,大家都纷纷点头称是。教学中,老师一句巧妙地点拨,善于巧用错误,灵活引导,必将成为课堂的一个精彩亮点。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我们不能预料的错误,我们要善待学习中出错误的学生,少责备多鼓励,少埋怨多帮助。要像李烈老师那样学会包容每一个学生,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允许学生“出错”,善于挖掘错误的“闪光点”,积极引导和评价,不要让孩子带着遗憾回家。

猜你喜欢
甲地小数点周长
周长与面积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巧算周长
小数点移到哪去了
超级小数点
小数点流行病
小数点,快乐点
如何计算地方时
运动学公式应用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