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支持性就业服务:理念、模式和成效

2017-09-16 04:31
关键词:支持性康复职业

申 仁 洪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美国支持性就业服务:理念、模式和成效

申 仁 洪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障碍人士支持性就业服务逐渐取代庇护性就业服务。在“就业第一”和“所有人就业”的价值驱动下,支持性就业服务认为就业是人们的基本权利和基本生活方式,并力图整合职业康复和教育训练。美国通过立法保障、政府推动、研究实践探索和创新,使支持性就业有效地促进残障者融入社会、获得有竞争力的就业结果,从而实现生活质量提升。

美国;残障人士;支持性就业;服务模式

对于残障人士而言,就业不仅可以获得薪水收入、充分参与社会、拓展社会联系,而且有利于满足尊重需要、促进社区使用、提高自我及家庭生活质量等。职业康复在残障者通过参与就业实现独立生活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1]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残障人士职业康复领域超越庇护性就业(shelteredemployment),而逐步发展出支持性就业(Supported Employment,SE)服务,作为残障者的基本权利,全面融入社区,参与竞争性就业,获得充分发展。支持性就业首先应用于支持残障者就业并取得成功[2],然后经过调整和改造,逐渐应用于服务其他残障者。

一、美国残障支持性就业服务的演进历程

支持性就业是作为庇护性工作场所和职业训练的替代品而出现的。1970年代以前,庇护性工场和成人日间照护是美国残障者和其他身体障碍人士的主要生活与就业环境。1973年美国通过了康复法案(the Rehabilitation Act of 1973)。此法案推行庇护性的职业康复干预模式,让残障者在与自然场域隔离的工场中接受职业训练和职业康复。庇护性就业导向的职业康复模式依循“工作准备”实践模式,坚持“可行性决定”原则。职业康复咨询者在面对服务对象时,首先要全面评估其各方面的能力表现,以此确定个体是否具有职业康复和真实就业的可能性。然后在此基础上以补偿的方式提供相应的技能训练,最后根据障碍者康复之后的能力水平安置工作。因此,职业能力评估、职前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服务就成为庇护性就业的核心要素。但这种模式既不能为残障者提供常态化的真实工作情境,也不能有效促进已经就业的残障者重新融入社区,还不能紧跟迅速发展的经济趋势[3];最后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因为评估中的比较存在,大量残障者的能力和行为表现很差,被鉴定为无法就业;即使是那些接受了长时间的庇护性就业训练的人,也有相当比例无法获得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技能;另外一部分则在面试中获得的是失败的经验;即便成功就业,也很快因为当事人持续出现问题而被解雇并很难再次就业。[4]

支持性就业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支持性就业将残障人士的工作能力看成是职业康复的结果,而不是就业服务的前提。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发出小组就业模式来解决庇护性就业所出现的问题。这一就业模式在职业康复师或相关服务者的监控下,充分得到同伴的帮助,将残障者安置在规模较小的团队中工作。20世纪80年代,支持性就业服务模式就在小组就业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5]1986年美国康复法修正案正式提出为残障者提供支持性就业服务,并拨款建立一支支付工资的专门队伍——工作教练——来负责项目实施。1988年在工作教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残障者的典型生活环境和可获得资源,发展起自然支持,并增加选择性。1990年美国残障者法案再次确认了支持性就业及其服务,并由联邦政府向各州拨款,用以改造职业康复系统,全力推进支持性就业服务。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超过40个州得到了美国教育部所提供的大量的联邦预算用于支持性就业的推广。在联邦政府大量经费的资助下,数以万计的残障者在自然而富有竞争性的领域成功就业。而在此之前,这些残障者大多数被排斥在就业市场之外,因此常常面临的是失败的就业经验。

在政府立法推动财政支持的同时,专业协会和学术期刊也发展起来。为了使支持性就业获得持续性发展,1988年美国成立支持性就业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People Supporting Employment,APSE),以便在联邦和各州领导支持性就业的发展和实施。APSE坚持就业假设(Presumption of employment)、人本控制(person-centered control)、取得报酬(wages)、提供支持(supports)、独立性(interdependence)、在社区中建立社会联系(social connections within the community)等基本范畴。[6]支持性就业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定期出版和寄发简讯,并通过举办国际学术期刊《职业康复杂志(JournalofVocationalRehabilitation)》(1991创刊),引导支持性就业的国际推广。APSE在美国推行切实可行的支持性就业计划进程中扮演着关键性作用。

在随后的时间里,人们相信在支持性就业服务的帮助下,残障人士的就业状况可以得到持续的改善,就业人数会得到持续的增长,就业的质量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就业模式会得到很大的创新。但是,现实比期望落后很多,支持就业的领袖们表现出强烈的忧虑。阻碍支持性就业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的原因很多,人们低估了传统服务系统的力量,这股力量极大地限制了残障人士就业机构和就业系统进行改革的动力;雇主的消极态度;相互冲突的政策和价值取向;投资的减少;服务向整合性就业转换的缺乏;残障人士本身缺少控制;过渡依赖服务的社会系统;服务改进动机的缺失;服务传递策略的不足。更加令人沮丧的是人们期望资金投入从设施设备大规模转向社区就业的状况并没有发生。[7]因此一些新的替代性项目出现,如整合性社区服务(integrated community services)、无墙日间项目(day programs without walls)以及其他的一些社区性项目整合了就业。

二、美国支持性就业服务的内涵与理念

支持性就业服务的内涵简单但意义非凡。在学术领域,其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1)职场中的任何工作岗位都不应该被服务机构所控制,而应该是任何人可以申请任何工作。[8](2)与支持性就业原则相一致,支持性就业人员所得薪酬至少应该在最低工资水平之上。[9](3)支持性就业服务对象需要在自然工作场景中,从事与在相同岗位一般员工一致的工作,不能有特别的保护性安排。[10]但是真正推动支持性就业进展的却是法律和政策强制性。美国法案从两方面定义支持性就业:(1)在一体化情境中,通过为重度或具有明显残障的人士——他们在传统职业训练和就业模式中几乎不可能形成有竞争力的就业,或者即便获得有竞争力的就业也不时被打断而呈现片断化——提供持续的支持性服务,使其获得有竞争力的就业能力与就业结果。(2)因为残障者在就业认识方面存在心理问题而为之提供的过渡性就业。[11]在这个定义中,涉及到两个关键词:有竞争力就业和持续的支持性服务。

第一,有竞争力就业。一般通过就业时间数量和薪酬水平两个关键指标来衡量。(1)时间标准的使用及其缺陷。1986年美国康复法案修正案通过时间数量来定义有竞争力的就业,其标准为一周工作达到或超过二十小时。可是,在实践领域,单纯从就业时间数量来约束并不能有效促进就业质量的提升。对残障者而言,现实的情况是,获得一个时间数量更短的工作比获得一个时间数量更长的岗位要容易很多,如果强行限制工作时间的长短,则可能的后果就是剥夺残障者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人们逐渐放弃用工作时间数量来界定工作时间的法案时,取而代之的是发展个别化的就业计划,然后这个计划逐渐延长工作时间。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这个期望也没有变成现实。于是在后来的立法修正中,用时间标准来界定有竞争力工作的思路被抛弃了。(2)薪酬标准。时间标准的放弃意味着薪酬标准的采纳。在支持性就业中,薪酬标准遵循等值报酬原则,这通常用最低工资水平来衡量。这就意味着残障人士就业所获得的报酬不得低于法定的最低工作水平。这样,有竞争力就业有三个基本要素:(1)就业时间与个人选择一致;(2)不低于法定最低工资的薪酬标准;(3)同工同酬。至于雇主所担心残障人士工作能力与工作职责的有效匹配的问题,则不属于薪酬标准的范畴,而是支持性就业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是通过支持能够解决的问题。假如一个残障者真的长期不能够有效履行其基本的岗位职责,不能够以降低薪酬标准的做法来解决,而是通过更换工作情境,使之获得一份更恰当的工作岗位。

第二,持续的支持性服务。即为残障者提供长期的支持性服务。这是支持在时间和服务频率范畴上的考虑。按照美国相关法律要求,在残障者的整个工作期间都需要为之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残障者进入工作岗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最好是在整个工作期间,每个月所提供的特定服务不得少于两次。当服务对象在工作中恰当履职行为表现非常稳定,可以但不一定以联系的方式替代特定服务。为满足个别化需求,就业指导专家每个月的联系也不得少于两次。为了尊重服务对象的关注和意愿,提供服务的场所、方式方法和内容通常需要由残障者来决定。

支持性就业在美国的产生和发展得益于社会融合和公民权利理念的推动。(1)社会融合。社会融合主张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教育、就业和生活需求;这些需求必须得到承认、尊重、接纳和合理的满足;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要能够保证每个公民都有平等参与所有社会生活的权利和机会;对于处于困境或弱势地位的群体提供满足其需求的足够的支持与补偿,以便获得平等的结果,是公共政府干预是否有效的标志。(2)就业作为公民权利。在现代美国,就业不再仅仅是个体谋生的手段,而被认为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在这理念的推动下,“就业第一”(employment first)[12]和“所有人就业”(employment for all)并被广泛接纳,并被具体化为政府政策加以实施。各州在推动就业第一政策实施的过程中,逐渐将残障人士从隔离的照护或就业机构解脱出来,通过支持性就业服务,将其安置在融合性的自然工作场景之中就业与生活,同时缺陷的补偿让位于潜能的开发。就业作为公民权利的确能使残障人士的就业需求在国家的主流政策中得到强化,成为其独立而有尊严生活的基础和强力支撑。在这些理念的推动下,支持性就业坚持工作权利、有竞争力的就业、自我决定与控制、同工同酬、聚焦才能与潜能、尊重与接纳、支持的力量、系统的改变、社区关联等价值理念(表一)[13]。

表一 支持性就业的价值理念

三、美国支持性就业服务的基本模式

根据美国联邦法案规定,接受支持性就业服务的残障人士需要满足这些条件:(1)有长期而不间断的支持需求;(2)工作经历和经验缺乏或极少;(3)碎片化的工作履历。满足这些条件的残障者通常具有极其独特的行为表现和支持需要,因此,整齐划一的支持性就业服务过程就变得无的放矢,差异化和个别化的服务成为必然选择。但这并不否认对支持性就业过程阶段与服务领域概括的可能。支持性就业服务一般可以从职业描述(vocational profiling)、工作寻找(job finding)、工作分析和安置(job analysis and placement)、工作训练(job training)和跟踪服务(follow-alongservices)等五个方面加以概括。[14]职业描述包括服务对象的详尽信息、工作场所知识与岗位技能要求,其最终目的在于对服务对象和可能工作之间进行匹配。工作找寻包括在服务对象典型生活的劳动力市场中,对工作岗位进行刻画、明确满足服务对象独特需求的不同工作任务要求,以及为适应服务对象的独特需求的工作可能的调整方向与范围。工作分析与安置是在职业描述和工作找寻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岗位信息,并对工作岗位与服务对象进行有效的工作匹配。工作训练的目的是让服务对象获得相关工作技能;支持性就业服务的工作训练排斥虚拟或模拟工作场所;通常发生在真实的场景之中,由有经验的工作教练或者潜在的工作同伴通过提供自然支持来完成;一般遵循小步子原则,采用分级教学方法;在保持服务对象独立性的前提下,按照够用原则,避免提供多余信息。跟踪服务是持续性支持服务的具体体现;发生在服务对象实际进入到工作岗位,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之中;目的在于帮助服务对象有效应对诸如工作路径、流程和人际关系等工作场景的改变;并提供终身生涯支持。

在通常情况下,为帮助具有明显残障人士赢得并坚守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就业机会,专业的职业康复专家(通常是工作教练或就业专家)需要提供一个支持清单。首先,帮助残障人士鉴定其能力以及这些能力如何与工作建立关联,细化其职业兴趣与偏好;其次,提供工作发展服务,以使其准确帮助当事人获得有把握的工作。有时可以找到一个在业务中本身就存在的位置,但在另外的场合,则可能需要雇主为当事人开发一个特定的位置。典型的做法是,就业专家首先与雇主会商,以了解业务工作具体内容和潜在的劳动力需求;当各种机会考试显现,则要雇主和当事人会面。此时,前就业程序开始启动,以便在就业专家的支持下,当事人完成工作申请和参加面试。支持程度可能会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寻找者的能力水平而不同。如果一个工作被发现或者开发出来,这个工作刚好适合工作寻找者,雇主又同意,则就业获得成功。

成功的支持性就业服务意味着团队协作。团队的力量包括残障者及其家庭、相关服务提供者、雇主的通力合作。推进支持性就业的关键性策略必须建立在各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基础上。[15]残障者及其家庭愿意走出来,融入社会、进入工作、赢得机会;相关服务提供者,如康复专家、工作教练、就业咨询师等,提供持久、耐心、专业和协调的支持与帮助;雇主对就业作为权利的坚信、对残障者就业价值的坚持、对残障人士工作的信任、对雇佣残障者的行动支持。所有这些都对支持性就业的成功具有极大的价值。从2001年开始的约翰逊和约翰逊-达特茅斯社区心理健康项目(The Johnson & Johnson-Dartmouth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Program)为这种团队协作提供了最佳实践范式。[16]

该项目有九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参与。该项目致力于协调学术机构、公众服务和私人企业等不同力量,为支持性就业提供帮助。为了使项目顺利推进,参与单位如果愿意在公共心理健康和职业康复之间建立伙伴关系,并保证这种伙伴关系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则可以得到小额补助。项目的核心支持团队提供持续的基础训练、巡回指导、定点访问、技术协助。每个项目单位最初在三个点实践,取得经验之后,再逐步扩展推广范围。不同地区推广策略各有不同,这其中包括马里兰州的系统整合(System integration in Maryland),在全州层面重构管理程序,推进心理健康与职业康复协作;南卡罗莱纳州本地服务协作(Local service collaboration in South Carolina)致力于重构在地化的支持服务团队;哥伦比亚特区支持性就业阶梯性职业服务改变(Shifting stepwise vocational services to SE in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俄勒冈州通过媒体、在线训练和早期抚育者开展的培训促进支持性就业服务,形成媒体、支持性就业训练和就业结果模式(Media, SE training, employment outcomes in Oregon);佛蒙特州雇佣支薪专家提供利益咨询(Benefits counseling in Vermont)、堪萨斯州基于结果的监管(Outcome-based supervision in Kansas)教授结果定向的监控策略;康尼狄格州支持性就业真实性审查(SE fidelity reviews in Connecticut)建构真实的支持性就业能力。尽管各参与单位所采取的策略和路径不一,但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进入21世纪,华盛顿就业成人政策(The Washington Working Age Adult Policy)、就业第一的概念(The concept of Employment First)、定制工资就业(Customized wage employment)、替代传统评估的发现(Discovery as an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assessment)、作为商业文化概念的自然支持(Natural supports as a cultural concept of business)、靠近雇主的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n approach to employers)、聚焦小微商业的工作发展(Job development focus on small business)、社会资本和平行系统(Social capital and parallel systems)、大规模社会支持系统的稳定(Stabilizing large scale social support systems)等发展趋势[17]为支持性就业开辟了新的空间,使支持性就业又重新充满创新和希望。

四、美国支持性就业的成效与影响因素

支持性就业的生命力在坚持研究基础上的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在评估支持性就业的收益的问题上,人们抛弃单一维度的思维方式,而倾向于从多向度展开的思维模式。根据评估的目的,概括起来有外部标准驱动和内在质量提升两种评估模式。

外部标准驱动模式具有五大特征:(1)服务质量标准独立于服务过程;(2)以结果表现衡量是否达到满意的质量水平;(3)评估通常是一次性的;(4)一次性评估所采纳的更接近偶然事件;(5)评估的展开和对结果的解释倾向于由外部评估者承担。支持性就业强调服务对象获得真实的、一体化工作作为首选,并要使所有参与者受益[18][19][20]:残障人士可从这种富有意义的就业中获得真正的工作、回报和尊严;雇主可以聘用到优秀的员工,并因为对于残障人士对于工作的获得与保持而获得特殊的支持;家庭能够看到一个在工作场所履行完全能力角色责任的最新就业家庭成员;与支持一个在隔离全日项目中的残障人士相比,纳税人可以支付更少的费用。

根据欧美近25年的支持性就业实践经验,许多研究关注就业率、安全就业的时间长度、薪资所得等支持性就业的结果,与其他职业康复模式相比较,被支持者就业之后的薪酬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21]、自尊和尊重水平的促进[22]、就业满意度的增加[23]、对有意义活动投入程度的深化[24]、自我决定能力的养成[25]、个体及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26]、就业保持时间的延长[27]、服务投入成本的降低[28]和成本-收益水平的优化[29]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还对非残障者同事也具有社会互动方面的积极意义[30]。但与此同时,许多研究也发现,大多数支持性就业多发生在零售、服务、一般劳动力、文书部门,不需要技术性的技能、高等教育、或者前期工作经验。[31]在全职(full-time)和半职(part-time)两种工作选择中,无论是早期的[32]还是后来的,都发现多数的支持性就业者从事的多是半职、短期、季节性的工作。[33]当然,选择半职工作并不完全是被迫的,也可能是残障人士自己的意愿。[34]或者支持性就业服务人员利用那些具有时间限制的职位去帮助和训练那些害怕工作或者没有前期工作经验的残障人士。[35]

外部标准驱动模式很少强调顾客、情境等影响支持性就业结果的变量,或者考虑那些构成个体安置和支持模式之外的项目构成要素。因此,支持性就业成效的内部质量提升模式逐渐发展起来。其代表就是最初在欧洲产生的持续质量提升(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持续质量提升模式认为支持性就业是一个质量持续提升的过程,评估过程发展就是促进支持性就业质量提升的过程。持续质量提升模式倾向于从组织内部提升支持性就业质量,而不是单纯依赖外部标准和外部评估者。持续质量提升模式主张:对支持性就业服务质量的评估不是一个一次性事件,而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评估的目的不在于对最终结果作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而在于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服务质量的标准不是外在于服务过程的,而是与服务场域共生的在地化的系统;对支持性就业评估的过程就是其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应该仅仅由一个外在机构来对一个伙伴进行评估;而在评估团队和服务团队共同建立人际网络以便相互学习;评估的过程不鼓励为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数据的收集要与决策过程和服务过程高度整合;审视整个服务状态以发现可以改进的领域;因此评估不倾向于对过程和结果作出好坏的价值判断;评估信息的价值在于不断更新与分享。

针对外部标准驱动模式的弊端,持续质量提升模式通过与每个支持性服务方案的无缝对接,运用在地化的概念和术语界定质量,个性化地设计与每个方案独特环境相匹配的服务质量提升方法。持续质量提升模式坚持质量可以被持续提升(Quality can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消费者定义质量(Customers define quality)、团队工作乃提升质量所需(Teamwork is needed to improve quality)、目标导向改进(The mission should drive improvement)、改进基于准确而及时的信息(Improvement should be based on accurate and timely information)。CQI的组织目标:工作发展(Job development)、生涯发展(Career Development)、训练与支持(Training and Support)、被支持雇员的融合(Inclusion of supported employees)、组织环境(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持续质量模式的方法有:聚焦雇员和雇主的双重需要及其良性互动;利用服务对象人数、就业时间长度、服务支持程度和水平、薪酬水准与状况、实际工作的数量与类别、融合的程度与水平等数据驱动评估进展与质量提升进程;依靠团队(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及其家庭、雇主、同事和社区参与者)对支持性就业项目进行效果评估。[36]

关于支持性就业成效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科尔西(Bonnie Kirsh)[37]假设重度心理疾病患者(person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es,SMI)有权利和能力通过工作为社会作出贡献,只要为他们提供恰当的支持,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有价值的就业,并回报社会。他用关键词“支持性就业”和“个别化安置与支持”(individualplacement and support ,IPS)搜索1988-2010年主要数据库,对其中192篇学术论文进行文献研究。结果发现,经济的繁荣程度与支持性就业率呈正相关,疲弱的经济是支持性就业有效性的阻碍;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与支持性就业的效果存在着负相关,通常高失业率会带来支持性就业顾客的低就业率;技能训练(在支持支持性就业中融入具体的整合性技能训练)、认知训练(就业专家运用策略改进认知缺陷)、就业结果导向的资助模式(results-based funding,服务提供者只有在顾客成功获得具有标志性的就业情况下才可以得到资金支付)、工作匹配(参与者获得的工作与其优先考虑的职业有着良好的匹配性)等因素对支持性就业效果的持续时间具有正向作用;而服务接受者的固有特质(如个人态度与信仰)、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就业经历、认知与心理健康等人口统计特征,以及家庭支持和家庭投入、同伴支持(如团队讨论、工作俱乐部或自助团队)、专业支持等因素也极大地影响着支持性就业的结果。相反,支持性就业服务人员知识、技能、资源和训练的缺乏,强有力领导的缺乏(时间缺乏、行动缺乏、角色冲突的),筛查和对转衔的接纳、残障政策和社会保障项目(因为支持性就业政策可能导致健康保险和其他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对于残障人士的偏见和污名、雇主个人隔离的否定性经验、雇主对残障者与同事相处的能力和生产产品质量与淘汰率的关注、以及提供工作住所和辅助器具所带来的压力等是支持性就业应用和执行的主要障碍。

美国三十几年的支持性就业服务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效果。无论是对服务对象(包括发展性障碍者和其他障碍者),还是雇主,服务提供者,抑或是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整个社会观念的转变和融合性发展,优质的支持性就业服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支持性就业所主张和实践的就业理念,如作为权利和生活方式而存在的就业、就业第一与所有人就业的概念、超越庇护性就业模式的融合性有竞争力的就业服务、超越准备模式的整合性职业训练与支持服务模式、在地化的结果导向的支持性就业服务体系、个别化安置服务定制性就业、自然支持和同伴支持、跨利益群体的团队协作与共赢等,[38]对于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残疾人职业教育和就业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GlasselA. RauchA.SelbM. EmmeneggerK. LuckenkemperM. & EscorpizoR. A case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based tools for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in spinal cord injury [J]. Work, 2012, 41(4), 465-474.

[2]Wehman P. Integrated employment: If not now, when? If not us, who?[J].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2006, 31(2), 122-126.

[3] Andy SKC.Frank PFC.Manfred SMF. & Raymond WCA. A review of supported employment services for people with mental disabilities in Hong Kong[J]. Journal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2015,42, 75-83.

[4]MichonH.KetklaarsD.WeeghelJV& SmitF. Accessibility of government-run sheltered workshops to people with psychiatric histories[J].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1998, 3, 254-257.

[5]Wehman P. Competitive employment: New horizons for severely disabled individuals [M].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1981, 270.

[6] WehmanP.et al. Twenty-five years of APSE: The Association of People Supporting Employment First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38 (2013) 157-162.

[7]Wehman P. &KregelJ. At the crossroads: Supported employment a decade later [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Handicaps 1995, 20, 286-299.

[8] WongK.ChiuR.TangB.MakD.LiuJ.& Chiu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supported employment program for persons with long-term mental illness in Hong Kong [J]. Psychiatric Services. 2008, 59(1), 84.

[9] OldmanJ.ThomsonL.CalsaferriK.LukeA.& BondG. A case report of the conversion of sheltered employment to evidence-based supported employment in Canada[J]. Psychiatric Services. 2005, 56(11), 1436.[10]ZitoW.GreigT.WexlerB.& BellM. Predictors of onsite vocational support for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in supported employment[J]. Schizophrenia Research. 2007, 94(1-3), 81.

[11] Federal Register. State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Program: Final Rules [M].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01, 66(11),4389.

[12]Kiernan W.Hoff D.Freeze S. &Mank D. Employment First: A beginning not an end [J].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11, 49, 300-304.

[13]Wehman P. Supported Employment: What is it?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2012, 37, 139-142.

[14] Stephen B.Francisco de B.Jordán de U.& Miguel AV.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ituation of Supported Employment in Europe [J]. Journal of Policy and Practice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2010, 7(2),130-136.

[15] Deborah RB. Stephen RB.Linda C.Laura F.& Ruth H. Critical strategies for implementing supported Employment[J]. Journal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2007, 27, 13-20.

[16]Drake RE.Becker DR. Goldman HH. & Martinez RA. The Johnson &Johnson - Dartmouth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program: Disseminat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J].Psychiatric Services. 2006, 42, 315-318.

[17] Michael C.Cary G. & Dave H. Twenty years of employment for persons with significant disabilities: A retrospective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2011, 35, 163-172.

[18] Butterworth J. & Callahan M. Reestablishing TASH's leadership in employment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2010, 35, 1-4.

[19] Hall AC.Butterworth J.Winsor J.Gilmore D.&Metzel D. Pushing the employment agenda: Case study research of high performing states in integrated employment[J].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07,45,182-98.

[20]Wehman P. Brooke VA.&Revell WG. Inclusive employment: Rolling back segregation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A]. In Wehman P, Inge K.J, Revell WG. Brooke VA. Real work for real pay: Inclusive Employment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C]. Baltimore: Paul Brookes Publishing Company. 2007: 3-18.

[21] NobleJH.ConleyRW.BanerjeeS.& GoodmanS. Supported employment in New York State: A comparison of benefits and costs[J]. Journal of Disability Policy Studies. 1991, 2, 39-73.

[22] GriffinDK.RosenbergH.&CheyneyW. A comparison of self-esteem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adults with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in sheltered workshops and supported employment [J].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996, 31, 142-150.

[23] TestDW.HinsonKB.SolowJ.&KeulP. Job satisfaction of persons in supported employment[J].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993, 28, 38-46.

[24]KilsbyM. & BeyerS. Engagement and interaction: A comparison between supported employment and day service provision [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1996, 40, 348-357.

[25]WehmeyerML. Employment status and perceptions of control of adults with cognitive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J].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994, 15, 119-131.

[26]McCaughrinWB.EllisWK.RuschFR.& HealLW.Cost-effectiveness of supported employment [J]. Mental Retardation. 1993, 31, 41-48.

[27]BlanckPD. Employment integration, economic-opportunity, and the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Empirical-study from 1990-1993[J]. Iowa Law Review. 1994, 79, 853-923.

[28]Cimera RE.Supported versus sheltered employment: Cumulative costs, hours worked, and wages earned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2011, 35, 85-92.

[29] LewisDR.JohnsonDR.BruininksRH.KallsenLA.&GuilleryRP. Is supported employment cost-effective in Minnesota?[J]. Journal of Disability Policy Studies. 1992, 3, 67-92.

[30] BeyerS.KilsbyM.&WillsonC. Interaction and engagement of workers in supported employment: A British comparison between workers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 [J]. Mental Handicap Research. 1995, 8, 137-155.

[31] GoldP.MeislerN.SantosA.CarnemollaM.WilliamsO.&KeleherJ. Randomized trial of supported employment integrated with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for rural adult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J]. Schizophrenia Bulletin. 2006, 32(2), 378.

[32] Trotter S.MinkoffK.HarrisonK.& HoopsJ. Supported work: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the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of persons who are psychiatrically disabled[J].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1988, 33(1), 27-36.

[33] BlitzL.& MechanicD. Facilitators and barriers to employment among individuals with psychiatric disabilities: A job coach perspective. Work: A Journal of Prevention, Assessment and Rehabilitation. 2006, 26(4), 407-419.

[34] ChanA.TsangH.& LiS. Case report of integrated supported employment for a person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2009, 63(3), 238.

[35] CarlsonL. Consumer preference and individualized job search[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2007, 10(2), 123-130.

[36] Patricia NW.David M.Stephen B. Rebecca M. &Ann O.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 supported employment: a European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1999, 12, 165-174.

[37] Bonnie KC.Contextual and Program Elements Influencing Supported Employ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J].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New York. 2016-04-07.

[38] 申仁洪. 发展性障碍者支持性就业:融合发展视角的职业康复模式[J]. 现代特殊教育,2016,(18):9-16.

[责任编辑:朱丕智]

SupportedEmploymentinUSA:Idea,ModelandEffect

Shen Renhong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1331, China)

The supported employment (SE), regarding employment as right and living model of people with development disabilities, based on “employment first” and “employment for all”, is used instead of traditional sheltered employment from late of 1980s in USA. SE service, focusing on integrating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with care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rough the federal and state laws, programs of state governments, and researches, have been developing and innovating incessantly, and have become the main path of improving the life of quality for persons with development disabilities through integrating the employment with communities and gaining the outcome of competitive employment.

USA;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supported employment; service model

2017-04-06

申仁洪(1970-),男,四川大竹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伙伴协作与特殊儿童家庭赋权增能研究》(15BRK031)。

G71

A

1673—0429(2017)04—0053—08

猜你喜欢
支持性康复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幼儿游戏中实现深度学习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职业写作
小学1~6年级师生关系特点实践研究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提高材料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支持性
我爱的职业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