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汉语新词新义研究概说

2017-09-17 18:16颜诗纯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

颜诗纯

摘 要:本世纪以来,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著作和论文大量涌现。中古汉语新词新义的研究是本时期词汇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根据成果类型进行分类,对中古汉语新词新义的研究概况进行了探讨。同时,还对中古汉语新词新义产生的原因和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古汉语 新词新义 研究综述

一、新词新义的标准

新词新义的标准是什么,学术界至今还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精准的定论。王云路(2010)对“新词新义”做了一个说明性的解释:“汉魏六朝产生的新词以双音词为主,而且多为原有单音词的组合,也就是说,原有词作为语素构成新词;完全新造的语素并不多见。单音词主要是老面孔,大多数先秦就已出现的单音词在中古继续使用,一部分单音词消亡,一部分新的单音词产生。”由此可见,虽然大部分新词都是新兴的复音词,但其构成的两个单音词都是已有的单音词。这些新词或为新事物命名,或为方言词记音,或为减少词的兼职义项等等。所以,很少有完全陌生的词,大都是较为熟悉的单音词或其中的一部分。

刘慧、曾昭聪(2008)说:“所谓的新词新义是以《汉语大词典》为判断标准的,正如朱庆之在其《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一文中所解释的:‘新词就是根据《汉语大词典》判断不早于东汉才出现的那些表义单位,而新义则是根据《汉语大词典》判断东汉前出现的表义单位里不早于东汉才出现的那些新的义位。”他们认为新词和新义的标准需要参照《汉语大词典》(以下皆简称《大词典》)来进行比对。除此之外,在笔者所涉猎的论文著作中,学者们大都是以《大词典》为参照文本,再佐以其他的文献资料。

郑振铎(2001)说过一定要坚持“例不十,法不立”这一原则,即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多进行比对总结研究;并且提出要注意新词新义发生的社会性緣由。

王云路、黄沚青(2012)在“存在的部分”中说:“又如探讨新词新义时,往往局限于与《汉语大词典》进行对比,《汉语大词典》没有收录的就视为新词或新义,对新义或新用法产生的动因的探讨也不够深入。”所以他们认为《大词典》可作为一个参照,但更重要的是找到能更深入的分析研究动因的标准。

二、中古新词新义研究概况

新词新义的研究属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在中古时期,旧概念的新表达,新义位的产生,都使得这一时期语言现象极为突出。学者们对中古汉语新词新义的研究也成为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焦点。根据研究材料的来源,可以将现阶段找到的论文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新词新义与通论性著作及品评性论文

中古汉语的通论性论著已经出现。这类著作有:周俊勋《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纲要》(2009),这本书对中古汉语进行多角度的总结和介绍,包括研究概况、词义演变、词形构成等;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2010)分十四章,其中第七章主要介绍的就是中古时期的新词新义;方一新《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2010)也专设一章节介绍新词构词法,其他理论则散见文章各处。

此外,汪维辉(1994)对王云路、方一新的新作《中古汉语语词例释》做了一番点评,指出八条独到之处以及三条不足之处,给这本书以极高的赞誉。方一新、王云路(1994)对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作用给予肯定,并介绍了它在发掘和考释中古新词新义等问题上的贡献等。方一新、王云路(1999)评论李维琦新著《佛经续释词》,认为此书有发现新词新义、纠正阙失、订正《大词典》等大型语文辞书等贡献与特色。董志翘、陈文杰(1999)主要介绍运用现代化手段研究语言资料、挖掘新词新义等的特色,并提出两点商榷之处。雷东平(2012)对《中古汉语词汇史》(王云路,2010)的内容、脉络、学术价值进行评述,在此之上说明其学术影响并提出建议。

2.新词新义与佛教经典

各学者对《洛阳伽蓝记》的研究很重视,因此研究成果较多,兹列出以下几种:

翟燕(2003)从语素的角度对《洛阳伽蓝记》中新词新义进行结构、语义分析,并将词分成:单纯词和复合词两大类,前者包括单纯词、连绵词等三种,后者包括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等等。此外,翟燕(2005)探讨了四个影响新词新义产生的外部因素:门阀制度、清谈风尚、佛教、生活习俗。

化振红(2005)认为《洛阳伽蓝记》中的新词产生途径是书面语到书面语,并从词性和结构方面对新词进行分析,其中也提到新词的标准是比照《大词典》,反过来对《大词典》也能进行一定的补充。

王丽(2006)用数量统计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以《大词典》为参照,对出现的双音节虚词中新词、新义进行归纳和整理。

牛太清(2007)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考察了《洛阳伽蓝记》的671个双音新词,并且从构词方式、词形和词义等角度为新词归类,还探讨了书中出现双音新词的原因。

此外,是对其他佛典中新词新义的研究。王云路、吴坚(2009)讨论了利用汉语固有语素或词语创造的汉译佛经中的新词新义的途径以及规律,还提出其他造词方法。王云路(2006)通过分析“形骂、仁、卧出、哀音”等词的产生过程,说明了译经中新词新义的产生与中土文献息息相关:佛典新词是运用汉语固有词语或语素构成;佛典新义新用法是汉语固有词语含义的引申或扩展;某些新词往往是汉语固有词语的充分运用。此外劝诫研究者们不应过分夸大早期佛典在汉语词汇研究中的作用。

曹小云、余志新(2008)以及曹小云(2008)对《大词典》中未收录的《摩诃僧祇律》和《南海寄归内法传》中的新词新义进行补订说明以补正《大词典》。曹小云(2013)也考察了20个在《大词典》中未收或始见书时代滞后的佛典新词,并分析其语义及发展。

周文(2009)是以《修行本起经》为例,从三个方面揭示东汉佛典中新词新义与中土词汇之间的关系。周文(2012)讨论了中古时期大量的新词新义,并说明佛教传入促使新词新义大量产生。endprint

另外,郜林涛(2007)、焦毓梅(2006)同样对佛典等的部分新词新义进行了探讨。

由此可见,在中古汉语研究的过程中,佛教经典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这与中古时期特殊的语言现象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佛在当时成为主流风气。在佛典翻译的过程中,佛家专业词汇的对译以及佛教宣扬教义和教化教徒的需要,使得大量口语词进入书面语,因此新词新义现象更为突出。

3.新词新义与诗书、史书等文献

刘翠(1994)以乐府民歌为主要材料,将部分汉以后产生的新词,与先秦同概念的旧词进行对比,以揭示新旧词在语义和语法上的区别。王云路(1995)探讨汉魏六朝诗歌语词继承先秦诗歌语词这一特殊来源,以及中古文人诗中新词构成、乐府民歌语言特色。

《颜氏家训》词汇的研究在同类文献中占据了较大比重。王小莘(1993)的第二部分以《辞源》《大词典》等七部文献及汉代一些笔记文中词和义项作为界定新词新义的标准,探讨了新词新义的生成以及相关的词汇现象与规律。王小莘、魏达纯(1994)探讨了《颜氏家训》联合式双音词中的新词新义及其历史演变状况,并说明此时期的新词以双音词为主要构词形式,新义的派生手段灵活多样。

除了《颜氏家训》外,《太平经》新词新义的研究也较多。王敏红(2007)对《太平经》的疑问句进行研究时,对疑问代词短语如“何者”“何所”“何一”“何得”等也进行了探讨。刘祖国(2008)参考《大词典》考察了“会”“会当”“了”等十个词。刘湘涛(2009)从新生的六个程度副词着手,为《大词典》补苴。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文献被选为新词新义研究的材料。

方一新(1998)选取六朝史书中“评”“埤”“逼”“剩”等7个词语的进行考察。

崔泳、苏杰(2002)举例说明西晋陈寿《三国志》以及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120多个重言字中涌现的新词新义。

汪维辉(2004)对《齐民要术》中普通词语的新词新义做了挖掘,肯定其对词汇史的研究及辞书编纂修订的功用。程志兵(2004)、程志兵(2005)、张舸(2006)皆以《齐民要术》为研究对象,考察《齐民要术》中的新词新义。

此外,张婷(2006)对《二程语录》、冯青(2015)对《二程语录》和《朱子语类》新词新义的比较等都是在语录文本中解读新词新义。刘祖国(2006)是对白冰(2001)一文中部分词语进行考释,认为这些早在中古时期乃至上古已经出现的词不能算作宋代新词。范春媛(2007)从汉语词汇史角度对《列子》书中的新词新义现象作了探析。王东(2010)亦是从词汇史角度分析《水经注》研究新词新义的语料价值。

张芹在(2015)对唐人刘餗所撰《隋唐嘉话》中的词语进行新词新义的探究,以为汉语词汇史研究和辞书编纂提供一定的参考。

4.新词新义与笔记小说

对《搜神记》中新词新义考察的有舒韶雄(2008)和黄斐(2002)。前者是在《搜神记》的“半真”部分对《大词典》失收和未收的新词新义进行补缺,以说明《搜神记》的语料价值。后者以《大词典》和《佩文韵府》为参照,考察了根词词素构词、义位引申构词等五种构造新词的方式。

考察《世说新语》新词新义的:陈颖(2014)考察《世说新语》中新词与旧词的关系,以说明其词汇学和史料学价值;马连湘(2001)说明中古在上古主要构词方式之上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构词方式。

王小莘(2003)以魏晋六朝时的笔记小说谈词义的变化以及一些语言现象。

由此看来,中古新词新义的研究意义重大,不仅能加深我们对古文献的了解与考订,而且对编纂辞书意义重大。在以上论文中,大都以《大词典》为参照文本,并对《大词典》进行补苴。以下论文专门论述语料研究以及新词新义与辞书编纂的问题。

在新词新义与语料研究方面,有以下论文值得参看:

方一新(1996)提到先鉴别东汉时期的語料的真伪,再对语料进行研究,大量新词新义的发现利于辞书编纂。还有张能甫(1990)列举从郑玄笺注中发现的部分新词新义,以唤起学者们对东汉时期语料研究的重视。

徐望驾(2003)从词汇角度考察《论语集解义疏》的真实性问题,其中列举了一些新词。

胡敕瑞(2006)论述了产生于东汉成熟于魏晋的“去”的“往∕至”义的发展变化。吴金华(2008)谈及典故词就是历代文人利用古代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所创的,兴起于汉魏六朝,衰竭于清末民初。

王东(2008)在比较南音北言的基础上,挖掘一批南北文献中的新词语,并说明北方文献中以《水经注》、南方文献以《观世音应验记》为参照。王月婷(2009)举例说明:新词滋生需要改变读音,而顺着本义发展的引申义则不需要。

除此之外,新词新义与辞书编纂关系也是较为密切的。新词新义主要的参照就是《大词典》,这些新词新义对《大词典》可能有补充作用。

王小莘(1997)探讨了因为对新词新义等问题没有深入认识而造成的词书编纂中的种种问题。

徐望驾、曹秀华(2003)从皇侃唯一保存至今的义疏体著作的语料价值分析到著作中的新词新义、佛语词等重要词汇现象。王文晖(2004)从新词“佻脱”的产生、构成词形以及后世流传等方面对词义进行一定的校订。

方一新(2005)考释了中古时期的九个语词,以补正词书。徐山(2005、2006)系列论文考证了《潜夫论》中很多《大词典》失收的并列复词、新词新义以补充后者。此外李素娟(2008)以《南海寄归内法传》为例,考证了《大词典》迟收的新词新义。王云路、徐曼曼(2011)从三个方面讨论《春秋公羊传解诂》的语言学价值,其一就是出现大量的新词新义。

李明龙(2011)介绍了中古汉语中通过改换同义语素来构成新词的构词方式。曾柱(2011)提出区分“旧词新义”“同形新词”和“新词形新词”,并讨论新词语词典编纂的一些问题。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
产业经济研究的发展新进程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
心理健康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综述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