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来得真巧!

2017-09-22 07:40胡三妹
教师·中 2017年8期
关键词: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直观

胡三妹

随着国家提出信息技术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信息技术教育已深入基层学校。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中巧妙运用多媒体动态课件,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感知数学,可以产生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形象的特效,从而创造生动、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认知能力,优化学习过程,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多媒体动态课件巧妙“敲开”数学课的“大门”

导入新课如同一节课的“大门”,巧妙运用设计的趣味导入,就好像“敲开”了“大门”,课堂教学等于成功了一半。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时,根据学生都喜欢动画故事的年龄特点,我先播放了一段学生们喜爱的动画片《熊出没》片头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音乐响起的同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跟着唱了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动态课件开始演示:今天是熊二的生日派对,熊大、吉吉等4位好朋友都来祝贺。为了感谢大家,熊二决定把自己亲手摘的8个苹果分给大家。提问:“你能帮熊二分一分吗?”问题一出来,学生们都跃跃欲试,纷纷表示4个小动物中,每个小动物都可以分得2个苹果,8个苹果刚好分完,通过每个小动物分的个数一样多,引出“平均分”。

二、多媒体动态课件巧妙“突破”数学课的“关卡”

小学数学新知识的形成都有其固定的知识生长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动态课件,对知识的生长点进行直观诠释和对比,对突破重点、难点这两道“关卡”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例5时,我制作了这样一个动态课件:两列火车同时从甲、乙两个火车站相向缓缓开出,甲车的行驶轨迹用红色线表示,乙车的行驶轨迹用蓝色线表示,从两车同时出发到相遇的瞬间,课堂气氛从鸦雀无声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相遇啦!相遇啦!”因为整个演示的过程学生看得清楚,所以教学效果很好。相遇时间就是两车所走的同一个时间,红色线段与蓝色线段之和就是两车行驶的总路程,也就是两个火车站之间的距离。通过这种动态课件的演示,为学生找等量关系提供了直观有效的帮助,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多媒体动态课件巧妙“追求”数学课的“效果”

规则平面图形虽然直观,但是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却较为抽象、复杂。教材中教学内容的编排,都是把没有学过的规则图形通过平移、旋转等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图形,借助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求未知图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公式。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我制作了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的动态课件,并进行演示:先在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底边上任意作一条高,沿着这条高剪下,得到两个图形,再将其中的一个图形通过平移,与另一个图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课件直观显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变成了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变成了长方形的宽。演示结束后,我及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面积变了吗?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哪一条边一样长?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哪一条边一样长呢?”学生通过观察动态课件的演示过程,对这两个图形的两组对应的边的关系已经一目了然,对老师提的问题都能回答正确,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方法也就化繁为简了。

四、多媒体动态课件巧妙“力挺”数学课的“精髓”

数学课堂不应是局限于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它更应该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也正是数学课堂的“精髓”。重视思想方法渗透的教師所带的学生,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拓展的深度是其他学生无法比拟的。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2)”第16页练习四第7题时,为了让学生能直观感知每一层小正方体的个数,我特别设计了一个飞屏课件,从最底层起,把每一层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和排列图形一层一层“飞”了出来,再通过动态的组合,把图形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一层一层叠起来,通过直观动态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顺利帮助学生找到层与层之间的规律,建立空间观念,实现三维目标。紧接着,我对这道题进行拓展延伸,立体图形的下面又多了一层,小精灵手拿拓展题高呼:“同学们,如果下面还有一层,你能说出这一层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吗?” 学生利用刚刚生成的数学思想方法,一下子就得出了拓展题小正方体的个数。

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制作一些有益于学科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课件,这样不仅可以优化学习过程,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湖南省宁远县第二完全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直观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简单直观≠正确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长方形的困惑
几何直观,相时而动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