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在中医院校重症医学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评价*

2017-09-28 08:18林新锋陈伟焘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9期
关键词:医学科考核成绩重症

赵 馥 林新锋 陈伟焘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510405)

·急症教学研究·

形成性评价在中医院校重症医学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评价*

赵 馥1,2林新锋1,2陈伟焘1,2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510405)

目的 评价分析中医院校重症医学科带教中形成性评价应用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在我科轮转学员共84名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名。对照组行常规带教模式及终结性评价,研究组在带教中实行形成性评价,对比两组最终考核成绩、实习生对带教模式的认可度。结果 研究组平均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对教学效果的认可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形成性评价应用于中医院校重症医学科带教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重症医学科 临床教学 形成性评价

重症医学科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ICU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因此重症医学科临床教学相对普通科室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求在带教中对学科的发展前沿以及学员的应急能力、临床操作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效果评价是各门医学教育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1]。目前,不同学科的教师均在探索更加适合的医学教育评价方式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者Michael Scriven提出的“形成性评价”的概念[2]。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不同的是,它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测试,并主要通过“形成性练习”方式实现[3],优点在于通过对学习过程的测评、反馈、修正,提高和激励学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4-5]。笔者将形成性评价运用到中医院校重症医学科临床教学中,现对其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学年度年入重症医学科轮转的学员共84名,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名。对照组男性20名,女性22名;年龄24~29 岁,平均(25.88±1.45)岁;其中博士研究生 8 名,硕士研究生34名。研究组男性21名,女性21名;年龄24~31 岁,平均(25.81±1.90)岁;其中博士研究生 7 名,硕士研究生35名。两组学员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教学方案 1)对照组学员教学方案。采取传统临床带教管理,学员在本科室学习期间,无额外进行测评,仅在学习结束时进行一次总结性考试,记录考试成绩。2)研究组教学方案。制订不同学习阶段的可行性、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进行细化,为学员制定形成性评价学习手册,于入科时发放。根据临床实际及临床操作的难易程度,将学习和评价内容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针对每项内容提出具体明确的达标要求,在每个阶段进行评估和记录,并反馈给学员。形成性评价组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具体参与重症医学科相关操作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以清晰的理论思路指导技能训练。重症医学科中最常用的操作技术有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床边B超、纤维支气管镜等。先利用多种影像资料和手法演示让研究生观摩操作,逐步分步骤、按层次进行讲解,使其充分理解;然后让研究生观察带教老师的实际操作,同时带教老师在操作的过程中详细讲解动作要领;最后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实际操作。

1.3 评价方法 带教课程结束后,评价两组学员的出科考核成绩和学员对带教模式、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课程考核分为笔试及实践操作2项,成绩由重症医学科带教老师及教学秘书两人同时进行评定,并取平均分为最终考核成绩得分。学员对带教模式及带教老师的评定,采取不记名问卷方法,分为“认同”和“不认同”2个等级。内容包括:带教设计、制定、实施、安排;带教内容的实用性、灵活性;带教老师对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传递;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员实际能力、培养学员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两组学员平均考核成绩等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学员对带教老师教学内涵的满意度等计数资料用%描述,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学员平均考核成绩比较 研究组出科考核成绩为(79.10±7.37)分,高于对照组的(71.79±7.64)分(P<0.01)。

2.2 两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见表1。所有学员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4份,回收84份,回收率100.00%。研究组学员对形成性评价的认可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学员,两组除了 “教学内容实用性”“对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传递”以外,其他内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中,90.48%研究组学员赞成形成性评价的计划的制定、实施和安排,并认为研究组带教模式更能培养学员的兴趣(95.24%)、自主学习能力(92.86%)、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85.71%)。

表1 两组学员对教学效果认同度的比较n(%)

3 讨 论

本研究表明,中医院校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带教中,与传统的评价模式相比,采用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有利于学员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且学员对该教学模式比较认同。研究也表明,在“教学内容实用性”“传递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可能是由于两组间临床带教内容均参照教学大纲制定,本质上两组均未脱离相关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内容范围所致。

笔者在此次教学评价方式的探索中,得出了以下经验,总结如下。重症医学科是一门新型学科,涉及内外妇儿多科危重病的知识,对临床技能要求高,但一般轮科学员多数对重症医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较为陌生。如何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内提高学员重症医学的临床学习效果,显得极为迫切。传统的以“终结式评估”的教学评估模式,强调“一考定终身”,不注重学习的过程及教学反馈,学员难以在短短的轮转时间内掌握重症医学科临床技能重点和难点,老师亦难以发现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了形成性评价的临床带教模式,可以一定程度上弥传统传统临床教学评价模式的不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明确。形成性评价非常注重教学的过程,在教学中设置若干循序渐进的阶段性目标,并加以考核[6]。对教学进行过程的评价,带教老师将教学内容化整为零,根据学员的各阶段完成的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学员能得到带教教师持续的指导,进而提高学习积极性[7],同时确保实践课程能紧密结合临床,切实提高医学生临床操作能力[8]。2)教学反馈及时有效。与终结性评价评价不同,形成性评价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持续记录和动态观察,故带教老师能及时考察学员对三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分析自身教学合理性,调整带教方法[9-10]。学员通过及时形成性评价,能及时把握自己在实习过程中对教学目标完成的反馈情况,从而加以改进。教与学的反馈及时而有效。有研究表明,教学反馈的应用有助于教学从经验性设计向科学化、个体化、灵活化发展[11]教学双方能及时有效反馈,促进了临床技能培训教学相长。本研究表明研究组在临床技能考核的表现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3)激发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性评价使学员及时监控、评价、总结和反馈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自我管理调整和自我调整,并形成合适自身特点的学习策略,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激发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学者研究表明,形成性评价可令学生在学习中收货喜悦感和自豪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12-16]。本研究也表明,研究组学员认为其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形成性评价是对传统评价的拓展和延伸,有着良好的互补作用。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的被评价者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参与者[7],教学双方均能有效调控学习过程,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临床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1]陈伟焘,江其龙,赵馥.分层级管理模式在重症医学科带教中应用效果评价[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1):157-158.

[2]Michael Scriven.Viewpoints on education evaluation[J].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1979,1(2):66-72.

[3]康伟,李学农,赵彤.病理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2):203-205.

[4]聂永梅,姚巧玲.论形成性评价与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技视界,2016,179(20):148-149.

[5]Hershey,S.Bell,MD.医学生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运用[J].李井泉,译.中国全科医学,2007,10(4):285-285.

[6]申志英,李国军.形成式考核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1(4):76-77,82.

[7]欧阳南,陈利群,周超.形成性评价对研究生血液净化临床教学效果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5,44(15):2148-2149.

[8]黄华兴,沈历宗,凌立君,等.“形成性评价”在外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2):170-173.

[9]周金懿,丁美琴,徐文,等.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出科OSCE实施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1):1092-1095.

[10]贾建桃,卢彦珍,张慧英,等.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提高本科学生创新性思维[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34(4):159-161.

[11]郭鹏,姜可伟,李剑锋,等.个体化反馈教学方法在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外科学总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2):227-229,267.

[12]宋先璐,类成勇,金弱,等.形成性练习在临床教学中的运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26(2):211-212.

[13]程利,李艳,袁杰.形成性评价在护理社会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20):1848-1850.

[14]饶南燕,李春海.形成性评价及其在医学生外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11):65-67.

[15]张梅.基于形成性自我评价的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140-144.

[16]孙展鹏,梁春娥,任凤云,等.医学生学习全过程成绩评定体系的构建[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37(5):156-158.

The Application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linical Education of Intensive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ZHAO Fu,LIN Xinfeng,CHEN Weitao.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Guangzhou 510405,China.

Objective: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application in intensive medicine teaching.Methods:84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research group with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42 cases in each.The control group was trained and assessed by the conven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summative assessment.Formative assessment was carried out in the research group.The final assessment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as well as the trainees′recogni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Results:The average assessment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recognition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the research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The formative assessment applied to the intensive medicine teaching can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Intensive medicine;Clinical education;Formative assessment

R278

A

1004-745X(2017)09-1586-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9.025

2017-04-24)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育研究课题(1237)

猜你喜欢
医学科考核成绩重症
骨科临床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联合情景体验对教学质量、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教学模式在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综合考核成绩的价值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简介
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及护理管理研究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临床诊治研究
基于OSCE的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技能结业考核成绩分析
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及实践探索
重症不惑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