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辽海—“鲁美四老”国画精品展研讨会回顾

2017-09-29 01:34时间2017年6月21日
艺术品 2017年8期
关键词:荣宝斋分店沈阳

时间:2017年6月21日

地点:荣宝斋沈阳分店

主持人:王登科

风起辽海—“鲁美四老”国画精品展研讨会回顾

时间:2017年6月21日

地点:荣宝斋沈阳分店

主持人:王登科

主持人:辽海大地自古人杰地灵,尤其近代以来,山川焕发、风尚攸宜,涌现出一大批志士仁人,而且攸关诸多领域。这其中颇值得提及的便是画坛上号称“鲁美四老”的四位耆宿,他们是:晏少翔、季观之、钟质夫、郭西河。由荣宝斋沈阳分店主办“风起辽海”系列展之一的“鲁美四老国画精品展”开幕了,在展览期间我们做一个小型的研讨会,大家各抒己见。

胡崇炜(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书协主席):

我是纯搞书法,美术方面基本上不怎么懂。但“鲁美四老”在辽海地区的影响非常大,之前看“四老”的作品都是散见于各个画廊之中,像这样把这四个人放在一起看,特别是个人很多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是非常震撼的。

我觉得真正的艺术就应该是这样的。过去我不怎么会欣赏画,觉得哪个画好和不好说不明白、判断不了,现在通过看“四老”的这些画来比较,我就可以判断行不行了。不行的最主要原因我认为还是不精,“鲁美四老”对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对艺术的那种研究精神,这才是艺术的真谛。恩格斯讲“艺术的伟大在于细节的深刻”,我觉得“四老”对我们启示,也包括对书法的启示,就是让我们精,精是第一位的。还有一个就是个人修养,画扑面而来的气象、气息让我们感觉到一个大艺术家就是这样的,他们好像和尘世的东西,和现在喧嚣的东西格格不入。就像我们看到一幅作品,觉得那是一个世界。所以我由衷地敬佩“四老”。我觉得“四老”的这个展览,荣宝斋沈阳分店给我们做了一个大好事,多年来我们知道“四老”,但是“四老”的展览今年才办,很显然我们当地的工作做得不到位,让“四老”今天才向大家全面的展示出来。荣宝斋落户沈阳以后做了很多事,这个事做得好。

主持人:有的时候真的不需要什么理由,进到大厅里确实有一种东西扑面而来,那是一种时代的气息。中国为什么喜欢旧东西?我年轻的时候以为它是没落,后来觉得不是这样,就是那个时代的气息离自然近,离内心也近,我觉得“四老”也是这样。

孙世昌(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荣宝斋做了一件好事,我对“四老”的认识也是逐渐形成的。“四老”把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的传统完整的带到鲁美。所以这个贡献“四老”是挺大的,在创新上可以根据时代、根据不同的个性、根据不同的地域进行转化。但是这个根据很重要,“四老”为东北地区打下了地基—中国画发展的地基,这个贡献谁也抹杀不了。

晏老师在来东北之前,就已经是北京画坛里的主要画家之一了。我在北京呆了20多年,当时北京画坛的画主要有两个传统:一个是壁画传统,就是吴道子往后的壁画传统。晏老师是属于卷轴画的画家,我在他家里看过他临摹的画,早期用白描临摹的顾恺之的《女史箴图》,还有顾恺之的《听琴图》,也是白描的。还有几个,也都是卷轴画。还有传为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这三个卷子我都看了。由这三个卷我才明白晏老师的源头在哪儿,他的仕女和人物画继承的是卷轴画的传统,所以他在当时能够在北京立足,这点很重要,晏老师后来又画了一些高士等,晏老师对中国画的文化传统在这里。

钟质夫能工笔,主要还是墨骨。在长江以北没骨画,我认为最好的是钟质夫老师,这不是我在这瞎说,这是田世光先生说的。之前中央美院要开一个墨骨画研究班,本来中央美院是叫田世光先生教,田世光说自己的墨骨画赶不上钟质夫,你们应该到东北去找钟质夫。这样中央美院就把钟先生请到中央美院,还有中央工艺美院办了一个研究生班,在那他带了一批研究生。所以这几个老先生把中国画学研究会这些真本领传到东北来了,为东北的中国画的发展垫了个底,这个很重要,没这个底和有这个底绝对不一样。

“鲁美四老”合影

“鲁美四老国画精品展”现场

再说季老师,季老师那可是北派山水里面最著名的画家之一,这不是我说的,是刘伯农先生讲的。所以刘伯农先生对季观之先生的评价就是这么个评价,就是认为北派山水里头季老师属第一。他的皴法,像用骨的刚劲,密实、沉厚,这些东西在他的画里很明显,北派山水画的特色把握得很准,很到位。这些东西对东北山水画的影响是挺大,孙文勃就是他的学生。

郭西河是王雪涛先生的入室弟子,那时候叫郭伴云,咱们东北的写意画主要受郭西河老师的影响,无论是大写还是小写。我为什么说老先生对东北地区中国画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那是给筑基的,这个贡献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没有真本领奠不了基,这是一方面。

因为我跟“四老”接触比较多,我今天特别愿意参加这样的会,荣宝斋挑头搞了这么一个比较大的活动,我心里作为这些老先生的学生辈,又是朋友,我心里特别高兴,我就说这么多。

郭西河国画作品

赵宝平(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院院长、教授):

今天来参加这个展览的确感慨万千,刚才在开幕式也没有准备。发自内心的感触,就是这次荣宝斋沈阳分店选办“鲁美四老国画精品展”,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一个接脉之举。“四老”到鲁美,一直到他们去世,在座的这些先生们也都是他们的学生。他们的传承是通过教学实现的,培养几代人。王盛烈老师、许勇老师、王义胜老师,孙文勃老师等,我的老师这一辈都是他们的学生,所以对一个大学来讲传承太重要了。但是传承如何实现,得需要老师、先生。而且这些老先生画人物的、山水、花鸟、工笔、写意都有。鲁美的中国画教学传统科目多,体制也很健全,所以对后来鲁美教学培养无论是画工笔重彩的,还是画大写意、花鸟、人物等都传承有序的,刚才孙先生也说了,这非常重要。

再一个,“四老”跟北京荣宝斋有一种亲缘关系,不仅是他们从北京来到沈阳,他们是北京人,很重要的一点,他们在鲁美那几十年教学当中,他们的作品都由荣宝斋出版。所以无论是“四老”在鲁美的教学的贡献、传承,还是跟荣宝斋的亲缘关系也好,再就是今天荣宝斋沈阳分店举办展览,确实体现接脉之举,影响是深远的。

还有一点,这几位老先生来到东北以后又创建了湖社书画研究会。可以说,在辽海地区,传统中国画这块创作得益于这几位先生,不仅夯实了鲁美中国画传统的教学基础,对东北传统的绘画这方面影响是很大的。湖社作为一个社团群体,它的办会宗旨非常明确,总的来讲四位先生还是在传统的脉系当中寻求一种发展,做出了很多非凡的贡献。今天我们通过展览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感念、一种怀念。

我一直在说鲁美中国画教学欠缺传统、学习、研究,这块如果没有先生们,我们不可想象今天是什么局面。这次荣宝斋沈阳分店办这个展览意义非凡,也感谢你们。也希望荣宝斋在今后推动文化艺术传承这种工作当中,咱们再加强合作。因为最近毕业季的展览,事比较多,没有联系沟通。荣宝斋在这有一个分店,咱们交流也有条件了,欢迎到鲁美去。

主持人:宝平讲的确实是,对中国画的理解需要一定的年龄,就像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一样,这个很长时间,尤其是对中国画、中国艺术的传承,需要一个人格的健全,所以我觉得宝平刚才讲的非常好。

刘东瀛(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我是这几位老先生的学生,当时那个年龄、那个年代对老师的画理解都很肤浅,和现在看的完全不一样。钟老好多精品都是大画,那个年代画大画的人不太多,能保存这么完好,和印刷品一点不一样。我听到唐昆给我打电话以后,我完全就是带着一种崇敬和对老师追念的一种心情来看。荣宝斋在北京给我的印象非常好,荣宝斋代表了传统文化的气息,时代性强,一到北京荣宝斋就感觉进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之内了,无意当中,或者不自觉的就在传统的文化里,在那里浏览你就感觉你自己很有文化,就那种感觉,和其他的画廊看那种气息,现在讲完全不一样。把荣宝斋的分店设在沈阳真是太好了。

我作为学生来说,在老师身上,除了文化传播,关键是人。咱们中国画系的那些老先生带来的是文人气息,文人那种做派,文人那种言行。在鲁美我认为传承下来了没有?传承下来了。孙老师在中央美院,在这些老师身上言传身教力量是很大的,它的潜在的能量是很大的。所以你听多少个报告不如他一溜达。

另外荣宝斋做这件事我就特别感动,对东北、对辽宁来说文化发展是一大促进。这个从绘画的角度来说,传承的角度来说,起到了推动作用。因为辽宁这个地方,本来传统文化底子就薄,如果要是稍微不太重视的话,那就很容易就流失了,不知不觉就流失了。

主持人:我觉得刘老师刚才讲的一点非常好,其实中国画的传承靠的是心法,心和心的传承,所以师徒授受,老师的人格品质,其实它就是技法内在的精神的都是,这点非常重要。可是我们现在美术学院的传承是知识的传授,大课,所以刘老师的回忆唤起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应该恢复这个传统,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包括还有书法和绘画,中国文化的传承就是靠这样一种心传,而不是靠外在的一些东西。沿着传统中国书法绘画可以找回中国文化的路径,要不然就是空口无凭。

初国卿(辽宁散文学会会长):

谈几点感想吧。第一,我觉得荣宝斋沈阳分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组织了这么好的“四老国画精品展”,他们付出了很多的辛勤,尤其是刘鹏。我知道这些作品有的是后人拿来的,很大一部分是藏家征集来借展的,近的是沈阳的,最远的还有深圳拿过来的,所以特别不容易。我感觉到作为我们沈阳的一个学人,我们沈阳对“四老”有感情的这些人,要感谢荣宝斋。

第二,荣宝斋沈阳分店开业以来,他们打出了一个理念叫作“风起辽海”。这四个字的理念特别好,“风起辽海”这个系列一年要搞三五回展,真正就是风起辽海。

第三,今天“四老”展让我们全面的了解“四老”,更进一步的了解。“四老”的作品我们原来看得很多,但是这次更集中地看到了“四老”的精品。今天的展出70多件作品,大约有1/3是我们以前所没见过的。比如说像郭老那一幅《武侯》,就是张大千先生题款那一幅。张大千先生何许人也,而且题的跋,题的款又提的那么好,那在大千的题款里也是最好的。还有像我们看到的晏老多幅仕女,原来我们可能在画集里见过,这次我们看到了真迹。现在我们回过头去一看这些作品,每一幅作品都让我们感觉很亲切。

第四,我的一点感想,艺术有时候需要流派传承,需要集体传承。艺术家有时候是不能单打独斗的,除非你有张大千那样的格局。辽海的书画家在这方面应该效仿前人。咱们有一句最熟的话叫抱团取暖,实际上不仅仅是抱团取暖的事情,这里面的流派群体是当今的艺术现象,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最后一个感想就是说这些老先生们为辽宁、为东北的美术事业做了很大的贡献,我们能有幸跟这些先生们接触。“四老”里他们不仅仅是作品,他们的人格魅力都值得我们学习。我觉得荣宝斋组织这次展,我印象里面在“四老”的整体展这次作品是最好的,宣传也是最好的,之前微信推的也是最好的。所以我想以“四老”这个展作为“风起辽海”的之一,还会推之二、之三、之四,我们相信荣宝斋沈阳分店在“风起辽海”上也会做的更好。

主持人:初兄刚才讲的,我也特别感慨,他说一个人要入得了流派、入流,这点非常重要。其实古人的书画除了技艺,尤其是文人画的传统,中国书法的绘画和传承,首先作者要有士夫气,我们怀念的可能是这样一种东西,他们的行为、日常生活,包括对社会的一些当官的态度,这都可以。所以这点非常值得我们今天的人来学习。

周维新(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四老”这个文人情怀实际上就是说像孙老师、刘老师这些老一辈的文化人,是他们的美德,我觉得现在传下来的太少,这个就是他们的艺术成就和他们的社会责任。原来都说叫文人情怀,现在的流行词汇,但是我觉得在我心目中还是文人情怀比人文情怀要深入一点,因为这老几位都是文人,中国的古代文人和现代的文化人不是一个概念,他们的骨子里对于先辈的那种虔诚,那种敬畏不得了,对同行的那些帮助和启迪,都是现代人所不能比拟的。

晏少翔国画作品

孙熙春(沈阳大学中文系主任):

沈阳的荣宝斋是国企和和平区政府联姻做了这样一件事情,用时髦的话说第一是展现了辽沈地区的文化自信,“四老”的东西集中拿出来,让辽沈地区甚至是全国的书画爱好者看看辽沈地区曾经达到的艺术高度,这件事的意义就非常的好了,非常大。还有一个就是它展现了一种盛世情怀。“四老”当中我只跟晏老有交往,跟晏老接触的零零碎碎的东西有几点我想说,第一是初老师提到的,晏老师跟我聊天的时候就聊到竹林七贤,提到竹林七贤为什么七个人的名字都被后世所共知,提到所谓的流派,或者是说初老师刚才提到的抱团取暖的问题。他是讲究一个团体的作用。所以京津画派到辽宁是有延展的,不单是当下我们说的占山头的问题,实际上有另外的用意在里面,这个是我觉得对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聊天。也就是说搞艺术的要有源,同时还要有脉。我说的第二个问题,对后辈的关怀问题。因为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在寻求自我成绩的时候,有的时候眼睛是往上看的,谁更有名气,谁更有社会人脉,我拜在他的码头上。晏老讲源很重要,脉也很重要,你在历史上的位置,实际上是你的下一辈给你定位的,我不知道辽沈地区有多少书画家有这种意识。

还有一个体会,“四老”那一辈人,以及上一辈人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源于综合的修养。成为一个画家需要综合的修养,这种综合的修养如果具体到绘画上来说,就是材质、材料的讲究。我从与晏老的交流当中体会到了流派的重要性,有源有脉的重要性。还有这种交往不只是冲上,即使是打破了那种年龄的一种界限,真诚地去交往,去交流,使后辈收益无穷。如果要想使自己的书和画在历史上有位,或者取得更高的进步,学术的思考应该是伴随终身的。我就谈这么点个人的认识,谢谢。

冯朝辉(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

我刚才来晚了,我看了一下作品,非常激动。因为我看了很多没有想到那么好的作品,从学术上就不谈了,因为刚才登科兄说我搞收藏,虽然我在做教学,但是我的收藏也经历了20多年,最初起步是收“四老”的东西。我觉得荣宝斋到辽宁来是辽宁的幸福,荣宝斋是商业公司,它实际上是画廊,有一个综合的平台,还有拍卖公司,还有非常有传承的百年老店,它的重要,尤其在当今的艺术市场,它有综合的平台,有杂志、学术的支撑,有市场的掌控,同时有百年老店,这样对将来的艺术市场的推动,我有这样的期待,通过这次展览做个起步,把“四老”的整个作品做个推动,做个专场拍卖或者专题,甚至可以到北京去展,也是代表辽宁的水准,一面旗帜,这样做推动。“四老”是我们鲁美的财富,我们到现在还在继承、还在学习,尤其我个人搞传统,一直到现在还在学习“四老”。“四老”在艺术市场的价位远远被低估了,现在看田世光、马晋,跟“四老”相同年龄段的那些朋友,包括他们经常在一起合作的作品已经在市场上非常好了,几十万一张,“四老”还停留在几万块钱一张。不能说这个价钱就是整个作品的衡量的唯一的标准,但是这样一个低估对文化市场推动和带动也是一个伤害,所以我觉得荣宝斋肩负起这样的使命我就有期待。长远意义是带动辽宁文化整个的发展,把辽宁很多画家也是这样推向全国的。将来可能会出现新的“四老”,或者五老还是几老,四少,很多很多,年轻人都可以,所以“起辽海”风这股风从现在开始希望越刮越大,越刮越好,满满的期待。我就说这些。

主持人:朝晖从另外的角度,我觉得这个市场确实是,市场非常重要,因为学术和市场真是一个并驾齐驱,优势一个东西在市场有份额的时候,大家学术的事业开始瞩目于它,关注它。我们有这方面的资源,可以在荣宝斋拍卖。这块一直在做专场,包括王雪涛专场,包括我们还可以做一个辽海的艺术家,都整合起来,从“四老”,包括杨老,沈老、崇炜主席、李琳秘书长也研究准备给沈老先做一个展览。非常好。

张晖(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感受很深,我上学那时候我是最后一届钟老和晏老给上过课的。中国画这东西是随着你的欣赏水平的提升逐渐地发现出来的,中国画是一点点、非常内涵的,内涵的动作很多,藏的很多,外露的东西显得非常平淡,那种东西没有一定的能力,或者鉴赏力是看不到的。

那时候课也少,像我们学了四年,老先生的课四周、三周就没有了,老先生也不上课了,那时候年龄太大了,几乎不上了。所以很遗憾很遗憾,随着学习逐渐发现了,老先生的成就,艺术的水准,我们逐渐地一点点认识。现在说真是非常后悔。去年研讨会的时候我们就聊,我说现在我们照前人的水平差太大了,跟前人的成就也差很远,跟他们没法比。钟老有一个特别过硬的能力,可以到博物馆、到故宫看一天画、看一天、画一天,一个月才能临出完整的画。写生去他不用看,不用照着画,我们都照着画,人家不画,看,看半天回去了,画得比我们还生动。他们的记忆能力,超群的能力全傻了,全国谁会?没有照相机你会吗?这种水准非常棒。他们取得这么高的成绩,我们一看这些画,感觉财富太大了,原来看画册看多了,老先生的画几乎没见,看这些原画会被感动,达到这个水准,真的是那一代人艺术家都达到非常高的水准,非常令人敬仰的,在画里流出来的那种情怀,也是我们现代人从思想感情达不到的那种境界。

他画那张画的时候我会想他怎么画这张画,怎么画这张画,跟我们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他很尊重这张纸,每一个形象对他来讲,在细处看都下了很大的想法,加了很多东西,每个地方都有文化,有一种想法,有一种东西在里面。贯穿这个画的每一笔,每一个局部,每一个情节上。他就感觉你会发现里面想了很多,藏了很多东西。这种东西是我们当代人无法企及的。面对这张画,我们面对的心境,他们学富五车的东西,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东西。这是我们现在差距的东西,这种差距是非常大非常大的。

钟质夫国画作品

非常感谢荣宝斋能把这么好的东西集中起来,对我们整个教学也好,对我们后代人的学习来讲,这是很宝贵的财富。这种东西跟咱们研究生讲你多看看,这张画你看看你能发现多少东西以后,若干年以后你会在里面又发现很多东西,这个东西在你的水平达不到的情况下是看不到的,藏在画面里的东西你是体会不出来的,这种东西恰恰是需要你慢慢一点点学的,这种东西是我们努力在学,在看,收获特别大。我们现在怎么样重视这种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成绩也好,我们学的东西太多了,怎么重新认识一下中国传统的文化,传统的艺术,这是办了一件非常好的事。像我们这些人真的是有幸看到这些东西,这是很难得的,非常感谢,谢谢。

钟质夫国画作品

主持人:刚才说的非常好,说出我们对传统的认识,现在在想去找这样的老师找不到了,很多事都是这样的,中国文化这种传承性非常重要。而且我感觉中国书画的传承其实是伴随艺术家的成长,这点和西方不大一样。

赵立新(辽宁书协副主席):

我虽然不是沈阳人,但是我有幸在“四老”辽河展览见过,那时候我在当兵。当兵之前想考鲁美,后来种种原因没能如愿。1985年有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就学了一点点,今天有这种缘分,看到这么多作品,感谢荣宝斋,感谢两位给我们辽沈地区推出“四老”的展览,真的感谢荣宝斋。我们在沈阳三十多年了,偶尔在画廊里能见到“四老”个别的作品,此次展厅的原因还有许多作品没能拿出来,也期待以后的展览。

凌鹤(辽宁日报丹青北国行总编辑):

我是一个媒体人,但是正因为我是媒体人,我参与这种机会更多。我们关注鲁美“四老”展,我们关注的是文化理念,所以作为艺术媒体我们传播的也是好的审美,好的文化追求和文化理念,这次是优质的展览,主要是“四老”作品的精美,还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今天听了各位老师的发言以后,更加地对我们所做的这件事,这样一件文化传承的事,他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对社会良好的影响,以及媒体传播出去以后带来更深远的一样,带来更深的一些影响也好,引领也好。今天很荣幸听各位老师的发言,对我来说也是学习和提高,非常感谢大家。

徐萍(辽宁画院原副院长、书记):

这是一次“四老”遗作最集中最优质的展示,从学术上来讲非常非常难得,从艺术精神和品格上说也是非常非常的罕见和难得的。我觉得北京的荣宝斋沈阳分店搞这样的活动,真的是非常有眼光,非常有文化的责任和担当,也很感谢你们。

“四老”当中和晏老有一些接触,晏老说做人空口来说立不起来的,空袋子立不起来,要有自己的本领。凡是术的东西,无论是艺术还是技术,没有九年的东西是不行的,必须九年以上才入门。晏老对时代的风气有一个非常敏锐的把握和学习,老先生不是食古不化,或者是老古董。晏老说一定要把当代的工笔画,把时代的精神注入进去。他说为什么我们总说追溯汉唐呢?因为大开大合的那种气度,而不要只局限于一笔一墨。这次展出的“四老”作品应当说还是比较集中的,精品居多,集中的体现了他们的一生的艺术成就。其实辽宁不是人们想的那样,北京画院十年前就出了一套书,研究“京津画派”的书,这“四老”在上面都有位置,所以我们是没有把这些文化的资源、艺术的资源很好的梳理研究,并且很好地发扬出去,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的一点想法。向“四老”致敬,向荣宝斋致敬。我也赶快向我的朋友们宣传,让他们到这来收藏。

李林(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

我作为最年轻这一代,其实我跟“四老”没有什么接触,没有赶上那个时代。到孙先生家里聊天,平时经常跟我提起这个,包括对湖社的历史处理。从先生那一代我们认识到了历史,认识到了“四老”的价值,尤其在我们学院认识到“四老”对于我们教学体系的建立,对于辽沈地区画坛这种影响,这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的。通过今天特别集中地看了“四老”的作品,作为艺术史研究的年轻人,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以往经常会有厚古薄今,远亲近疏的问题。其实我们身边埋没了很多像“四老”这样一些名家,一些重要的学者,这是我们艺术史研究不容忽视的问题,他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其实长期以来是被忽视的,这也是我们这一辈年轻的学者身上的责任,我们有这样的责任,有这样的义务,尤其是对辽沈地区文化建设这块是义不容辞的,也是作为文脉传承,这一半要交到我们手上。我们从先生那学到的耳濡目染的,言传身教的东西,其实要从我们身上往下,到我们下一代学生,我们对青年学生要让他认识到,我们有这样一段非常辉煌的历史,我们有悠久的传统,不像其他地区说的辽宁地区东北的文化沙漠,我们是有保护的,把它发掘出来。我就说这么多。

主持人:我觉得这才像一个研讨,我在北京也主持过很多研讨会,但是都是象征性、礼节性的,点到为止。我觉得今天一点一点到徐萍书记这把他推向了高潮,非常好。也在讲很多东西,其实大家都在相互的补充。最后时间关系,我们请这次活动的主办方刘鹏做最后简短的发言。

刘鹏(荣宝斋沈阳分店总经理):

“风起辽海”系列的活动是我们荣宝斋沈阳分店落地到沈阳之后,贯彻落实我们总部的当家人范总一系列文化深耕发展战略思想。之前我跟登科老师在北京经常一起交流,我们当时研究怎么更好的为辽沈地区的文化服务,把荣宝斋几百年的思想、国家给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更好地发扬。我和登科老师在一起经常交流怎么做,登科老师提出我们要做一系列的活动,名字叫“风起辽海”,我也觉得非常好,一拍即合,今天,我只是来落实了。

季观之国画作品

在征集作品的过程中,有两个原则,一个是真,如果有一件假的,我们就贻笑大方了,什么都白做了。一个是精,要选“四老”尽量没有在市场上出现过的,尽量让人耳目一新。今天展览,包括座谈会进展到现在,我觉得还算成功,我在此也代表我的团队感谢各位专家学者能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我们的活动,这个活动一定会唤起辽沈地区的艺术界,乃至民众对“四老”的崇敬和记忆。这是我们的初衷,要让“四老”重新在辽沈地区辉煌,让它延续下去,有更多的人关注它,这是我们办这个展的初衷。

主持人:我觉得今天非常圆满,大家从各个角度对“四老”,与其说对“四老”,不如说对中国绘画的传统,中国文化的传统,注重情谊,注重传承,这个非常好。而且有些事刚才也在讲,有些事只要我们能够从我做起,我能做的尽量把它做的,像这次荣宝斋沈阳分店做了,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责编 /唐 昆

猜你喜欢
荣宝斋分店沈阳
荣宝斋画院招生简章
《荣宝斋》征订
《荣宝斋》
《荣宝斋》征订
沈阳分店
宁波分店
贵阳分店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LiteraryTechniquesEmployedtoDevelop Celie'sCharacterinThe Color Pur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