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精彩

2017-09-30 03:08孙雪梅
教育 2017年36期
关键词:学校孩子课程

孙雪梅

编者按: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从昔日稷下学宫的鼎盛一时,到今天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兴未艾,教育一直维系着民族的精神和血脉。在祖国的山山水水间,大大小小的学校如明珠般散落,绽放着它们各自所独有的光彩。一直在聆听,聆听最动人的校园新曲;一直在寻找,寻找最清新的文化奇葩。在首善之都北京市的顺义区,我们停下了追索的脚步。建新小学的教育工作者用他们最质朴却是最扎实的行动,为我们展现了秀丽、隽雅的校园特色建设的如花美景,令人欣喜,令人感动……

大隐隐于市。静卧在北京市顺义区寻常巷陌中的建新学校看起来朴实无华,深入了解后,方知其内含锦绣乾坤。该校以课程建设为依托,为学生终生成长搭建了坚实的平台,为他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随尾,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关于教育的阐述,深刻地影响着建新小学校长杨玉松。她说,如何培养优秀的“大鱼”,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为此,学校在“基础教育育基础,体验教育蕴特色”的办学理念引领下,确定了“追求精彩,五育建新”的发展思路,秉承“踏实”与“创新”并重,“理念”与“实践”并行,“细节”与“特色”并举的原则,让“细节支撑常规、特色丰富内涵、创新引领发展”,努力把学校办成社会认可、家长满意、学生快乐的新型校园,让每个孩子都能阳光智慧的成长,绽放出独有的生命光彩。

初衷:多元课程孕育时代少年

多元智能理论创使人霍华德·加德纳说:“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对于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基的小学教育而言就更是如此。杨校长和学校工作人员从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依据新课标理念,在体验教育的引领下,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质的“四色文化体系”。

所谓“四色文化”即容纳了红色教育、金色教育、蓝色教育与绿色教育的有机体。其中,红色教育与金色教育皆是着眼于落实“润德”,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道德标准,进而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地。红色教育以培养理想为课程方向,发力于品生、品社、数学与英语学科课程,并进一步拓展了魔方数独、拼音魔板、象棋围棋、英语短剧等相关课程。同时,为激发、唤醒学生的爱国热情,学校还开展了国内游学的“红色之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找到民族认同感。而金色教育则是以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为基本方向,通过语文、写字、音乐课程的学习,辅以国学表演、书法、印章篆刻、京剧变脸等特色课程,为学生注入文化的养料,借助国内“文化之旅”,让学生们产生文化共鸣。蓝色和绿色教育则着眼于“启智”,其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发学生多元智能。蓝色教育以开阔学生视野为方向,落脚于科学、信息基础课程与小牛顿科学实验拓展课程,以国内“蓝色之旅”与“美国之旅”为支撑,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实践才能。顾名思义,绿色教育是关注环境领域的教育方式,它以促进和谐发展为方向,以美术、体育、舞蹈、劳动与舞蹈合唱、快板美术、剪纸等系列课程为依托,以“草原之旅”增添情趣,让学生们亲身体悟到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

这一体系的产生并不是学校的“一时兴起”,是以杨校长为代表的学校管理者日夜不辍,殚精竭虑的智慧结晶,并且有着独特的背景。首先,是基于对教育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本源的追溯与教育本义的探寻。在新课题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要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建设者,不能只重“授业”,淡漠“传道”、“解惑”,应该做到传为人之道,解人生之惑,美化其心灵,陶冶其情操,丰富其头脑,崇高其精神,为此,学校提出了追求精彩,五育建新的实践研究,这也是开发“四色文化体系”的前提。其次,是基于对孩子生命成长的考虑,教育是一种科学行为,基础教育理应成为关怀学生一生成长的教育,让教育成为儿童一种本能的生命需要,以课程为出发点与着力点,是使教育走向科学,贴近科学的合理方式。再者,是基于对课程的高度认识,学校充分认识到,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途径和重要载体,为学生提供适合个性发展的多元课程是送给孩子童年的最好礼物。通过特色校本课程成就每一个学生生命的卓越,让孩子们个性得到张扬,让沉浸在校本课程中的学生“幸福体验”,进而成就学生的幸福童年。

实践证明,对建新小学而言,“四色文化体系”校本课程有着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其一,在于“润泽生命,尊重差异”。“润泽生命”寄寓了学校“在提升儿童生命质量的同时,升华教师自身生命境界”的美好信念。杨校长认为,每一个孩子的生命状态,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花期有早有晚,花香有浓有淡,每一朵花都会在自己特有的花期里绽放独有的魅力;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或高、或低、或大、或小,都需要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展翅飞翔。學校为孩子们提供了多样、适合的发展课程,就是为了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让“每个生命都绽放他应有的光彩”,最终实现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其二,在于“德育入心,德育入魂”。学校用“课程观”的视角开展德育活动,以德育工作中的困惑寻找突破点,以主题式、体验式的活动为依托,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体验,让美好的道德与情感渗透进学生的血液里。

实践:丰富课程助力学子成才

“真正的教育要适应孩子的发展需求,给予孩子最好、最全面的营养。”建新小学潜心开发的“四色文化体系”校本课程便是学生获得所需营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课程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习得智慧,实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是这一课程体系的目标追求,学科课程、实践课程、社团课程三大内容是该体系的构成要素。

学科课程涵盖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针对不同年级打造不同的特色,为各学段学生提供了广泛参与学习的机会。实践课程,则是由游学、社会大课堂、义方家长讲堂组成,该类课程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社会、家长资源,共同为学生成长助力;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学校的社团课程,“翰林苑、尚艺苑、启智苑、科技苑”四大门类,涉及国学、口才、儿童剧等39个选修课程班,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要。总的来说,学校在课程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可归结为以下几点:endprint

积淀文学素养,开发必修课程 文学积淀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要想培养出优秀的文化使者,就要在孩子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其与最有价值的作品进行亲密而长久的接触。翰林悦读课程,就是学校为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培养他们文化传承自觉意识的典型代表:每天早上7点40分到7点55分,用15分钟的时间要求学生进行欣赏、诵读,所涉篇目为古典文学著作《增广贤文》《论语》《弟子规》等,学生四年中共要进行21900分钟的诵读与欣赏,会聆听到200个经典故事;每天中午的1:30—1:50分是学校午读的时间,在这20分钟里,所有的学生与教师一起静静的阅读,学生们四年中要阅读29200分钟,阅读60本以上的经典图书;学校每学期为给孩子推荐3本至6本共读书,再由学生自己选择2本个性阅读书,既有指导,又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学校还精心设计了建新校区阅读记录本,针对共读书的阅读情况,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并以续写、缩写的形式进行检测,如此一来,四年中,学生将会写下1000篇反思日记。这些数字,必将化为翰林悦读课程的累累硕果。

尊重每个孩子,开发选修课程 亚里士多德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实际,学校研发出了融汇“四色文化”内涵的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的校园生活添姿添彩。学校尊重每个孩子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利用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和课外活动时间开设了翰林苑、尚艺苑、启智苑、科技苑四个门类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自己所喜欢的课程中尽情徜徉,充分享受着多元课程所带来的自主创新。选修课程有别于基础课程的强制性,而是基于学生的兴趣与能力为学生个性发展助力而创建的课程,它让教育回归本性,让学生获得了知识教育之外的延伸、拓展和升华。

拓宽课程资源,开发家长课程 家长资源是学校资源的有效补充。学校的班本课程“义方家长讲坛”于2013年10月拉开帷幕,讲坛取名“义方”,正是借《三字经》里的“窦燕山,有义方”之意,通过百家“燕山”,教育百家子女。该课程本着“合作研究立课程——互动交流建课程——资源共享施课程”的工作思路,极大地激发了家长参与课程构建的热情,并使他们成为课程的实施者。每年各班根据家长的行业特点本着全覆盖原则分期、分批邀请家长到校为学生们上课。四年来,“义方家长讲坛”已诚邀900余名热心教育事业的家长走进了班本课程的讲堂,家长们相聚于建新小學,各抒已见,传经授道,为建新小学的孩子们奉献着难得的精神食粮。一路走来,赢得四方赞誉。

成果:让每一个生命绽放精彩

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从应试教育走向素养教育,从孩子身上发现每个人的特殊兴趣、爱好和特长,继而在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基础之上,因材施教,促进他们的健康、和谐发展。建新小学的“四色文化体系”课程顺应了孩子整体认识世界的认知特点,涵育了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而应该具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覆盖了学生的整体生活,有力助推了他们的个性成长。在该体系的影响下,学校的诸多方面都在悄然改变着:

学生主体性得以发展 学生对课程充满兴趣,积极参与。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与活动浸染下,学生们站在了一个更高的位置,眼界更加的开阔,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所有的课程与活动都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一过程,是学校尊重差异的最突出体现,更深层次上,也是在为创新精神培育合适的主体。

教师专业水平得以提高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课程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实质上就是教师技能的专业化。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提高了自身思想水平与知识水平,为教师核心素养的落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办学特色得以形成 特色打造,是学校的重头戏也是一大难点。而建新小学牢牢抓住了课程建设这一大的教育场,通过对它进行不断地开发、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运作平台。特别是独具魅力的校本课程,既为广大师生与家长所喜闻乐见,也在日渐凸显着学校的办学特色。让“追求精彩,五育建新”成为学校的醒目标识。

“学校不但有品牌,还要别具一格;教师不但有专长,还要百花争艳;学生不但有特长,还要受益终身”这是杨校长对学校发展的期望与追求,也成为指导学校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化是保障,‘精品是结果”正是有杨校长这种清晰的思路与指向,建新小学才能够始终在教育之路上披荆斩棘,步履铿锵。

教育的本质是激励和唤醒,是引导人的自由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个性化人才。“兴趣唤醒是关键”的理念,意在强调每一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唤醒并保护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并利用好课程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兴趣。当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他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无趣的事情,这种积极的情感会激发他们的自我潜能,而且会使他们在某一方面获得愉悦和自信,获得技能和成功,促使他们能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杨校长和建新小学的教师们深知这一道理,用“四色文化体系课程”为发展学生个性保驾护航,真正做到了“低进高出”。

后记:教育应该充满人文精神,要力求百花齐放,它不是纯粹的知识传递,而是着眼于“人”的进步。在不断回归本性的历程中,要让受教育的对象获得最优化的发展,从而使教育更富成效。建新小学的校本课程就是延伸于知识教育之外,促进学生内涵化、多元化发展的有效措施,它充分点燃了学生的兴趣火焰,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驱动着学生的生命远航。

“四色文化”化“无形”为“有形”,一点一滴地在默默积淀中启迪孩子心灵,滋养孩子品性,使学生于一言一行中收获优良的习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恰如真正辛勤的园丁,用爱呵护,用心浇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朵花都绚烂绽放,每一个生命都绽放精彩。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校孩子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