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心理问题分析及干预对策
——基于大庆市萨尔图区调查实证分析

2017-10-10 08:21庄乾鹏
关键词:支持系统空巢心理

庄乾鹏,东 波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心理问题分析及干预对策
——基于大庆市萨尔图区调查实证分析

庄乾鹏,东 波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在人口老龄化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三农”问题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领域。城市结构“二元”转“一元”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中坚力量涌入城市,导致留守的老人成为空巢老人,其中农村空巢老年女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基于大庆市萨尔图区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从社会支持系统、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等维度分析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心理问题,并从微观、中观、宏观的角度寻求干预对策,预防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心理问题,进一步提升其晚年幸福感。同时也为大庆市相关部门重视解决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群体心理问题提供参考。

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心理问题;干预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在“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数据分析显示,城乡空巢老人约有2339.73万人,占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以家庭为单位统计,农村空巢家庭数量为1117.90万户,占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总数的71.58%;以个人为单位统计,农村空巢老人有1632.90万人,占城乡空巢老人的69.79%。[1]本文主要以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为调查数据来源,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黑龙江省空巢老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21.21%;十年后数据显示,黑龙江省空巢老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35.87%,同比增长了14.66%。而且根据大庆市老龄办数据显示,大庆城乡老年人口已经超过42万,占280万总人口的15.1%。[2]其中城乡空巢老人约占70%,约29.4万人,保守估计大庆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约为10万人。

基于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的统计数据,空巢现象是解决中国老龄化难题不可回避的重要领域。而农村空巢老年女性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其随着生命周期的转型以及身体机能代谢、深化功能降低等种种因素,从而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及障碍。将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心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并提出有效干预对策,对提升空巢老人人生“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心理问题现状分析

空巢老人通常是指超过65周岁且无子女或不和子女同住的单居、夫妻双居的老人。农村空巢老人是我国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农村空巢老年女性作为老年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社会支持弱化、家庭网络淡化、心理问题恶化等问题。本文主要以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心理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分析,利于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有效干预措施。

(一)社会支持系统弱化造成严重孤独感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的特殊群体性,而人的社会属性影响着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的社会发展、社会交往、再社会化。一方面从自然地理位置看,农村这样一个生存环境与城市相比,无论从基础设施还是经济发展程度都是处于弱势地位。与此同时在农村的邻里亲朋与村委会这样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弱化,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另一方面从人的社会属性来看,伴随着农村空巢老年人社会角色的突变,社会交往减少,社会支持弱化,很多老年女性无法适应,其往往心理无措,造成生活状态消极,孤独感增强。随着4+2+1家庭结构的现象普遍呈现,人们更加关注下一代的发展,双方父母很难被儿女过多顾及到。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的身体状况,使其无法经常性走出家门接触社会,导致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或者社交网络突然中断,也使其产生孤独感。

(二)社会角色突变形成抑郁综合症状和焦虑感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进入老年时期,主要面对两大抉择,即自我调整与绝望冲突。一方面当老人的绝望冲突大于自我调整的力度就会出现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失衡,造成对生活严重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全方位的社会角色突变和社会生活互动减少,这种丧失感会让农村空巢老年女性时不时感到焦虑和恐惧。另一方面,中国几千年重视男孩的封建思想,加之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受教育程度低,远不能与空巢老年男性相比。农村空巢老年女性作为其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本身在进行角色转换后就开始存有自卑感和无价值感,且在生活现实中更容易遭受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情,身边又缺乏及时的聆听者,所以长期以往,心理焦虑不能及时疏导或者倾诉,导致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严重者则可能患抑郁症甚至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现状。

(三)社会地位的淡化降低生活幸福感

我国心理学家吴振云根据老年人群的身体机能和心理活动的特点,将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确定为五个主要方面:性格健全,开朗乐观;情绪稳定,善于调适;社会适应良好,能应对突发事件;交往能力良好,人际关系和谐;认知功能基本正常。一方面,社会地位的弱化让农村空巢老人无法面对和接受现在的状况,也对其心理产生巨大的负担。随着社会地位的弱化和自身情绪的不稳定,产生消极厌世的心态,幸福感无从提起。另一方面,习近平同志曾提出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社会地位的弱化将以前社会的正式、非正式的支持系统中断,即使出现生活和身体上的问题也很难获得周围资源的帮助。再者对于男女而言,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受到更多的歧视。[3]由于女性自然生命周期长于男性,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的丧偶几率较大,若想要再婚将面临巨大的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这些现实问题使农村空巢老年女性更加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感,从而给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影响。

(四)社会经济特征和身体机能退化带来被忽视和遗弃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群体呈现出迥异的社会经济特征。近些年在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群体中出现了与主旋律不和谐的“老年歧视”和“忽视遗弃”音符。一方面,从社会经济特征来看,农村空巢老年女性面临许多尴尬境遇。因为女性缘故,在适龄工作阶段往往遭受就业歧视,并且女性退休年龄比男性短。这就形成一种社会趋势,老年女性经济地位低,生活需求无法满足,这也给老年女性心理造成压力。另一方面,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由于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心理上也会越来越脆弱,精神质量有所下降,面对外界的刺激,易产生自卑感,缺乏信心,难以维持正常生活。然而子女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时时刻刻陪在其身边或者不能及时关照到其所思所想,所以她们就会变得情绪低落,敏感多疑,自信心降低,莫名其妙地烦躁,感觉世人都在和自己对着干,被无形地忽视和遗弃。

三、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心理问题的调查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心理问题调查分析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以及个别典型的个人访谈的调查方式进行了数据采集和分析。以大庆市萨尔图区农村空巢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老年简易抑郁量表以及对生活满意度的问卷调查量表,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对生活的满意度以及各相关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进行评定分析。(表1、2)

1.对象:采用随机问卷调查及个别典型访谈的形式,笔者于2016年11月在大庆市民政相关部门的配合和帮助下对大庆市萨尔图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总共调查对象60位,调查年龄≥60岁,意识清楚,信息数据可靠,回收有效问卷50份。

2.方法:问卷调查及个别典型个人访谈。根据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人口社会数据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收入来源,对生活的满意度、娱乐方式,生活期望等。

3.老年人简易抑郁量表,采用Brink等人创制的老年抑郁量表(GDS)的中文修订版来评定被试者的抑郁程度,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85,聚合效度为0.82,主要作为专用老年人的抑郁筛查表。它包括30个条目,代表了老年抑郁的核心,采用“是”与“否”的定式回答,对最近1周之内出现的抑郁感受进行评价,10个条目反序记分后,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高,总分〈10分为无抑郁,11~20分为轻度抑郁,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4]

4.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生活满意度量表调查及分析:(如表1)从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总体上文化程度偏低、自身健康状况良好、低龄的女性会员对生活的要求更高一点,在调查与交流中获悉,其更愿意外出旅游,参与社会、再学习等,对于一般的社区活动兴趣较低,同时在这边居住的老人中,和老伴一起生活的,有熟悉的朋友或者同事在这边,经常和朋友聚会,子女定时来探望,自身健康状况较好的老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而相对的生活半自理者或者完全依赖他人,经济情况不太理想的、子女在国外的、邻里关系不是很好等情况的老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较低。总之,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的生活满意度受经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邻里关系、社会参与度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要把更多的焦点放到那些不愿参与活动、对生活焦虑、需要帮助的老人身上,避免其出现心理问题。

表1

5.农村空巢老年女性抑郁评分检查量表调查及分析:(如图1)从以上老年人简易抑郁评分检查量表的数据及分析结果来看,年龄是其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年纪越大,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越大,而相对的年龄较低的老人,其心理健康状况则非常好,生活状态也比较理想乐观。从大庆市萨尔图区的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社会支持系统、社会角色、家庭角色、身体机能等因素来分析基本处于10-15分左右,导致因素为社会支持系统社会角色弱化和身体机能退化,具有轻微的抑郁综合症状,而且年龄在60-70岁和71-75岁的测评分数小于10分,表明社会支持系统、身体机能良好。我们要根据情况,积极鼓励和主动协助那些不喜欢参与社区活动、性格孤僻、邻里关系不是很满意的农村空巢老年女性。

图1

(二)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依据大庆市萨尔图区的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的生活满意度调查和老年人抑郁评分检测表的数据分析以及典型个案的访谈,并对各种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总结归纳,作出以下影响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自然角色退化

首先,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管是实际年龄、心理年龄还是社会年龄,身体的大部分机体功能都在进行退化性的变化,如视力开始变得模糊,耳朵开始变得背,脚步不再利索,开始不停地流口水,开始健忘,开始有强迫症,感觉自己总是被社会遗忘等,都对老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其次,虽然同样经历着角色的转变及周遭环境的考验,但是经调查研究发现,老年女性相对于老年男性对心理问题的承受能力更弱一点。最后,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着逆行性的变化,经相关资料显示和报道,测评健康指标良好的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心理稳健程度较高,而测评健康指标相对差的,需要护理或者特殊照顾的空巢老人,心理压力更大,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2.家庭角色淡化

对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群体来说,子女如能陪在身边或者常常回来探望,一家人一起聊天、吃饭、看电视无疑是最开心的事。就像那一个个简单质朴感人的公益广告,父母老了,当他们什么都记不住的时候,唯独记得自己的子女,可见这种来自内心最深处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他们心理的健康是多么重要。由于孩子在现代社会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与以往老人是家庭大家长的情况不同,并且随着4+2+1家庭结构现象的普遍呈现,人们更加关注下一代的发展,就更谈不上子女对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的关注。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她们有时候想找个人说说话,感觉都是一种奢侈,然而相对的,独居空巢老人就连这个也成为了一种假想,他们最多就是自言自语或者盯着天花板,盯着白茫茫的墙壁发呆,紧接着抑郁症、老年痴呆等病症接踵而来。

3.社会角色弱化

老年期是一个特殊期、转化期,农村空巢老年女性作为主要角色有着各自不同的选择。而再投入社会,参与社会互动,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造成严重影响。对于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群体,社会文化认知水平、社会交往和社会资源的差别,也是衡量其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指标。一方面文化程度高的老人相对于文化程度低的老人,心理问题及障碍要少一点,而且其幸福感指数也要相对稍微高一点,文化程度低的老人通常会对这样的现状越来越焦虑,甚至产生自卑感,无法找到准确的社会角色定位,从而严重影响到晚年生活。而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则会自我调整,积极应对这一系列现状和问题,善于自我主动寻求帮助和解决办法,从而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社会角色弱化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老人的社会经济特征的弱化,严重影响老人的生活满意程度,经济条件虽然不是硬性的东西,但是也严重影响着老人们的心理问题,比如说焦虑不安、自卑感、无用感、恐惧感,甚至是轻度抑郁症、老年痴呆等表现。

四、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心理问题的干预对策

(一)微观层面:激发个体潜能,重塑社会角色

一般来说,要让农村空巢老年女性改变陈旧的观念,解除心理屏障,尽可能积极应对空巢或者老年生活的现状。首先,农村空巢老年女性作为重要的老人群体,应摒弃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守旧观念,更不应该以此为借口,将子女绑在身边,影响到下一代的正常生活。同时我们更应该鼓励农村空巢老年女性要有主体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融入到社会互动中,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广交朋友;其次,在自身情况允许的范围内,我们要鼓励有一技之长的老人适量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克服空巢心理带来的不适,更好地安度晚年。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相关数据显示,喂养伴侣动物的农村空巢老年女性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理方面都更加健康。动物伴侣对人身心有直接或者条件性影响。所以,农村空巢老年女性饲养自己喜欢的小宠物,这样既可以减轻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又能和其他养宠物的老人交流饲养的经验和体会,结交新的朋友,更好地完善新的社交系统。[5]通过这种动物代入式的陪伴,来缓解农村空巢老年女性轻微抑郁和孤独感等心理问题,也能进一步激发个人潜能,重塑社会角色。

(二)中观层面:整合社会资源,重构社会支持系统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社会支持系统(social support),就是以人为点构建关系网,运用物质和精神手段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危机困境。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是无法脱离社会环境的。农村空巢老年群体以家为中心,并辐射周边邻里,其中就包括了正式的支持系统和非正式的支持系统。一方面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的非正式支持系统,虽然为老服务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对于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精神方面的关照还是一片空白。绝大多数老人希望自己的儿女赡养、陪伴自己以满足心理孤单的需求,所以应积极动员子女陪伴,而不只是提供物质帮助。同时亲朋好友也应提供一定的社会支持,巩固老人社会支持系统弱化的短板。另一方面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的正式支持系统,以村委会为依托,以为老志愿者为基础,实行时间储蓄模式。合理利用志愿者这一社会群体,对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实行结对帮助。同时实行新型的时间储蓄模式,即由低龄老人、健康老人或者是青年志愿者团队等帮助高龄老人和有需要的老人,既可以通过时间储蓄打开新的为老服务模式,同时也满足了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的社会支持的心理需求,解决被忽视和社会遗弃等心理问题,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重构社会支持系统。

(三)宏观层面:完善涉老政策,提升社会尊严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要着力完善老龄政策制度,搞好顶层设计,落实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更大力度地关爱农村留守老人,提升老人的社会尊严。一方面,完善落实农村“五保”政策等社会养老机制,落实政府部门相关法规政策。切实为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群体提供制度保障和提升社会地位。通过制定优惠和扶持政策,吸引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减少空巢家庭和农村空巢老年女性数量,让家庭的温暖弥补农村空巢老年女性苍白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中国有句老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代社会应该重视和尊重农村空巢老年女性这一群体,形成良好的家风和敬老爱老的风尚。加大对涉及老年人的优待政策的宣传落实,让更多老年人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医药保健以及维护权益等方面享有实惠,宏扬中华民族敬老、助老、养老的美德,[6]提升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的社会尊严,进一步推动以政府法规政策为保障,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标准,从而更加优质地实行政策干预,规避减少类似情况的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心理问题的发生,积极完善涉老政策,进一步提升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群体的社会尊严。

[1] 方方,周策.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142-143.

[2] 栾凤舞.大庆市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4(12):9-11.

[3] 李雪莲,张红.从需求层次理论看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养老困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7-59.

[4] 谢丽琴,张静平,焦娜娜,彭芳,叶曼.农村空巢老人抑郁状况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19):2515-2517.

[5] 章志霞.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及应对措施[J].甘肃中医,2009(8):57-59.

[6] 李长玲.大庆市老年人优待工作抽样调查[J].大庆社会科学,2007(2):60-64.

C916

A

黑龙江省哲学规划办项目“我国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问题研究”(13D009)

庄乾鹏(199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区、老年社会工作。东波(1965-)女,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与农村社会学问题。

猜你喜欢
支持系统空巢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对2~3岁听障儿童干预后的影响
“长征”五号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短期快速恢复实践
心理感受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上海:精心构建医改社会支持系统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