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三类谎言的成因及应对

2017-10-10 15:41魏勇刚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想象性预测性工具性

魏勇刚

诚实,是人类社会所推崇的一种道德品质或者个性品质。相反,撒谎则是人类社会所贬斥的一种不良品行或个性表现。在儿童的教育中,我们都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为孩子种下诚实的种子,期望他们都能成为一名诚实的社会个体。从经久不衰的《狼来啦》的故事,到各类层出不穷的有关诚实的绘本,毫无例外都在传递着我们的这种期待。然而,无论我们如何进行教育的尝试与努力,儿童的谎言却似乎并没有因此而从我们身边完全消失。相反,我们随时都在听着孩子的各种谎言。难道是我们的教育还不够充分与有效吗?我想这可能是绝大多数家长或者老师的归因与疑惑。但,事实上来讲,从谎言的动机性与儿童的发展性来看,这个问题似乎并不是靠简单轻率的教育干预就能诠释或解决的。

从个体发展的视角来看,学前时期儿童的谎言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工具性谎言、防御性谎言、想象性谎言。这三大类谎言各有其动机基础,因而在成因与应对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与侧重。只有从本质上深刻理解了它们的成因,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对其进行适宜的引导与教育。

顾名思义,工具性谎言的动机是个体通过撒谎来实现或达到某种目的与需求。因此,謊言就成了实现个体诉求的一种工具。儿童工具性谎言的习得,往往与成人或同伴的不当强化有关。当一名儿童在撒谎时,不但没有得到及时制止乃至严厉惩罚,反而获得了他所预期的诉求满足,那么该儿童的谎言就得到了正强化。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正强化,儿童就会形成一种固化的信念,即撒谎就可实现自己的愿望或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此反复,就会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化的行为表现,乃至最终内化为一种稳定的个性品质。可见,要避免儿童的工具性谎言,就需要杜绝对其谎言的不当强化。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家长和教师都能从认知上对孩子进行很好教育,从而让孩子理解和明白撒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然而,我们不难看到,知与行的脱节问题,在学前儿童时期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就是说,儿童虽然知道撒谎不对,但依然会撒谎。由此可见,仅有绘本的阅读、故事的讲解等这些认知层面的教育,是不足以消解儿童的撒谎行为的。除此以外,还需要从行为上对之进行合理的强化与适宜的惩罚,才能最终实现在该问题上的知行合一。

所谓防御性谎言,是指个体撒谎的动机在于逃避某种不当或者不利因素,以维护或者防御自己的信念、利益、安全、自尊等内在的心理与生理需求。例如,当一名儿童知道打碎了花瓶肯定会被父亲狠狠揍一顿时,其本能的选择往往是为了逃避父亲的责打而宣称或证明该花瓶不是他打碎的。根据弗洛伊德等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的观点,自我防御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而谎言则是自我防御的一种外在表现。因此,当面对孩子的谎言时,我们很有必要首先去分析孩子是不是存在对某个事件的某种预测性的恐惧。如果这种预测性的恐惧超过了其宣称事实的获益,孩子就很有可能本能性地选择撒谎,而不是坦诚地说出真相。由此可见,当儿童犯错误时,我们要适当理解并宽容孩子的不当行为,积极引导孩子进行合理的归因与表达,千万不可不问青红皂白地加以打骂责备或者进行恐吓教育,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儿童形成防御性谎言的条件反射与习惯行为。

最后一类,想象性谎言通常是指儿童把想象性的事件当做真实性的事件来加以描述和表达,其很难说有一个确切的动机,既可以说是一种愿望的夸张式表达,也可以说是一种认知的儿童化加工。例如,一名儿童在周一上学时绘声绘色地向同伴介绍爸爸周末是如何陪他玩的,但事实上却并没有此事;又如,一名儿童向同伴炫耀他家有500个奥特曼,比其他儿童家里都要多;等等。对于这类谎言,我们需要进行甄别与核实。一方面,需要我们去理解孩子的这种独特表达方式及其折射的需求愿望,宽容待之并适宜满足。另一方面,我们常常会说童言无忌,但有时候也要提防童言失实。尤其是当家长和教师在面对孩子的告状时,千万不可简单粗暴地处理,而应在冷静理性的基础上加以核实确认与有效应对。

总之,学前儿童的谎言背后有着复杂的认知情感与愿望动机的交互作用,我们应当正视并理解儿童的各类谎言,不能简单地从道德层面对孩子进行批判评价以及粗暴地加以打骂责罚,而应深刻地剖析和理解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与行为上的积极引导与适宜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想象性预测性工具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浅析VR技术在初中物理情境教学中的应用
构筑科技的“道”梦空间
吉亚诺利电影:一种想象性的寓言
网络舆情诱因信息及预测性研判探析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词汇量测试对语言水平的预测性的实证研究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传记资料之预测性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