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党报新闻舆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闽南日报社的实践为例

2017-10-12 06:54张志祥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9期
关键词:日报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闽南

□张志祥

(闽南日报社,福建 漳州 363000)

地市党报新闻舆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闽南日报社的实践为例

□张志祥

(闽南日报社,福建 漳州 36300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和方法要求,也适用于指导地市党报进一步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地市党报新闻舆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推进融合发展,再创传播新优势;二是服务用户需求,扩大新闻有效供给;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打开用人新通道。

媒体融合 再创传播新优势

“互联网+”时代下,不少地市党报着力推进媒体融合应对受到的严重冲击,但“重建设轻运营、重项目轻改革”现象依然存在,使得融合发展步伐不够快、效应发挥不够好。

作为福建漳州市委机关报,闽南日报社于2017年初正式启用“全媒体新闻采编指挥中心”,整合报纸及网站、两微一端等媒介资源,同时接入漳州“数字城管”视频监控信号,并开发了其他功能。“中央厨房”的启用,标志着《闽南日报》变纸媒为全媒、变平面为立体、变单向为互动、变读者为用户,迈向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依托“中央厨房”,闽南日报社已适时开展多次全媒体融合报道,并借助外力提高新闻传播广度。2017年6月10日上午8时,联合新华社现场云直播平台推出大型直播节目《两岸共祭关帝情,和谐美好海峡梦》,以视频、图文等方式,直播第二十六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开幕盛况,两个小时里累积用户浏览量达到18万人次,至当天14时直播视频点击量突破20万人次。同时,旗下《闽南日报》、闽南日报微信、漳州新闻网微信、闽南云报APP均推出相关报道,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发布、多元传播”。

闽南日报社还以“中央厨房”的建立,倒逼流程再造、机制创新。一方面,着力顶层设计,探索设立全媒体采编指挥系统。依托“中央厨房”,整合内部“新闻110热线”及外部“数字城管”视频监控系统、“漳州电信114新闻爆料”等平台,汇聚新闻线索、选题,并由指挥中心(指挥长)及时研判,调派人员采访编辑,实现“微信、APP‘求快’,抢占报道先机”“网站‘求全’,丰富新闻内容”“报纸‘求深’,体现党报引领”,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另一方面,着力内部融通,探索推行新闻采编项目制管理。根据选题需要,从报社各部门抽调人员,临时组建“项目小组”,工作一完成,随即解散。这样,既打通部门制约,又发挥个人专长,实现分工合作,使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

服务用户需求 扩大新闻有效供给

地市党报是靠近基层的主要舆论阵地。《闽南日报》从“四个围绕”入手,补齐新闻供给“短板”,着力改变领导、会议活动报道过多的状况。

围绕中心工作,新闻“软起来”。围绕大局、服务中心,是地市党报新闻舆论工作的第一块“责任田”。《闽南日报》强化问题导向,转变报道方式,努力让这块“责任田”生长出用户想要的“好苗子”。

2017年,漳州市委全力推进中心城区“五湖四海”建设。这是一项惠民工程。但有一些市民认为,“五湖四海”是造景工程,是搞“大拆大建”。我们接连推出多个专题报道,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市民畅所欲言,表达意见和建议,展现“五湖四海”规划建设的目的意义、愿景目标,客观详尽具体反映市委意图,有效消弭了不良声音。

这些专题舆论引导效果好,就在于改变了以往单一注重“领导要求”“部门推进”“施工单位建设”等“硬新闻”,而是站在“群众立场”,从“民生”“人文”“经济”“生态”等多重视角,把市委决策意图“具体化”,以“软新闻”说清楚建设“五湖四海”是为了“通过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力促生态环境协同推进、城建民生同频共振,打通人民群众与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得到了用户认可。

围绕重大主题,新闻“特起来”。对《闽南日报》而言,漳州是赖以生存的土壤,要牢牢抓住核心读者群,抢占舆论引导制高点,一大法宝就是“新闻本地化”,把大主题落实到每一个小策划中。

一是站位高、落地实,吃透“两头”。通过地方的“点”,反映全国的“面”,使报道与众不同。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我们开展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推出“喜迎党的十九大”系列专稿。活动围绕“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结合漳州实际,以“创”字做文章,分“创业篇”“创优篇”“创意篇”“创举篇”“创新篇”“创客篇”“创建篇”“创先篇”,通过讲好漳州故事,展示发展变化,反映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提升。

二是视野宽、角度实,举重若轻。通过讲好“小”故事,体现“大背景”,使报道独具特色。近年,我们以“记忆”为关键词,相继推出《共和国60周年·漳州记忆》《寻访革命史迹·重温红色记忆》《八年抗战·漳州记忆》等系列专题。其中,《八年抗战·漳州记忆》9个版面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国媒体优秀版面评选,从近百家报社、212个版面中脱颖而出,荣膺全国七个杰出贡献奖(一等奖)之一,并入选在京举行的主题摄影展览。报社还接连举办多次展览活动,把百个全国媒体优秀版面送进学校、社区、公园,吸引无数市民观展。

围绕身边故事,新闻“暖起来”。一方面,是讲好群众故事,让群众感到温暖亲切自然,产生共鸣;另一方面,是运用好群众语言,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去。我们开展“九龙江畔听民声”大型采访活动,历时两个多月,有近百人次沿漳州“母亲河”九龙江溯源而上,访农家、入社区、进学校、到工厂、探市场,实现报社编委、采编部室中层干部、一线编辑记者百分百下基层,与群众、企业家面对面交流,推出的“九龙江畔听民声”系列报道获得福建省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好新闻二等奖。

我们还注重唱响“好声音”,先后推出“时代楷模”黄志丽、“全国模范检察官”刘龙清等先进典型报道。这些典型都在群众身边,他们的故事,散发出的是“暖心的力量”。

围绕信息服务,新闻“用起来”。媒体融

合时代下,“受众”变为“用户”。《闽南日报》注重向用户提供有用的服务信息,增强用户黏性。做足“权威发布”,连续多年开设专栏,及时解读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规定、便民举措,既做好解疑释惑,也为群众、企业了解相关事项提供一个“窗口”。做细“周末去哪儿”,每周五固定留出一定版面,提前预告当周周末漳州市区、乡村即将开展的公益活动、文化旅游活动,为市民出行服务。做实“生活资讯”,在已基本没有商业广告投放的情况下,依然每周定期推出“房”“车”等周刊,为市民提供有益参考。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打开用人新通道

人才“引不进”“用不好”“留不住”,已成为地市党报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一个制约因素。如何应对,是业内反映十分强烈的“热点”。

2002年以来,闽南日报社通过公开考试,累计招聘11批数十名采编人员。这些采编人员均属“人事代理人员”,不少已经成为业务骨干。但近10年,他们中几乎年年有人“逃离”,主要原因在于虽然经济待遇“一视同仁”,但“没有编制”,职业上升空间受限,存在后顾之忧。

对此,闽南日报社主要领导积极主动向上争取支持,突破用人“天花板”。一方面是“给编制”。经漳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同意,报社两名通过人事代理途径到报社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人员通过“人才引进”渠道,今年率先“入编”。这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举措。另一方面是“给平台”。考核、推荐一批通过人事代理途径到报社的优秀人员走上中层岗位,仅2016年来就聘任3人为部门主任、2人为副主任,力度也是“前所未有”。

做好新闻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人才队伍建设。闽南日报社通过“给编制”“给平台”,反映出报社良好的用人思维和导向,做法值得借鉴。

(编辑:秦明瑛)

猜你喜欢
日报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闽南
潍坊日报社:推进深度融合改革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克拉玛依胡杨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闽南,闽南
注重速度深度温度,做强新媒体主阵地——奉化日报社成功运营奉化发布要述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