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闽语陵水方言中饮食词汇的特点

2017-10-12 06:50谭振扬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陵水普通话方言

谭振扬

(海口市琼山区委组织部 海南海口 571100)

海南闽语陵水方言中饮食词汇的特点

谭振扬

(海口市琼山区委组织部 海南海口 571100)

海南省陵水县地处海南岛东南部,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海南闽语陵水方言中的饮食词汇,主要以普通话为参照系,通过调查、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梳理海南闽语陵水方言中饮食词汇的特点主要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结构特点,另一个是来源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类型,分别是单音词、异序词、古语词、外来词和自造词。此外,本文还简要介绍了当前海南闽语陵水方言所面临的濒危状况,并提出了应当采取的措施。

陵水方言;饮食词汇;构词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海南闽语(俗称海南话)共有800多万人使用,约占全省80%(参《海南特区报》,2003年9月24日第18版),是海南省使用范围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海南闽语亦称“琼语”,属汉藏语系汉语闽方言,因南宋末期几十万福建莆田人为躲避东南沿海倭寇骚乱迁至海南岛而流传至今。现今的海南闽语,既保留着闽方言的许多重要特性,又表现出不少的变异,与福建地区的闽方言已经不能够自由地通话。海南闽语主要分布在海口、文昌、琼海、万宁、定安、屯昌、澄迈等市县和陵水、乐东、东方、昌江、三亚、琼中、五指山等市县的大部分地区。

陵水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省东南部,面积1128hm2,人口总数约为36.46万人。该地区流通的汉语方言主要有海南闽语、疍家话(粤语)、客家话(艾语),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有黎语和苗语。其中海南闽语是陵水县境内的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的92%,属海南闽语万陵话片区方言(即万宁-陵水片区),与其他市县所使用的海南闽语在词汇、语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基本可以进行交流使用。

本文所涉及的海南闽语陵水方言中的饮食词汇共分为三大类,分别为食品名称、工具器皿、感官动作,其中食物名称又细分为食材名称和熟食配料。搜集语料时,主要标准为以下两点:(1)以与日常饮食使用相关;(2)区别于普通话常用饮食词汇。通过这两条标准,采取现场采集、文论分析采集等方法对词语进行搜集,共搜集到100个海南闽语陵水方言饮食词汇。通过海南闽语陵水方言中饮食词汇的搜集和整理,进行分析,并其与普通话相关词语进行比较,揭示海南闽语陵水方言在日常使用和历史传承中所显示出来的独特性质。

1.2 相关文献概况

海南闽语是珍贵的语言研究素材,对于方言的研究在今天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较之于其他地方的方言研究,对于海南闽语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足。前人对于海南闽语的研究涉及了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数量并不是很多。有如符其武的《琼北闽语词汇研究》,通过计量比较的方法对海南岛北部地区的闽语词汇进行研究,归类总结了该地区闽语词汇在语音、构词等方面的特征。该文献比较范围广,涵盖了海南闽语与普通话、厦门话、海南军话、海南客家话等方言的比较,并重视封闭性的常用词和虚义词的比较研究,把海南闽语词汇研究提到了更高的研究水平。刘新中的《广东、海南闽语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则是主要从语言传播、人文影响和语音系统等方面,整合了这广东、海南两地的闽语资源,分析了广东和海南两地闽语的特征。

其他的文献资料还有如韩敏的《海南方言中的汉代方言词》通过列举的十个特征词对海南方言中的汉代方言词的特征进行分析和说明;梁明江的《海南方言的特点》和冯成豹的《海南话与普通话常用词比较述略》是从海南闽语琼海方言的角度将海南话与普通话进行比较,研究海南方言的语音和词汇使用。潘颖的《浅析海南话文昌音系中含“嘴”字词语的词义及文化内涵》则是从海南闽语文昌方言的角度分析海南闽语的特征。

从以上文献资料来看,当前的海南闽语研究主要对象多数为针对海南闽语整体特征的研究或者是仅以琼北一带的方言研究对象,对于海南岛南部的海南闽语研究较薄弱,且多数研究为对语音或语法进行分析和罗列,单独将某一范畴的词汇进行研究的情况较为缺乏。

2 海南闽语陵水方言中饮食词汇的特点

通过对搜集整理的100个海南闽语陵水方言饮食词汇进行分析,并与普通话意义相同的词汇进行比较,总结出特点主要为类,分别是结构特点及词汇的来源特点。

2.1 结构特征

2.1.1 单音词

李如龙先生在《论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一文中认为,常见的方言词汇构词差异有重迭式、附加式、单复音、词素次序四种类型。根据对海南闽语陵水方言中饮食词汇所进行的考察,这一范围的词汇在这几种类型中所存在的一些特点值得我们关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是在陵水方言中对单音词的使用及其“单音情节”。

现代汉语及其方言都包含有一定数量的单音词和复音词,但是单音词的数量比例、词汇地位及所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一种以单音词为主导力量的语言,一般会在词汇结构的许多方面表现出其“单音”的特征,通过使单音词的比例和分量得到加强,使得字与词的关系密切,字词难以划分,虚化程度(语法化进程)相对滞后等等。

历史往前追溯,单音词自古便已存在,而且是古代汉语词汇的主要构成。到了现代,无论是汉语的共同语言还是方言,复音词的数量均已经大大超过单音词。但一般被认为,南方方言的词汇中存留的古汉语成分更多一些,闽、客、粤等方言是公认的单音词数较多的汉语方言。每种方言中的单音词存留数约在17%~25%。在现今的南方方言中,单音词的数量由于受到北方方言的发展影响,已经大幅度的缩减,但是,单音词的地位和作用仍然在整个南方方言的词汇体系中占据重要的部分。对于海南闽语陵水方言中的单音词,我们通过列举的词汇进行了解。

通过比较的方式可知一种方言是否在词加缀以及加缀的情况和程度怎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这种方言单音和复音的不同取向。表1所示陵水方言饮食词汇中单音词共27例,约为搜集到总词量的1/4,数量比例较大,同时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在陵水方言饮食词汇中使用的单音词所对应的普通话词语可大致可归类四中类型,分别是词尾缀为“…子”、“…儿”和“…头”的词语和词前增加定义性词缀的词语,可见,南北方言在单、复音词上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表1 普通话与海南闽语陵水方言饮食词汇单音词对照表

在陵水方言中,也存有为数不多的一些以“子”字结尾的词语,比如桃子、饺子、瓜子、椰子等,但可以看得出来,除了“椰子”属于本土固有的词语外,其他词语基本上都是从现代官话或者普通话里照搬过来的。这些表示植物带“子”字结尾的词语,多数是因为后期由内陆流传至此的事物而带来的新名词,本地人按照原名称人云亦云地照此称谓。这一类词的扩充能丰富陵水方言的使用,却也不至于影响海南闽语陵水方言的构词系统。

2.1.2 异序词

除了单音词,陵水方言饮食词汇中构词系统比较常用的方法还有异序。据方言的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南方的汉语方言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批“异序词”。异序词,即是指词的语素在次序的排列上相对不同。既然是以相对于某一顺序的不一致,就肯定会有一个顺序的参照体,作为汉语方言词,在无特别指定的情况之下,参照体一般都是指普通话。

异序词的前提条件应为词中所包含的语素完全相同,如“公鸡”在某些方言中被称为“鸡公”,该词相对应的语素均为“公”和“鸡”。在陵水方言中还时常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在普通话中说“汤粉”,在陵水方言中会变成“粄汤”,共同的语素只有“汤”,而“粉”和“粄”并不同,如果严格的按照异序词的定义来区分的话,“汤粉—粄汤”不能被列入异序词的行列,然而在表达时人们还是能感觉到这其中存在着某种异序的性质,他们的共同语素“汤”相对于另一语素“粉/粄”明显存在着顺序相异,而“粉/粄”虽然语素不同,但是意义相关,因此我们不能说“汤粉”和“粄汤”完全不相关,他们只是因为方言对字的使用相异的异序词。因此在这里,在比较中,对于因为方言中所使用的本字和普通话相异的词语我们也同时列其入异序词行列。

按照“异序词”原则,现将整理的陵水方言饮食词汇中的的“异序词”列举如下。从表2中可以看出,陵水方言饮食词汇中异序词的涵盖面比较广,大体可以总结出来其中的异序情况为:普通话和陵水方言中偏正结构和补充结构的两种词构的之间的转换。除此之外,“…汤”的异序尾结构也值得我们关注,这一类词的使用是开放性的,在其他生活用词中也有“药汤”等说法,表现出了海南闽语陵水方言一定的能产性。

表2 普通话与陵水方言饮食词汇异序词对照表

2.2 来源特征

2.2.1 古语词

有的时候,海南人在说海南闽语时,会觉得自己平时所使用的都是日常用语,可是如果真正让他们将所说之词用汉字对应着写出来,又很难有人做到,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闽方言一直都有保留古汉语的特点,海南因特殊的地理因素,自古以来语言受北方官话的影响甚小,大量的古汉语词汇保存至今的情况更为明显。又因海南闽语的书写形式是汉字,如何说就如何写,反之亦然,即说写一致,其可谓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海南闽语对古汉语的沿袭导致其大量的词汇和发音与现代汉语,即普通话有很大的差距,有的甚至完全对不上号,这也就解释了很多人不能将所说的海南闽语写出对应汉字的原因。

“鼎”指古代烹煮用的器具,《说文》云,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而据《史记》考证,至汉代“鼎”已不用于做饭。而在现今的海南,做饭炒菜的锅仍然称为鼎。在海南人家的厨房中,家家户户必备鼎,有大鼎,有鼎仔(小鼎),大鼎用来煮饭,鼎仔用来炒菜,所以在陵水,人们常会说“有人好吃大鼎,有人好吃鼎仔”,意为个人口味不同,也同为说明有人是大碗吃饭干活的命,有人能细细品菜,是富贵命。饭做好了,自然少不了进食的工具,在海南岛上,大家都使用的是“箸”吃饭的。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但箸的名称,自明代开始便有了变化,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已逐渐出现“快儿”、“快子”等名词指称箸,至清朝已直接称之为“筷子”,而在海南陵水方言中,“箸”的名称一直存留着使用至今。又如“嘴巴”一词,在陵水方言中单用一“喙”即可表达,而且这个字几乎能涵盖所有“嘴”字和“口”字部的对应项,如零食所对应的“喙头”等。

除名词之外,动词对古语词的继承似乎范围更广。其中“食”最具特征,其使用涵盖了整个饮食范围,乃至于涉及至生活范畴。食,会意。字从人,从良。“良”意为“拖尾到底”,引申为“从生到死”。“人”与“良”联合起来表示“维持人一生的东西”,“食”的这一意义在海南闽语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在陵水方言中吃饭表达为“食糜”,喝水表达为“食水”,而喝酒、饮茶、吸烟则为“食酒”、“食茶”、“食烟”。除了简单的餐饮词汇,“食”还会被使用在各个场合。在海南,男女结合成家立业被称“作食”;而在过节、办事或者是家里来客时,则会招呼客人“食糒”(糒在陵水方言中指干饭的意思),过大寿、作满月、结连理、屋起梁,请人喝酒,不放请帖,主人家会上门道一句:“那天去我家‘食糒’咯!”便是请客了。除此之外,“食”字还能构成多条词或词组,比如“食店”(饭店),“食桌”(餐桌),“食力”(吃力),“食父母”(啃老,靠父母生活),“食昼”(吃早餐)等等。透过一个“食”字,不仅仅能从饮食的角度表达出人们对于生活的期盼,也展现出了海南闽语陵水方言很大程度地继承了闽南方言中丰富的构词、派生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较为典型例子,如咀嚼一词在陵水方言中是“哺”;宰杀则为“刣”;“喂”孩子吃饭用“饲”这一动作;“砍”或者“剁”则是“剢”。透过这些词的使用,可见古代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对于海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从而使得在大海之南的这片土地上,方言中能存留下来较多的古汉语词汇,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被时代磨损,沿用至今。

2.2.2 外来词

每一种方言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为了自身交际的需要,会不断的吸收外来词汇,丰富自身的词汇。海南岛作为我国著名的华侨之乡,从宋末元初开始,海南人便渡海越洋,出外谋生,目前约有120多万华侨和港澳台同胞,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聚居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随着近年来祖国的繁荣发展,众多侨民开始返乡,他们的回归也带来了他们居住地的语言和文化,大量丰富了海南方言的词汇库。

在外来词中,音译是最为直接的对外来词汇的使用方式。“嘎亚包”是海南老百姓所喜爱的一种包点,其内夹椰子酱,开口呈半圆形,在市场和茶艺馆随处可见。一壶茶配上一份嘠亚包,是海南人悠闲地度过下午时光的必备良品。“嘠亚包”是马来西亚华侨带回来的食物,它的名称便源自于马来语中的“椰子”,读音作[ka¹ya¹],流传至海南之后,其名称也就随本地方言发音为“嘎亚包[ka¹hia4bao¹]”了。咖啡的英文为coffee,自欧洲流传至南洋地区,在马来语中演变为带有马来腔的kopi,之后随着南洋回归的侨民带回了海南岛,演变成为了“咖啡[goc¹bbiq4]”。

除了直接音译外,对于外来词汇的,陵水方言还会在外来词语名称前增加一个“番”字进行使用。这与普通话的“番茄”使用方法相类似。通过“番”字以定义其来源,在陵水方言饮食词汇中较为常见。菠萝被称为“番篓”,番篓原非中国所产之物,最早的种植地位于拉美地区,流传开来之后,普遍见于东南亚国家,成为热带地区人们所喜爱的水果之一,但其中“篓”的名称来源至今任然不是很确定,在众多的说法之中,最为可信的刘剑三在其《海南闽语中的方言外来词》中所提及的说法,“篓”是来自于马来西亚的地名沙捞越(马来语发音为[sa¹lau²ua5]),这里种植了很多菠萝,流传进来后,取其其中的音[lau2],再加上番字,演变为陵水方言中的“菠萝—番篓”。相类似的使用方法还如木瓜,原产于中南美热带地区,因其籽多的特性,在海南叫做“番籽瓜”;辣椒原产于墨西哥,在陵水方言中便称为“番椒”;地瓜被称为“番薯”;地瓜叶称为“番葛藤”等等。

外来词汇丰富了海南方言的词库,并成为海南话词汇的有机组成。它们能有效的及时填充海南闽语的不足,让其能随社会的发展而进步。

2.2.3 自造词

所谓“造词”,就是指创制新词。不同地区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判断对某一事物的名称进行新词创造,并由当地社会对其约定俗成,构成一个新的词语。在海南闽语陵水方言之中,也有很多流通使用的自造词语,虽然该类词语数量并不是不庞大,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特点。

如在陵水方言中,厨房被称为“灶前”,这是使用了说明法的方法进行词语创造,从事物的性质特征进行说明,通过表明炉灶之前的区域指代厨房;“花蛤”在因其外壳的色泽泛黄,形似芒果而被称为“芒果螺”;马鲛鱼头及体背部蓝黑色,上侧面有数列蓝黑色圆斑点,根据这些外形特性,陵水人称之为“黑鱼”;南瓜体型庞大,稳如磐石,在陵水方言中则被称作“磐瓜”;洋白菜圆而结实,外呈绿色,形象的被称为“椰子菜”。这一类词主要通过对事物的情状、性质、用途、颜色、领域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词的创造是为了迎合本地居民生活愿景而诞生的。比如,福寿鱼,在陵水人年节的团圆宴上是不可缺少的一道菜,意味福寿安康,其实其即为罗非鱼,原产于非洲淡水域;还有一种红色的扁豆,因形似元宝、外披红色,在过年期间结果,直接被陵水人称为“到年豆”,在年饭桌上吃下“到年豆”,求吉祈福, 获得平安。

“自造词”是一方水土人们智慧的结晶,创造新词,通过这一类词也能看出当地居民对于生活的密切关注和紧密联系,也反映了他们内在的文化夙求和普遍存在的一种价值观念。

3 总结

语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能作为文化的载体,保存并传承文化。中国是个语言种类极为繁多的国家,对于各种语言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海南作为中国最南端的省份,它的语言在这个特殊的土壤上成长,随着历史的发展存留着诸多的特殊性质,研究海南方言在语言学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当今经济全球、信息传媒大众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分的影响下,海南方言也像很多语言一样受到其他强势语言的影响,正处于弱势甚至是濒危的状态。

作为海南使用人数最广的语言,海南闽语目前使用人数正在逐步下降,很多新生代仅是能听得懂海南闽语而不懂得如何使用,甚至有很多年轻人难易听懂海南闽语,据一份调查统计表明,年龄在19~25属于常居海南的本地人中,对海南闽语会听也会讲的大约占48%;而年龄在13岁以下的常居海南本地人对于海南话会听也会讲的仅约占36%,会听不会讲的约占51%,而且其中有60%是只有与家人相处的时候才会偶尔使用,其余情况大多不使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海南闽语与普通话发音差异较大,在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之后,再学习海南话并转而使用海南话很困难;(2)海南闽语每个发音有其本字,很多词语因此与普通话的大有出入,在使用普通话思维之后难以及时转换为海南话思维进行沟通交流;(3)使用范围小,仅海南本地人使用,在对外交流时其他语言的使用人难易听懂和理解海南方言,容易造成沟通隔阂。推广普通话固然重要,但是海南方言的保护也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提高重视程度,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得两者均能和谐稳定的发展,这既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媒体机构的宣传,也需要每一位海南人都切身行动,保护海南话。

海南闽语陵水方言作为大陆闽语南迁的结果,现如今仍然明显的保持着古汉语尤其是早期闽语的一些词汇特色。通过对陵水方言的饮食词汇的整理分析,其特点主要总结出来两大类五个方面,分别是结构特点和来源特点,细分为词汇中的单音词、异序词、古语词、外来词以及自造词。

陵水方言的单音词如同其他方言一样,已大为缩减,数量上已让位与复音词,但原先的单音词构成的语音特征仍然存留在陵水方言的词汇现象中,而复音的发育程度相对于内地方言来说显得要滞后一些。在异序词一类中,陵水方言的词汇还是占有相当数量的,虽然不是最为重要的构词手段,但是它的一些特性需要关注。如普通话和陵水方言中偏正结构和补充结构的两种词构的之间的转换,“…汤”的词尾结构所表现出的一定的能产性。

陵水方言饮食词汇的来源特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古汉语词汇的存留,作为最基本的词汇构成,海南闽语中大量存留了古汉语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并在其本意及使用方法上很大程度的进行了继承。外来词汇也是海南闽语的重要构成,它能使该方言不断扩充自己,并能跟随时代的脚步而进步。自造词能充分体现一方水土人民智慧的力量,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紧密的联系,当地人民创造了属于自己生活圈的词汇。

饮食词汇毕竟只是海南闽语陵水方言其中的一个小部分,对于其他的词汇所存在的特点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考察研究,在这条道路上,我将会继续深入了解,增加对海南方言的关注度,维系海南方言的流传。

[1]符其武.琼北闽语词汇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2]李高兰.做吃[J].今日海南,2003(3).

[3]刘剑三.海南话中的方言外来词[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3):80-83.

[4]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山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5]林宝卿.魅力闽南话[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6]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汉语方言词汇[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6.

[7]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潘文国,叶步青,韩洋,等.汉语的构词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刘新中.广东、海南闽语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10]王华.方言与地域文化[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31-32.

[11]李如龙.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1):48-56.

[12]陈鸿迈.海南方言词探源[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58-62.

[13]梁明江.海南方言的特点[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17-23.

[14]韩敏.海南方言中的汉代方言词[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85-88.

[15]冯成豹.海南话与普通话常用词比较述略[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11-18.

[16]潘颖.浅析海南话文昌音系中含“嘴”字词语的词义及文化内涵[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97-99.

[17]杨义容.从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词汇看武汉文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2008,27(1):87-89.

[18]符其武,梁鲜.海南话中的闽语特征词[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6(5):490-495.

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2(b)-0039-06

猜你喜欢
陵水普通话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陵水17-2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落物风险分析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在陵水错把大风吹过的地方当成故乡
陵水陵水真奇美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海南陵水:用丰厚文化家底为旅游添翼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