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姓名及其文化特征

2017-10-12 06:50黄在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港人粤语姓名

黄在萍

( 北京天地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 100176)

港人姓名及其文化特征

黄在萍

( 北京天地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 100176)

香港是一座国际性的金融、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切磋的交流点,历经漫长的历史发展,现已成为享誉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并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系统。这种独特的文化特征在他们的姓名上有着尤为显著的体现。姓名就是一座极富内涵的文化宝库,它作为一种识别标志, 是文化的一部分, 它本身也反映了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 历史等因素。本文从语音、语义、修辞以及命名方式等角度上进行陈述,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港人姓名进行研究,进而从这些姓名特点上透视香港文化特征。

香港;粤语;姓名特点;文化特征

姓名,历来是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并深刻的反应了文化本身的时代性和区域性。纳日必力戈在《姓名论》一书中指出:“作为文化形式之一姓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生动的社会-历史-心理的内容。”清代唐甄从姓名的功能上突出了其文化特征,他认为,“名者,序长幼,辨贵贱,别嫌疑,礼之大者也。”这实质上也说明了姓名这一文化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著名学者何晓明同样提到:“姓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姓名本身又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因此可见,姓名不仅代表着独一无二的个体文化差异,同时对于整个人类文化学具有深刻的意义。

香港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语言区域,自古以来皆是以岭南语系(粤语)为主。鸦片战争过后,英语也成为香港重要的语言之一,但由于本地文化深厚的积酝及其独特的排外性,英语始终未能冲击粤语的主流语言地位,英文书写也始终无法替代汉字书写。之后香港脱离祖国怀抱多年,但是由于共同的心理文化影响,其始终保留着传统中华文化精髓。这些特点在香港人姓名的命名习惯中也能看出。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香港与内地、香港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也不断升温。随着这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碰撞、选择、吸收、创新,逐渐形成了香港本地的以中华传统文化习惯为主,包容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特征的独特文化现象。

由于香港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环境,我们在与香港的文化交流中不难发现,内地与香港文化差异是极为明显的,无论是日常语言还是生活习惯上,都存在着很多不同,特别是在姓名命名方式上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为了更好地促进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了解彼此间的文化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香港人的姓名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港人姓名特点,分析其中的文化特征,以便于更好地了解香港本地的文化氛围,更好地促进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到目前为止,对姓名进行全面考察和研究的专著比较少,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姓名特点的著作更少。近十多年来,随着文化语言学的兴起与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姓名的学者有所增长,如邓卫峰的《姓名,透视文化的窗口》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汉英姓名的异同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李武伟的《汉语姓名折射出的汉民族文化因素》由姓名这一文化载体透视汉民族的文化因素,等等。但对姓名特点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而且专门对香港人的姓名特点进行研究的文章几乎没有。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为独特的意义。

在本文的研究对象中,笔者对2011年参加内地“星星河”美术书法摄影比赛的4300多名香港青少年的姓名进行统计(他们都是90后或者2000年以后出生的青少年儿童),并结合香港官方网络上的一些数据统计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从语音、语义、修辞和命名方式等角度上进行陈述,对港人姓名所体现出来的语言特点上进行总结分析,概括其姓名中呈现出来的特点,进而探讨它们的出现与香港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文化的特征。

1 香港历史文化概况

香港,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广东省珠江口以东,地处珠江口以东,北接广东深圳市,南望广东珠海市的万山群岛,西迎澳门特别行政区,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内陆地区以及262个大小岛屿组成。自秦朝起香港就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直至19世纪后期清朝战败后,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使其成为英殖民地。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现如今的香港是国际重要的金融、服务业及航运中心,也是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这里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同时为全球最安全、富裕、繁荣和生活高水平的城市之一,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香港总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字显示,2011年中香港人口临时数字为711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华人,大部分原籍广东,主要说广州话(粤语),但英语很流行,说潮州话和其他方言的人也不少。新界土著居民很多说客家话。近年来普通话甚流行,一般机关和机构也鼓励应用,因而,社会上逐渐形成“两文三语”的语言格局,即书面上使用中文白话文和英文、口语上使用粤语(俗称广州话)、普通话和英语。简单来说,香港华裔人口中主要使用广东话,而非华裔人口则多以英语作交际语。此外,香港大部分居民都并非本地原居民,而是从中国内地、以至世界各地迁居的人,他们都会把自己故乡的语言带到香港,在一定程度上,香港文化也被世界各地的潮流所影响。因此,在香港所见的语言远不止广州话和英语。

香港拥有很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根基。历史上,香港文化是广东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延伸。19世纪中期,开埠后的香港就开始源源不断地引入了西方文化,成为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相互碰撞、渗透、交融的汇聚点。新中国成立后,香港在新的、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步入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香港50年代的工业化和60、70年代的经济腾飞,都极大地推动了香港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特别令人瞩目的是,战后土生土长的新一代文化人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成长,根植于香港都市生活的本地文学艺术兴旺发达起来。经过80年代的继续发展,香港逐渐成为自由开放、融合中西的多元混合文化体。香港回归后,政治经济体制仍然采用原有的体系,并没有因为回归祖国而受到限制,反而,内地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入,香港文化灌入新的血液。现如今,昔日的“文化沙漠”,已经萌发新芽,枝繁叶茂,成为“文化绿洲”。可以说,现在的香港不仅脱离了“文化沙漠”的贬称,而且还晋升为国际性的文化大都市,这里的文化开放自由、独具创新,是一个多元混合的文化体系。

2 港人姓名特点

2.1 姓名——文化的记载者

古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明确地说明名字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从人的姓名谈起,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中国人的姓名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文化。姓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合在一起的,是人类为区分个体,给每个个体给定的特定名称符号,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人群个体差异的标志。每个民族、每个年代都有其独特的命名习惯,这种习惯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等众多因素制约。如战国时期,秦国王室为嬴姓赵氏,而楚国王室则是芈(mǐ)姓熊氏,那么秦始皇到底应该是嬴政,还是赵政?楚庄王是熊侣,还是芈侣呢?又如屈原,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而屈原自己在《离骚》中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通过两种表述,让读者不禁疑惑,屈原究竟姓楚还是姓屈?“原”和“平”有什么关系?为何屈原又自称“正则、灵均”?这些姓名的特点都能体现出那个时代,那一地区的民族文化特征。古人如此,近人姓名同样深具内涵。以孙中山为例,孙中山入学以孙文正式姓名,17岁时取《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自号“日新”,1884年到香港后受基督文化和粤方言影响,改“日新”为“逸仙”。后于日本投宿时,日本朋友在登记簿上写下一日式姓氏“中山”,孙中山自己又在后添加一“樵”字,并就此以“山野樵夫”自命,给中国近代史上留下光辉印记的“孙中山”由此而来。

由此可见,人的姓名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简单符号,它与民族、社会、历史夹断、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均有密切关系。姓名往往结合了易经的宇宙全息规律,配合汉字的笔划数、五行、音律等特有信息,来为人们选择姓名,以达到趋吉避凶、趋利避害,至于人生理想境界的目的。在香港同样如此,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完整保存,西方文化吸收并存,中西融会贯通的领土,姓名也形成了其独特的奇葩。

2.2 语音上,以粤语发音为主

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有意义内容的语言成分的外部形式,或者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粤语在语音方面保留了中古汉语韵母的塞音韵尾和唇音韵尾,而在北方方言中这些特征早已消失。又如声调,粤语保留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而且还从阴入中衍生出一个中入调。此外,粤语没有北方方言所具有的卷舌音、儿化、轻声等,这些特征都是在中古以后发展形成的,但粤语并没有跟上北方方言的变化。

方言的不同会影响命名的趋势,语言的方言差别也会在姓名上有所反映。不同的方言区的姓名,在发音、选字等方面各有差异,香港本土主要使用粤语,取名字主要考虑方言发音顺畅与否,力求叫起来顺口,将姓名融入于平日生活中。许多名字在普通话中念起来不好,在粤语中念起来却是朗朗上口,语音上出现的谐音问题也不存在,如“朱逸群”在普通话中谐音为“猪一群”,“杜子腾”谐音为“肚子疼”,但粤方言中没有这种谐音问题。同样,有很多字在粤语中发音谐音不吉利,也绝少被采用,如艺人“周笔畅”,粤语发出来就是“不畅”而普通话中没有这样的谐音,再如“叶干阳”念出来就像“乙肝阳”,“韦君智”念出来则是“伪君子”,“朱玉”则是“猪肉”。这些例子都表明语音上不同引起的命名方向上的不同。

此外,粤语发音在音长往往不像普通话说话那么快速简洁,在粤方言区,人们说话习惯拖长音,或者在句后加尾音,如“这你都不知道?”这句话,在粤方言区就变成“咁你都唔知……”,最后一个“知”习惯性会被拖得很长。这种语言上的拉长与当地的说话方式有关,也正是由于这样一种说话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命名习惯,如姓名中多为双字,且少用叠字等,这个会在下面的姓名特点中论述。

2.3 语义上,寓意于名,注重立意

华人姓名以汉语言文字构成,在表意、象形、谐音、隐喻等方面都具有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使得中国人的汉语名字在传意、抒怀、寄情等方面有了丰富的空间,也使得中国人的名字更多了一些情趣和品位。汉字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是语言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为一字一意。语言学往往从语义上对字词进行研究,语义是具体语言的特定符号标记的内容,能够反映人类思维的客观内容,也因而人们在姓名的用字上颇为讲究。

一个人的名字,往往体现出一种文化修养的高低,寄寓了人们追求的志趣方向,所以起名颇有讲究。在过去,使用汉语粤方言的广东好以“帝”入名,喻为有帝王之相,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如孙中山在意兰尼书院读书时,注册用的名字就是幼名“帝象”,他儿时的塾师郑帝根、邻居许杨帝卓、兴中会的粤籍华侨陈帝棠、许帝等。再如,两广的粤方言区多有以“球”命名者,如次球、神球、光球,“球”在粤方言中常被意为“圆满”,而这个字在北方方言中绝少出现,因为这个字常用来骂人。

姓名作为一个人的符号代表,在某些方面体现出一个人的特征或者寄希望成为的某种特征。因此,起名的时候名字往往含义厚重、儒雅,并祈盼家运昌盛,子孙聪慧等。譬如,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业出色,能够受到大学教育,并且衣食无忧,工作稳定。所以他们可能会对一些代表聪明、睿智、天赋的美词感兴趣如:颖、灵、睿、锐、哲、慧、敦、迪、明、晓、显、悉、晰、维、学、思、悟、析、文、书、勤等。笔者统计四千三百多个香港孩子姓名,得出使用率最多的字见表1。

以上只是例子并不能完全说明港人起名就只是这些字体,但是可以说明在姓名用字上较为古朴,注重内涵。在这点上,香港人取名与内陆大致相同,名字包含了祖辈或父母对子女的期许,如“颖”意为“聪慧、才能出众”,父母希望孩子能够脱颖而出,就会在为孩子起名时带“颖”字,如“志颖、建颖”,笔者统计的四千多个人名中,以“颖”命名的就有将近两百个;“嘉”有美好的意思,所以很多人名字都喜欢用嘉,“嘉欣、嘉怡、嘉慧”等;“儿”字在人名中也出现,往往意指“女儿”,“嘉儿”就是“美好的女儿”,“乐儿”即“快乐的女儿”;再如,“芷”为一种香草,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就有“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一景,“芷”作为一种清雅的代表,常被港人用到名字中,在四千多人中,名为“芷晴”的就有16人;此外还有,“睿”表示睿智,“杰”表示杰出、俊杰等等诸多富含蕴意的字。

表1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香港长期受到英殖民统治,一段时期内脱离了祖国怀抱,也远离了当时政治以及社会制度的影响,其中汉字改革就是其中一项,以至于在内地早已广泛使用简体字,并删减了许多古字时,香港仍然保留着使用繁体字的习惯,许多在内地已经绝少使用的生僻字在香港仍被广泛使用,如棓、燚、翀、仝、垚、陞、鏋、鍒。这些字仍在港人的姓名中出现,也使得港人许多名字在内地使用电脑时已经打不出来或者需要转换为繁体字格式才能打出来,如芓蘥(zǐ yuè)、韫璿(xuán)、嬿(yàn)程、禗桁(sī héng)、柏鋐(hóng)、楗(jiàn)熹、芯滺(yōu)、恺鍒(róu)、卓趫(qiáo)等名字。

2.4 命名上,以双名为主

香港人的姓名还有一特点:绝大部分采用三个字,绝少出现单个字的名字。统计的四千多个姓名里面,除了复姓中采用四个字的以外,仅有不到70人用姓名为两个字的,叠字取名很少,诸如“冰冰、丹丹、娟娟”等内地高频率出现的名字在香港都很少见。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首先,美观。除了姓氏外,采用两个字为名字的命名方法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除了上文所说到的读音上的原因外,书写上的美观还是重要原因之一,双字能体现一种充实感。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香港,对名字的要求自然也偏向双字,且繁体字的使用也加深了这样一种美感。

其次,避免重名。单字和叠字重名的可能性远胜于不同的双字。

再次,避凶。香港人神佛思想根深蒂固,日常生活中较为注重五行,在名字的命名上也不例外,他们认为单字带凶数,且五行偏重某一五行,不吉利,因而大多数采用双字名。

除以上之外,家族辈分也是三字姓名多出现的原因之一。香港一些学者研究表明,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甚深,现代的香港家庭,即使是为数众多的小型核心家庭,仍然保持许多和扩大式家庭有关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名门望族尤其重视修撰族谱,依照次序、德行、性别等标准,对家族成员进行分类对他们进行规范,维护祖先的道德权威,期冀家运永昌。如作家巴金的家族字辈谱排列为:“道尧国治,家庆泽长,勤修德业,世首书香。”类似这些家族中,家谱已事先规定了中间一个字或者最后一个字,一字一辈,任何家族后代不得随意更改,每一代人起名的时候不但按姓氏而且按字辈规定的要求来考虑,表达祖祖辈辈对子孙后代的期望。后代子孙只能在最后或者中间起一个不同的字加以区分不同的人,如“奂”字辈分的“奂汶、奂淇”,“学”字辈的“学鉴”、“学灏”。

2.5 修辞上,名字寄寓厚望,善用典故

名字有时可以体现起名者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高的人起的名字往往生动、含蓄、寓意深远、耐人寻味,这点在文章中从语义上探讨姓名特点时已有论述。因此,在起名也时常会运用了一些比喻、象征、引用(用典)等修辞手法,使名字读上去好听、有意思,如谦虚谨慎的人起的名,读起来往往含蓄、婉转,骄傲性格的人起出来的名字,则往往使人感到过于狂妄,如“超群、破天、若仙”等名。另外,起名者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影响到起名,譬如从众心理重的人起名,常常赶时尚,起名随大流。

用典是起名过程中使用较多的一种修辞方法,它使名字具有简洁、精练、优美的特色,同时又富有民族语言文化的风采。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字即出自《孟子·公孙丑》中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港人姓名中用典的现象也较为普遍,而且这种命名趋势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消失,如“诗韵”(腹有诗书气自华)、“得心”(得心懽忻,和悦相乐)。除中文名字外,英文名字中用典现象也不乏,如Adam(亚当)——《圣经》故事中的人类;David(大卫)——《旧约》中人物,源于希伯来语,意为“可爱的”;Paul(保罗)——《新约》中的人物,耶稣死后传播新法,名扬四海;Diana(戴安娜)——源于拉丁语,取自罗马神话,月亮河狩猎女神;Helen(海伦)——源于希腊语Helio(太阳),转意为“灿烂的”,曲子希腊神话宙斯和斯巴达王后所生之女,以美著称。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看出取名者对被取名者的一种寄托,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典故中蕴含的形象或成为有这样品质道德的人。

2.6 语言上,中英互译,中西结合

不同于语音上与粤语方言的相连,香港人在取名字的时候还会使用中英互译这样一种命名方式。根据中文名字找寻贴近的英文名字或者创造一个英文名字,也会根据英文名字在汉字中寻找贴切且有韵味的中文名字。

在香港,几乎每个华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中文名字和英文名字,比如Jodia/Jodie、David、 Nancy等。由于香港的身份证之类的证件都是中英对照的,很多香港新一代出世时父母都会为子女取个英文名,方便以后工作需要。一些孩子在出生后,中文名字未定的情况下,习惯先起一个英文名字,这样既可以作为孩子的乳名,又不影响后来对中文名字的敲定,如“bowie(保宜)、whitney(慧妮)、betty(碧琪)”。反之,一部分人则是根据中文名字而得出符合自身的英文名字,如“祖儿(joey)、嘉颖(Kevin)”这些名字往往具有英汉互译的特征,中英文发音较为接近。当然也有部分是根据个人喜爱而起的,并非中英互译,但较多的则是以中英文名字贴近为主,而且以粤语发音相连。

3 姓名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

既然一个人的名字蕴含着诸多的特征,反过来,一个人的名字也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的,文字也是属于社会,借助于文字的人的名字,它的意义的好坏,就必然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分不开。一定时期的社会和一定民族的社会,都有属于它的特定文化,人的名字体现出一种与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当地民族的文化难以隔离的联系。

3.1 从语言文字上看,呈现出“两文三语”的文化现象

港人姓名的命名主要以粤语为主,并有中英互译等特点,这反映了现如今香港语言文化中呈现出一种“两文三语”(汉语、英语书面语;粤语、普通话、英语)的文化格局。香港属于粤方言区,与广东毗连。至今为止,粤语是大部分香港人的母语,它是一种使用率高、内聚力和外张力都很强的语言,在香港体现尤其明显。香港由于长期受到英殖民统治,并没有和内地一样推广普通话,因而地方方言保存完整,且影响深远。长期粤语发音,使港人在姓名的命名上也一直尊崇粤语发音为准。

同时,由于香港外籍人口较多,英语也成为主要的交流语言之一,代表个人身份的英文名字使用率高,且多数文件档案都要求中英对照,这也是“两文三语”形成的原因之一。

3.2 从文化传承角度上看,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深远

时代步伐在不断前进更新,香港人起名的方式整体上却仍保留着较为传统的一种命名方式,诸如用字用词讲究内涵,家族按字辈取名模式长期保留等这些特点,都可以看出香港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深远。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香港对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对传统文化的吸收,远甚于内地。一直传承下来的文化始终维持着原有的状态,并始终受到港人的重视。

姓名本身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何晓明在《姓名与中国文化》一书中便说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姓名是一座极富开发价值的文化宝库。”香港人对姓名命名的重视源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意识形态在香港根植很深,它主要是由儒家思想、东方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化三部分融合而成。虽然经过历史的变迁,这些传统意识形态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但却没有被消磨掉。仅从民间文化角度上看香港社会家庭,现代的香港家庭关系虽然在结构上、经济上都出现了显而易见的变化,家庭观念也发生了演变,但迄今为止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中国传统的家族或家庭观念、伦理规范和亲属网络,并不像某些社会那样出现了彻底的孤立和瓦解现象。现如今,香港社会女士成家后都冠夫姓的现象仍在存在,越是名流越是注重,如一名为“方安之”的女子嫁到姓陈的家庭后,就会叫做“陈方安之”,说明她是名花有主的人,另外,香港名人现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香港特区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等亦如此。

3.3 从社会生活上看,与宗教神明文化相关

吕叔湘曾说:“一个人的名字多半是别人给他取的,所以不一定能表示本人的信仰。”“但是与佛教有关的名字的广泛流行,能表明家世信仰和社会风尚,这是可以肯定无疑的。”在香港,父母为感谢神灵给自己带来孩子,会给孩子起名为“天恩”,意为“上天的恩赐”。他们注重宗族延续,对后代人命名时,自然期望后代光宗耀祖,如“绍祖、继祖”等。艺人容祖儿在解释自己名字的时候也曾提到,“祖儿”是外婆起的名字,长辈希望她的到来能够再为家庭带来一个儿子。笔者统计的数据得出,港人在名字中用“恩”的比例远远高于“思”,常为表达人们对上帝或者佛祖、先人的恩赐,或者勉励孩子常怀感恩之心,而在内地往往偏向于用“思”字。除了“恩”以外,港人还常以“颂、迦、玄”等与佛教有关的字起名。

香港是个多神教的社会,宗教、鬼神观念都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这是一个宗教开放的城市,市民98%是中国人,他们除了参加和信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有组织的宗教之外,还崇拜神仙菩萨,如玉皇大帝、洪圣、天后、关帝等,此外,许多居民都相信星占、卜筮、相命、风水和因果报应。就以姓名的命名方式来说,香港在命名时通常会从五行的角度来考虑,认为名字可补命中不足之处,即命为天地造化,虽存缺憾不可更改;名乃运之吉凶,如有不足但可人为改善。还认为姓名暗藏不可抗拒的信息诱导力,影响人的性格、健康、婚姻、财运、事业,可制化不利之神,名正才是金,好名伴好运。

此外,宗教组织在香港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各宗教的广大教职人员与信徒,来自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宗教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并且在社会生活等个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比如在香港,差不多家家户户都设有一个红色的小神翕,家里发生大小事情,都要叩首作揖,拜祭神灵;美轮美奂的大酒店,也供奉着神佛和“土地”神位;商店开张营业,总要先行拜神;电视剧演员要扮演武打英雄和历史人物的时候,都要烧香拜佛;更甚者,连港岛、九龙、新界警署也供奉关云长的神像;黑社会人物活动的会所及住宅,更是一律供奉关帝。由此可见,宗教神明思想在香港影响之深远。

3.4 从文化发展态势上看,中西文化融会贯通

中文名字和英文名字并存,中英互译的现象在香港人姓名中较为普遍,类似上文提到的“joey(祖儿 )、Kevin(嘉颖)、bowie(保宜)、whitney(慧妮)、betty(碧琪)”等,这些都与香港经历的历史变迁有很大关系,体现出中西文化混合的发展趋向。

香港是座国际化大都市,是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和商业中心,也是中西方文化的汇合点。很早以前,香港就是一个自由港,随着国际金融贸易的发展,这里逐渐成为一个中外交通的重要枢纽。从19世纪中叶起,西方人来华多先到香港,华人出国也大都从香港出发或者经过香港,香港成为中、西文化交汇之地。同时,英殖民统治期间,也带来大量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的英国传统文化,港人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不断地吸收西方先进成果,使香港成为一个东西方文化共生、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的多元化的混合文化形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文化意识形态也逐渐影响到人生日常的思想意识和思维习惯,对人或者事物的命名也自然收到这样一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就总体而言,这种东西交汇、古今交汇的多元混合文化,有别于大陆文化和台湾文化,其价值和意义则不可低估。它体现了在特定的时空下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好、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是香港所有的人活动和集体行为背后的抽象动力。用香港大学校长前任校长王赓武的话来说,即香港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本体文化”。

4 结语

姓名是一座极富内涵的文化宝库,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符号代表,而是与国家民族、社会制度、历史阶段、婚姻状态、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在香港这片独具特色的领土上,姓名也呈现出当地与众不同的一些特点,如语音大都以粤方言为主,语义上较为古朴,重视内涵,多以三字为主,此外还有中西互译等。这些特点表明香港本土文化在语言上逐渐形成“两文三语”的格局,港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名字命名较为注重深意,并和当地的人文环境(如地理环境、宗教等)息息相关。同时,香港在维系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将中西方文明融合贯通,呈现出一个今古交汇、中西合璧、自由开放的多元混合型文化体系。

[1]纳日必力戈.姓名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2][清]唐甄.潜书[M].新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5.

[3]何晓明.姓名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周毅之.香港的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王新婷,金鸣霞,姚晚霞.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8]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9]杨奇.香港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0]杨奇.香港概论(续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1]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2]陈榴.《命名的学问与艺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13]刘静.文化语言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4]王泉根.华夏姓名面面观[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15]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6]郝红艳.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的考察[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0(4)106-107.

[17]刘江.粤语外来词与西方文化的影响[J].文艺争鸣,2007(1):93-94.

[18]石定栩,朱志瑜.英语对香港书面汉语句法的影响[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4):72-75.

[19]路云.姓名修辞与美感效果[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1):160-131.

[20]王莉莉.汉语姓名用字的审美特征[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172-173.

[21]谭汝为.人名用典与文化[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106-107.

[22]梁莉莉.香港粤语与香港文化的关系[J].方言,1997(3):113-114.

[23]白云,白静.香港文化的特点与形成的原因[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3):115-116.

[24]罗康宁.粤语与岭南文化的形成[J].学术研究,2006(2):119-120.

[25]李武伟.汉语姓名折射出的汉民族文化因素[J].青年作家,2010(4):150-151.

[26]刘慧敏,白杨.香港文化中的本土意识透视[J].社会科学战线,2010(6):173-175.

[27]邓卫峰.透视文化的窗口[D].河北师范大学,2002.

[28]蒋晓杰.汉语姓名中的文化内涵小议[J].现代语文,2006(3):159-160.

[29]余荣宝.从姓名看社会文化心理[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177-178.

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2(b)-0084-07

猜你喜欢
港人粤语姓名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梁潮印笺·姓名章戢孴
梁潮篆痕·姓名类集
《讯飞输入法》粤语直接翻译为普通话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姓名的『姓』字为什么是『女』旁?
文化接触:粤语在外来大学生中的传播效果及其认同研究
意识形态、文化与社会身份探析——以港人社会身份建构为例
找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