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北现代农业与三产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7-10-13 06:39/矫
新农业 2017年16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黑龙江社会化

文 /矫 江

观 察

关于东北现代农业与三产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文 /矫 江

2004年起,国家陆续下发“一号文件”关注农业,十多年来,“一号文件”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以前说“粮食产量十连增,农民收入十连快”,但相比之下,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更快。尽管近些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在逐渐缩小,但两者之间收入差在增大,这是经济发展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所以,近年来,国家的整体规划路线已经在悄悄地改变。2017年的“一号文件”中提到“农民持续增收乏力,产品供求不平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等问题,由此判断,当前关注的农民增收已经跃过简单的种粮增收、养殖增收阶段,必须做到协调发展,农民增收应该探讨新的路径。

东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所在

以黑龙江为例,黑龙江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1%,其中95%面积种植粮食,而玉米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50%以上。2013年,国家玉米临储收购价格每市斤1.10元,黑龙江农村居民纯收入排全国第十位;2015年,国家玉米临储收购价格降低0.1元,黑龙江农村居民纯收入全国排名第十三位,下降3位;2016年玉米价补分离政策,黑龙江农村居民纯收入排名再下降4位,滑落到全国第十七位。上海、浙江、北京、天津、江苏等经济发达省(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全国前五位。这样的变化确实引人深思,黑龙江粮食产量最多,粮食的商品量最大,其中70%要调出省外,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但2015年统计数据表明,黑龙江农业总产值全国排名第九,而山东省耕地面积约为黑龙江耕地面积的60%左右,农业总产值却排名全国第一,是黑龙江的2倍左右,这又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辽宁、黑龙江与江苏省县域农村区域经济数据对比更能说明情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江苏农民人均收入为16634.5元,而黑龙江农民人均收入为10845.7元,辽宁农民人均收入为14478.5元,江苏农民的人均收入高出黑龙江农民53.4%,高出辽宁农民14.9%。县均财政收入方面,江苏是黑龙江的17.6倍,是辽宁的6.9倍。三省农民收入来源也有较大不同:辽宁、黑龙江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养殖等经营型收入;转移收入方面,江苏稍高于辽宁和黑龙江省;三省农民收入最大的差距表现在工资性收入,几乎全部沿海省份的县、乡甚至村都会有工业企业,这是沿海地区与东北地区最大的差异。从一二三产业发展情况看,第一产业发展情况三省产值基本相当,差距主要在二三产业上,江苏省的二三产业发展明显高于辽宁与黑龙江,而且高出近2倍左右。

综上,县域农区的发展必须重视农村工业,探讨农村农业增值增收的途径是三农工作的要点。粮食主产区除了为国家做贡献,还要考虑地方发展,解决农民收入、农业发展的问题,一定要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化同步”促进现代农业与三产高度融合

实现现代农业与三产融合,必须坚持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原则,农村发展同样需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机械化,“四化”同步发展才能促进农村真正发展。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发展水平与国外差距越来越小,甚至没有差距,巨大的差距在农村和农业中。因此,农村急需“四化同步”。首先是工业化,工业化是指将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进行加工,实现产业化,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工业推动地方农产经济发展,尤其是乡镇级地区一定要发展加工业;第二是信息化,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现在各个行业都提倡“互联网+”的发展方式,农业必须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才能飞得高飞得远,电子商务、物联网、大数据等等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的信息化手段。第三是用城乡一体化推动城镇化,过度分散的小村屯将逐渐消失,鼓励农民集中居住在乡镇、中心村,实现养殖业人畜分离,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旅游观光的资源;第四是全程实现机械化,没有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机械代替手工劳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即将消失,一切增加劳动强度的技术都面临淘汰,航空植保、联合收割机、成套养殖设备等将迅速普及。实现机械化之后,农民才能成为让人热爱的职业,也就没有了未来谁来种地的担忧。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生了变化,在原有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增加了企业经营,企业经营这个主体的增加,进一步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范围,在此基础上,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应该不断发展起来。

现代农业不但需要生产经营主体,更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提供服务。耕翻整地、施肥除草、收获加工、农资供应等服务都属于社会化服务体系。比如农机合作社就是一个很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单位,我国小麦种植区从湖北一直可以延续到河北,这为具备大规模收割能力的农机合作社提供了庞大的作业量,既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满足了经营主体的经济效益。黑龙江有个建三江农场,为了满足大面积水稻病虫害防治的需求,成立了一个飞防公司,这是典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民支付一定的费用之后,飞防公司就可以高效完成药物喷施工作。建议各地首先积极探索植保服务社会化服务体系,粮食烘干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种子和肥料经营企业等都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银行均属于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很多发达国家一般都是用很少的人来从事大面积农业生产,其主要原因就是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很多生产环节都由服务企业来完成,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方向性,其中合作社、涉农企业等都可作为服务体系的主体。2015年年底,全国注册的合作社有150多万家,年增长率15%以上。目前很多合作社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多合作社以享受国家政策补贴为目的,而现代农业需要有实体经营能力的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是未来农业的主体,但同时也需要其他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协助。未来农业要靠规模和效率增收,再加上政府、科研体系的技术支持,这就构成了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的全部内容。只有生产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紧密配合才能实现国家提出的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组织化、技术标准化发展。

产业化是现代农业与三产融合的重要连接点

粮食主产区一定要发展加工企业,农业必须实现产业化,且大力提倡当地资源产业化。以黑龙江依兰县的野菇娘产业为例,就是在原有资源基础上开展企业深加工,开发出多款延伸的饮料产品,最终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农业发展加工业,首先要考虑就地取材,地产资源适应当地气候,农民生产者也容易掌握其生产技术,可以循序渐进、突出特色、逐步做大,切忌盲目追求新、奇、特。

如何实现产业化呢?从产业选择方面,建议生产专用品种,打造专业特色品种。玉米方面,可以选择国家鼓励发展的饲用玉米、青贮玉米、食用加工玉米;大豆产业可以选择高油大豆、菜用大豆、特色大豆等市场需求的专用型大豆。拓展农产品市场,需要观念转变,拓宽思路,积极引进或者自建加工企业,建设农业生产区域化产区,尽可能延长产业链,提升加工产品价值。

实现产业化,农民的观念也需要转变。以前农户仅仅是生产主体,而以后未来的农民不但需要会生产,更要会经营,生产实施之前需要先了解市场走向、谁来加工、增值出售,实现真正的产业化。

实现产业化,离不开加工企业。加工企业应该将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区别开,尽可能做精深加工。各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鼓励企业进驻产业基地的同时,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当地合作社、新农民等创办小微企业,这是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宣传提倡的方式。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品牌建设也非常重要,产品之间存在价格差,根本原因在于品牌营销。黑龙江五常市利用200万亩水田打造出了著名的“稻花香”大米品牌,当地小加工企业多达293个,农民通过种植增收、加工增效,产品溢价明显。日本超市里的“神户肥牛”每公斤的价格折合人民币1700元,这就是品牌的价值在发挥作用。

现代农业中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性

粮食生产是非完全商品,受国家政策调控,一旦粮食终端消费市场出现物价波动,粮食价格就会受到调控,而调控往往又涉及到农民的利益,这就是粮食的特殊属性,或者说是我国粮食的特征。原粮价格大幅上涨或者下降的可能性都不大,原粮产品出售后,政府不能增税,农民只能有限增收,就地转化成养殖产业后,政府同样不增税,小规模养殖难获得大增收,种植养殖对于农民来说都是有限增收。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剩余劳动力会明显增加,农民温饱可以解决,但政府税收不足,剩余劳动力无法安置,这就需要发展精深加工业,实现三产融合,将农业原材料做成精深加工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精深加工企业能容纳劳动力,最终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劳动力就业,打造现代农业经济良性循环系统。

(本文根据辽宁省第八届现代农业发展论坛上作者报告录音整理完成)

■ 矫 江

黑龙江省农科院原总农业经济师,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现任黑龙江省政府“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等问题有较深入的研究,主持项目获得省政府以上奖励8项,发表科研报告100余篇,出版专著6部。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黑龙江社会化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Write a caption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