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访谈类节目的作用及局限性

2017-10-14 10:48刘占英
魅力中国 2017年23期
关键词:类节目来访者心理咨询

刘占英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在各个领域都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青少年厌学、辍学、婚恋危机、情绪障碍、社交障碍、抑郁症已经成为当代心理问题的“重灾区”,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恶性伤害事件的报道频频出现在媒体上。

当人们一直陷入一个痛苦的循环而找不到突破口的时候,很多人已经开始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来支持自己。除了心理咨询行业的自身发展外,新闻媒体在传播心理学方面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心理访谈类节目的作用及局限性。

一、心理类节目的发展现状

心理类节目是由20世纪90年代中期广播电台的情感热线类节目逐渐发展而来,那时候的情感类节目,大多在午夜播出,听众通过热线电话和主持人交流,倾诉心中的苦闷和矛盾,主持人给予适当的建议。由于很多人的问题都很类似,更多的听众从其他人的倾诉中也得到一定的释放,有强烈的参与性与真实性,很受欢迎。

近10年来,心理类节目在专业性、受众接受度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除了各档节目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强化外,如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加强了权威性和服务性;北京电视台的《谁在说》将目光瞄准了寻常百姓的家长里短,更加生活化一些;上海电视台《心灵花园》坚持走都市情感问题路线;广州电视台《夜话》以国际流行的心理辅导形式作为节目重心,从家庭关系入手探讨人们心理问题的成因等。部分节目还根据人们的需求把周播调整为日播,新的节目还在不断推出,心理访谈类节目在满足人们对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需求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心理类节目对心理学传播的引导作用

1.从节目播出的内容来看。以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为例,每期节目都有一个带着自己难题的来访者,就夫妻关系、亲子教育、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与主持人交流,心理专家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各学科的不同角度,帮助人们认知、梳理、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给出有大众借鉴意义的建议,以帮助公众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谐。

一个人互动模式的形成,人际交往的障碍,和他成长的环境有关,也和与家人的互动模式分不开,来访者的成长和改变也需要来自家庭的理解和支持。节目通过对来访者的外场采访、现场与主持人的互动、观察团成员的反馈,把来访者的主要议题多角度向受众呈现,并通过心理剧、家庭排列、家庭雕塑、沙盘技术、绘画技术等,使来访者看到自己的模式,从更多的视角去看自己、接纳自己,进而发生变化。同时,心理专家还运用专业知识对来访者的心理现象进行剖析、解读,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受众了解心理咨询起了传播作用。《心理访谈》会在节目结束时播放当期参与者的回访,让广大关心参与者的观众了解到当事人后期的成长情况,完结一个个案过程。

在节目内容的处理方式上,心理类节目大多采用普通大众能够理解的通俗话语和模式来进行,避免生硬的心理学术语。作为大众服务类的媒介,如何将枯燥艰涩的学术理论变为观众易于理解并接受的东西,则直接关系到节目的传播效果。在这一点上,《心理访谈》的心理专家在节目中尽量回避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词汇和概念,大多采用当事人易于接受的话语来进行。心理专家杨凤池曾经说过:“我力图用中国人能听懂的语言来工作”。通过媒体心理访谈类节目的播出,让大家认识到,心理咨询不是算命、看相,也不是预测未来。心理咨询也不是做思想工作,更不是讲大道理,甚至,有时候“讲大道理”可能会增加人的心理压力。

2.心理学专业人士对媒体的支持。

一些节目邀请的心理专家,都是在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士,因此,很多节目在传播心理学的权威性上还是比较强的。这些心理学专家经常性的参与节目,从专业的角度引导人们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普及心理学知识,为心理学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播出形式对心理学的传播作用。

电视媒体的节目,可以让观众直观看到心理专家在节目中对来访者使用的心理技术,可以观察到所有参与节目的人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通过画面、声音的组合、节目的编排,全方位的传递信息,让受众全面了解参与者的状态。

除以上所说的以对话交流为主的《心理访谈》节目,还有心理剧这样的播出形式,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率《百科探秘》栏目推出的《超越绝望》,通过演员情景再现的方式把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呈现出来,将心理治疗的过程真实、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心理咨询师也在剧中本色出演,对剧中人物的状态、治疗的目标、发生的变化进行解读。广州电视台《夜话》也经常采用“萨提亚家庭舞蹈”的心理治疗技术,这种类似“心理剧”的治疗方式体验性强,能够直接让当事人有深度的感受,简单、直观,又充满启发,既达到了有效辅导的目的,也让人感觉耳目一新。有的节目中穿插当事人生活中的短片,让观众多角度了解当事人的互动模式。

不管哪种传播形式,受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而且每种传播形态都有大量的受众参与,为心理学的传播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三、心理咨询与媒体传播的矛盾在需求中前行

心理访谈类节目关注的是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往往存在着极大的私密性和隐蔽性,当事人出于对媒体及心理专家的信赖,往往会在不经意之间暴露出自己最隐私的部分,其中有些是不适合在媒体中公开的。但是,一些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在这方面非但不慎重处理,相反还有意加以渲染和扩大,并以宣传短片的形式将这种带有隐私性的东西放大,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这既是对当事人的不尊重,同时更有悖于节目本身的宗旨和原则。

媒体所呈现的心理咨询过程与真正的专业心理咨询根本不是一回事,但目前火爆的心理类电视节目,却让观众误以为心理咨询就是像电视上呈现的那样。媒体在传播心理学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大众误解了心理学。

有些心理谈话节目、访谈节目虽然有咨询师的参与,但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的咨询过程,咨询师只是节目的参与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当事人一些建议、分析和解读,但在来访者心理问题的疗愈上,作用还是有限的。

心理咨询的过程是漫长的,每一次的变化,在常人看来不太明显,但对于来访者来说,他的每一点成长与进步,都需要咨询师与他一起進行,这样才能让他增强信心,一步步向前走。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极大满足,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生活的品质,心理的安宁、幸福、稳定、快乐。为人们创造一个能够支持自己走向更加幸福的平台,是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发挥媒体优势,使心理访谈类节目更加优化和专业化,在对心理学的宣传中更加到位,更趋准确,更是媒体的社会责任。

因此,我们在肯定心理访谈类节目对人们认识心理学的传播作用的同时,也希望尽量减少误导,更多的对于心理咨询的流程、作用等用通俗化的、广大受众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专业的解读与说明,并鼓励受众去认识自我,探索自我,通过个人成长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让自己走出困境,改善各种关系。endprint

猜你喜欢
类节目来访者心理咨询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咨询师带给来访者的礼物
挖掘乡村意象,新疆文化旅游类节目的地方性特色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在“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中谈“共情”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不喜欢胖的
心理咨询不简单
编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