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视角下将进酒译文赏析

2017-10-17 22:23胡赟
卷宗 2017年25期
关键词:翻译美学将进酒

胡赟

摘 要: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凝练、含蓄隽永、意境丰富,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其中,《将进酒》是著名诗人李白乐府诗中的代表作。本文试图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视角,来赏析《将进酒》的几种英译版本,比较分析各自的优劣,从而对李白其他诗歌的英译实践提出一些参考。

关键词:翻译美学;将进酒;译本赏析

1 引言

中国古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典诗歌的美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世人有目共睹。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向世人传递,就要借助诗歌的翻译,诗歌翻译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既有译者创作成分,又有独特的美学价值。然而,由于诗歌语言自身的特点以及英汉诗歌之间的巨大差异,译者很难完整地从翻译的语言审美方面(包括形式系统的审美符号集解码与非形式系统的审美模糊集解密)来传递诗歌之美。本文试图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视角,来赏析《将进酒》的几种英译版本,比较分析各自的优劣,从而对李白其他诗歌的英译实践提出一些参考。

2 李白《将进酒》

唐代“诗仙”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体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语言质朴自然,大气豪迈,直抒胸臆。他热爱自然山水,却又恃才傲物,对于钱财和官爵的不屑和对饮酒的嗜好,展现出一代诗人豪放不羁、清新脱俗的风骨。

《将进酒》 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乐府旧题,约作于752年,彼时李白已年过五旬。自被唐太宗“赐金放还”后,仕途受挫,政治理想破灭,曾与好友岑勋多次受邀到嵩山元丹家里做客。三人把酒登高,实乃人生快事。但作者政治上备受排挤、打击,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时,“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于是满腔的悲愤之情,假于诗酒,将情感淋漓尽致地宣泄了出来。诗歌全篇感情基调大起大落,由悲到喜,由狂放转激愤,最后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全诗富于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生动展示了李白狂放不羁、豪迈自信的性格特征,充分表达了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无奈之情,突出体现了其艺术个性。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清新自然,错落有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等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李白诗风天真自然,与彼时的情境结合,焕发出各种不同的色彩:或飘逸瑰奇,或豪迈奔放,或激越幽愤,或明朗轻快,或平易近人。诗篇蕴涵的生命力震慑着读者的心灵。

3 翻译美学概述

刘宓庆提出翻译的语言美被寄寓在语言的两个系统中: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形式系统即审美符号集解码,包括语音层审美信息、文字层审美信息、词语层审美信息、以及句段层审美信息;非形式系统即审美模糊集解密,包括情与志、意象与意境、以及超文本意蕴。翻译的语言美应当具有高度和悦的视听感性、适体精当的结构形态、明确精到的意涵容载、深刻感人的情感含蕴、生动鲜活的意象寄寓、以及鲜明独特的文化着色。在翻译中,应当尽最大可能将原语的审美信息转换为目的语的审美信息。但是母庸置疑,汉英语言美除了共性之外,各自还有很多不可忽视的传统特色和语用特点,特别是表现在语言文化审美心理和审美情感方面,这也是在翻译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4 译本赏析

4.1 语言美形式系统赏析

翻译语言美形式系统审美包括语音层审美信息、文字层审美信息、词语层审美信息、以及句段层审美信息。

其中,语言的承载审美信息语音美的基本形式手段之一就是语音,其构成的基本单位是音位,这些基本单位的组合形式,就是音律和音韵。而音律就是节奏。就节奏而言,原诗的节奏感很强,吟诵时有音节的间隔与停顿,有声调的升降,亦有声音的延长。在译文中,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根据原文十言,七言,五言,三言相结合的形式发挥译入语重音语言的特点将译文表现为六音步(如Do you/ not see/ the mi/rrors bright/ in cham/bers high),四音步(如I will/ sing you /a song/,please hear),三音步(如I in/vite you/ to wine),双音步(如Dear friends /of mine)相结合的形式。在韵律上则是以抑扬格为主,一轻一重,轻重有序,跌宕的情感伴随着铿锵的节奏即刻自然表露出来。译者使用“Do you not see”而未用“Dont you see”就是为了达到保持节奏抑扬顿挫的目的。

就音韵而言,原诗采用换韵手法将杂言中的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穿,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和谐。原诗中“来回”为平韵,“回”处换韵,“发,雪,月”为仄韵,“月”处结束又开始换韵,如此“平仄”韵相间。而译文中许渊冲先生利用译入语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创造力采取押尾韵的方式将译文行与行之间的韵律体现为隔行交互押韵与两行转韵相结合,更为精妙的是押韵的词不仅末尾辅音相同,很多甚至连元音都是相同的,如“mine,wine;gold,sold,old”等,使得原诗意境得到更好展现。而宇文所安和华生的译文中,都极少照顾到韵律的问题,两者采用的都是自由的西方新诗体,本身不太注重韵律,而讲求诗歌的内在节奏。

4.2 语言美非形式系统赏析

翻译的语言美构成除了物质形态的、自然感性的、可以凭借直观推动形象思维的外象成分外,还有非物质的、非自然感性的、无法凭直观就能推断的非外象成分。非外象成分可以组成一个系统,称为“模糊集”,它是审美客体的非物质形态审美信息的一个统称,对模糊集审美要素的分析至关紧要,它要求译者有个整体把握。翻译审美中必须把握住原诗中作者的情志、意旨,才能以此為准绳选择词语,确定译文总体风格、风貌或风骨的再现,自不待言。

此诗开篇就是两组长排比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个“君不见”,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生动形象地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江河入海一去无回的壮观景象,用大自然的壮美恢弘反衬人生的脆弱易逝。李白在此想表达的是汹涌澎湃的黄河之水犹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气吞山河的气势。但许渊冲先生的“Do you not see the Yellow River come from the sky”和龚景浩先生的“Cant you see: The water in the Yellow River flows from the sky”都不约而同地平淡阐释原作,没有成功体现出黄河水仿佛从天而降的意境,给读者的感受是黄河之水是顺理成章地自天上流出的。而赵彦春先生的“Dont you espy:The Yellow River surge down from the sky”则成功地将黄河之水自天上喷薄而降的宏伟气势体现得淋漓尽致。就意境而言,三位译者都表现出了原诗中突如其来的震撼力,也照应了第二句对“白驹过隙”苦短人生之慨叹,但赵译本明显更胜一筹。

5 结语

翻译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尤其是诗歌翻译。具体表现在:语义上,英语词汇清晰客观,以多替少,但并不繁冗;汉语词汇则主观凝练,以少代多,但并不匮乏;语篇上,英语衔接严谨,语篇易长,而汉语连贯紧凑,诉诸意象,语篇易短。由于英语和汉语这两种大相径庭的语言所具备的以上特性,英文诗歌诗意明朗,倾向于形合;而汉语诗歌诗意模糊,趋于意合。总之,把某一种语言所写的诗歌用另一种不同的语言来翻译,还要保证翻译的语言审美方面,这的确很难。因此,翻译时有疏漏和不足都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诗歌翻译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好的诗歌配上好的英译,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既有利于对原诗的广泛传播,也有利于对英语的深入学习,还有利于对原诗的正确解读与鉴赏。

参考文献

[1]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2]龚景浩.英译唐诗名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赵彦春.翻译诗学散论[M].山东:青岛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翻译美学将进酒
将进酒
将进酒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将进酒》解读
《将进酒》的“三气”
蓬莱文章建安骨
——赵彦国书法篆刻赏评
从《红楼梦》翻译谈模糊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
李白《将进酒》的狂放美
从翻译美学角度比较《风筝》的两个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