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7-10-17 23:22彭雅琴
卷宗 2017年25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摘 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西方国家的“绿色运动”,北美地区出现了把生态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此学派旨在用马克思主义新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探究生态危机之原因,并寻找其解决路径。其相关理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于我们解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一些自然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我们应汲取其合理内核,转变自身存在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实现绿色生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1.1 “生态危机”理论

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为严重的危机之一的“生态危机”指的是在人类追求经济利益,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方式和手段的不合理性导致的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和破坏,从而引起生态系统失衡,进而影响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危机已由经济危机转化为生态危机,而经济危机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在不断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中,生产的社会化无限扩大,对自然界的索取力度、强度不断提高,进而超出了自然界的供给上限,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明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将这一“报复”的原因归咎于了资本主义制度,并指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扩张以及生产技术的提高对于生态危机的负面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有益探索,有利于寻找一种新的社会方案,促进生态危机的解决。但却错误的将生态危机看做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危机,否认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理论分析的当代有效性。

1.2 “异化消费”理论

“异化消费”是人们对于消费的一种歪曲理解,指的是人们在单调枯燥的劳动过后,在报酬不足的情况下还不断去获得商品,以补偿自己在劳动中受到的折磨,并将这一消费行为当做乐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异化消费直接导致了生态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社会利用广告与宣传等手段,利用消费者膨胀的消费心理,诱导并欺诈消费者,从而使资本主义的积累与扩张不断延续下去。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过度消费不断刺激对于产品的过度生产。从而“异化消费”和“异化生产”循环往复,恶性发展,破坏了生态系统,导致了生态危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指出了“異化消费”的弊病,并指出只有改变这种生产方式,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生产与消费观念,才能对于资本主义的矛盾起到缓解作用,并有效解决生态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制止社会朝着畸形的方向发展,但却夸大了“异化消费”的社会政治作用,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并不能真正有效解决生态危机,更不是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良策。

1.3 “稳态经济”理论

“稳态经济”指的是基于生态原则,在保证生态环境平衡稳定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以及人类长远发展的一种态势。此理论强调生态取代利润而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衡量标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稳态经济”是治愈生态危机的良方,只有用小规模的技术以及分散化、民主化的生产取代大规模的集中生产,从而降低能耗,限制并有效利用资源,才能促进经济的合理有效增长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利用“稳态经济”模式,对生产成本进行及时的监控和预测,并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提升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此理论针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弊端提出了符合生态规律的解决方法,有利于限制不合理的经济增长,对于消除“异化消费”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却不利于全球经济总量的增长以及贫富差距的消除,且缺乏一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

2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2.1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面临的自然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稀少。庞大的人口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使我国的资源、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从而制约了经济发展。为了发展经济,人们又不断向自然界索取,致使生态问题加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及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致使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沙漠化问题日益严重,从而导致森林和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资源稀缺;由于人类无节制地砍伐树木以及一些自然灾害对森林的破坏,使得森林的生态系统失衡,生态服务功能衰退,对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下降;由于对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可饮用淡水资源不足,原本稀缺的水资源变得更加紧缺,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由于一些人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缺乏环保意识,致使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空气质量,甚至引发酸雨,威胁到居民的正常生活。

2.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首先,我国地域广阔,区域之间发展严重不平衡,从而导致了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也不平衡。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生态意识强,重视当地生态文明建设,且具有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撑。而经济相对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则相反;其次,由于城乡差距,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受重视程度及实施情况都存在很大差距;再次,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所制定的标准粗且难以实行,并没有考虑到各个地区的差异性及其实际情况,可操作性不强;最后,一些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缺乏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认识,仅仅将其理解为美化环境等表面意思,并没有从深层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和实施。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仅仅是为了应付差事,提高一时政绩,而无法正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3 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3.1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转变生活方式

通过对“异化消费”的分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指出了此消费方式的不合理性,并倡导转变消费方式,建立一种绿色生活方式。这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也对正确引导中国当前的消费者导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异化消费”的现象已悄然存在于当代中国社会,因此,消除“异化消费”,建立一种新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应引导广大消费者树立正确理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绿色的生活方式,在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同时,积极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勤劳节约等传统美德,通过加强其精神世界的引导,使国民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

3.2 发展科学技术,实现绿色生产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不能把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归于科学技术本身,更不能离开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的政治制度来谈论科学技术的所谓“罪恶”。同时指出绿色发展方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绿色循环经济将使经济发展迈向一个新的台阶。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并使用科学技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利用,亦或是环境的保护,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运用。而对科学技术的限制无疑是作茧自缚。这告诉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实现绿色生产,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积极利用科学技术,并加大科技投入,创造新的、符合绿色生产的科技,实现经济的绿色循环增长。另一方面,汲取经验教训,加强对科技的生态化改造,科学调控科技增长,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3.3 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鉴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生态危机”根源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这促使我们深刻领悟到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科学发展观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它将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效结合起来,使人与自然实现高度的统一,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典型代表,同时也符合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宗旨。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在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尊重自然规律,转变粗犷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同时限制人口的不合理增长,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有序发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重庆出版社 ,2008 版.

[3]王雨辰:生态学马克思主文对生态文明的三点启示[J].理论参考,2012(3).

作者简介

彭雅琴(1993-),女,汉族,山西省晋城市,16级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