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研究——以渭南市为例

2017-10-18 08:16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0期
关键词:渭南市渭南支撑体系

张 建 宁

(渭南师范学院 东盟博仁财经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财经与公共管理研究】

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研究——以渭南市为例

张 建 宁

(渭南师范学院 东盟博仁财经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而科技创新依赖于科技人力资源的集聚和智力的发挥。从西部地区渭南市工业发展进入转型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布局现状出发,基于国内外学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科技人力资源支撑的相关研究成果,厘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的互动关系,提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建立系统化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及质量的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人才集聚;支撑体系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指出:“人才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资源。”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一个深度结合,引领技术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创新性的发展方式对相关支持要素提出了较高要求,对科技人力资源的要求尤为突出。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依赖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如何很大程度依赖于科技人力资源。由此,结合地域特点构建新兴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效率和发展质量至关重要。[1]

1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一般将我国认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称为“Emerging industries”或“New industries”。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支持政策研究。Schon Beechler提出要突破新兴产业发展就是技术创新的固有认识,指出新兴产业的发展总是和新兴商业模式的发展相伴而行,新兴商业模式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制定人力资源政策要全面考虑;Toke Bjerregaard从税收角度提出新兴产业人力资源支持政策,具体探讨了政府通过税收政策优惠吸引新兴产业人才流动;Humid Tohidi和Mohammad Mehdi Jahhari提出政府应创造适合新兴产业人才发展的环境,提供创新平台。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供需问题研究。De Ferranti研究认为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是长期存在的,其成为新兴产业人力资源供给短缺的主要成因;Sang-Hyun Park 通过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研究了信息安全行业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并与供给状况对比分析,指出了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构建的必要性;Schon Beechler 则认为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是推动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的供需矛盾如果没有有效解决,则会严重影响产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

目前,国内诸多学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产业的选择以及发展思路上,而对区域经济模式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研究较少。吴慈生认为,政府的产业激励政策只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外在动力,而人力资源推动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才是内在动力。万钢强调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遵循人才集聚和成长规律。王丽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如何依赖于其拥有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必须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朱瑞博和刘芸研究表明,我国目前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已经严重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高端创新性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约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罗新阳以浙江绍兴为例,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的建立,并从党政、工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郭丹基于全国50家企业调研数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本产权激励实现路径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的关键相关因子为内部制度、操作技术、外部环境和实施方法。黄小明等运用DEA 模型以广州为样本分析了人力资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效率,实证分析证明了人力资源支持效率不高,结构上也存在失衡。李天骄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利用多元回归、神经网络进行了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利用灰色马尔科夫预测进行了人力资源的供给预测,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与人力资源供需状况密切相关。

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新兴阶段、技术密集、地域性等属性,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约束更加严重,迫切需要构建地域禀赋的系统化、层次化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本文从陕西渭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人力资源制约因素,提出结合地域特色的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构建途径,对于基于地区禀赋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渭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人力资源供需矛盾分析

2.1渭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2.1.1 工业化中期特征明显

2016年渭南市人均GDP达到27 743元;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占14.2%,工业占47.6%,服务业占31.4%;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42.73%。根据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标准,渭南市经济发展工业化中期特征明显,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阶段,工业将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和黄金机遇期。

2.1.2 产业结构以资源依赖型为主要构成

据渭南市统计局数据,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 141.88亿元,其中六大主导产业总产值合计2 068.3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96.57%,4年年平均增长17.11%。其中资源依赖型产业(有色冶金、能源、化工和建材工业)工业总产值为1 688.63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78.83%。占比最大的是有色冶金工业,达34.73%,其次是能源工业,占30.15%,这两大行业合计占64.88%,成为影响全市工业发展的支柱行业。[1]

2.1.3 新兴产业开始布局

近年来,渭南市新兴产业发展开始起步,初步形成了以新材料含增材制造(3D打印)、新能源两种产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一是3D打印产业。在2013年11月25日科技部批复建设渭南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此背景下,陕西省科技厅已经明确将渭南高新区建设成3D打印产业基地,正式列入陕西省3D打印技术产业化推进工作计划。在渭南市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激光成型、创新创意、成果孵化、医疗康复等7个平台中心设备投入生产。陕西增材制造研究院、瑞特科技、营口巨成、中时鼎诚等一批企业入驻渭南,陕西路通、鼎信科技、三谛智造等一批项目正在建设。二是新能源产业。2015年,渭南市开始建设规划占地2 km2、具备关键技术研发、核心部件生产及整车制造、展示体验、物流仓储、商业配套等功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全面建成后,渭南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基本能够形成集研发、制造、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2.2渭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供需矛盾分析

2.2.1 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人力资源需求结构的改变

产业结构的改变受制于资源、技术等多种因素,但与产业发展方向和能级匹配的人力资源满足是关键前提条件。近年来,渭南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的是推动以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依赖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逐步向以智能化、绿色化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机构转变。因此,在人力资源需求方面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大量需要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科技人力资源。

2.2.2 新兴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突出

渭南地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区域外部的科技人力资源缺乏吸引力。渭南地区仅有一所本科院校,现有的研究机构普遍层次不高,本区域的科技人力资源供给能力不足。两种因素叠加造成渭南科技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科技人才密度低、总量规模与产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创新型人才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

2.2.3 科技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人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目前人才短缺已成为阻碍渭南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据2015年统计数据,渭南市科技机构从业人员有6 92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仅48人,硕士学位者526人,分别占科技机构人员的0.7%和7.6%,博士和硕士学位人员所占比例较低,高层次科研人才缺乏。另外,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是企业进行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等科技活动的基地,是综合衡量企业科技开发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科技人才活动的平台。2015年,渭南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69个科研机构,不足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20%,所占比例还是很低。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设计

3.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的互动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人力资源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指两者之间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一种逻辑关系。这种关系一方面体现为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在数量和质量两种属性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满足,另一方面体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吸引、集聚、孵化等市场行为对科技人力资源的培养。由此可见,两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支持和被支持的单向关系,而是一种互惠互利的互动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人力资源之间的逻辑联系

3.1.1 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力

科技人力资源的稀缺是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这种稀缺一方面表现为数量上的不满足,一方面表现为质量上的不匹配。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能够通过吸纳、培养、开发等系统功能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3.1.2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的拉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形成区域性产业创新平台,产业的创新平台形成教育和培养效应吸引科技人力资源不断集聚,创新人才集聚后带来的知识外溢效应和协同效应进一步推动科技人力资源孵化。[2]这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性竞争拉动了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3.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设计

3.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的设计理念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的设计应坚持问题导向,即要解决供给缺口、竞争激烈以及创新性专业人才培养等问题。问题的解决要从产业外部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内部的微观环境两方面着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设计要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提升科技人力资源供给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因素,以模块化视角解构每一个影响因素的特定体系功能,以系统化视角建立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有机体系,指导和促进科技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从而实现科技人力资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

3.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的结构

科学的体系不仅要求包容关键变量,而且要求系统的结构科学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必须是一个系统化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一方面要囊括有助于人力资源发展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要求各个因素之间要有机组合,协同效应最大化。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来说,与其相关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产业前景、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福利等。宏观层面因素从外到内制约或促进微观层面因素效能的发挥,微观层面因素从内到外反映了促进科技人力资源效能最大限度发挥的具体路径,同时各个因素之间关系又呈现系统化组合,具体见图2。

图2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不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对科技人力资源供给的质量和数量影响因素较多,若考虑所有影响因素,一方面不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因此,本文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中的宏观层面包括4个要素:政策环境、产业环境、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微观层面也包括4个要素:内部管理、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工作吸引。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作用的发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是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探寻影响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关键因素,结构体系,以扩大科技人力资源供给,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满足科技人力资源需求,实现科技人力资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是建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人力资源二者互动关系的基础之上,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的功能发挥既需要政府政策、社会福利等新兴产业非直接相关因素的发挥推动,也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的个人能力发挥、提升的工作机会、价值体现的灵活合作机制等直接相关因素的拉动。[3]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的需求为导向的,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需求特征由微观到宏观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由此形成满足需求的层级化支撑体系。

4 渭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建设策略

4.1政策环境:完善人力资源政策体系

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作为公共政策制定者,政府应充分利用政策工具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体系完善,以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渭南地处西部,人力资源相关政策改革缓慢,已经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改善政策环境,一方面要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力资源流动、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清除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户口、编制等体制障碍,健全人力资源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推进科技人力资源政策制度创新,优化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4]另一方面要建立有利于吸引科技人力资源的倾向性政策环境。政府要利用政策引导建立科技人力资源创业创新平台,以平台吸引产业人才集聚;政府要利用政策推动产学研合作,实现科技人力资源的跨组织配置;政府要加大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利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外脑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4.2产业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良好的新兴产业集群环境具有吸引和凝聚科技人力资源的能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要在区域间人才的竞争中获得优势,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是必然选择。首先,改善创新创业投融资环境。政府应建立人才与资本对接机制,搭建风险投资基金等技术孵化的融资平台。[5]在此方面,渭南已经进行了尝试,渭南高新区管委会作为主发起人,联合投资集团、公司、社会自然人等出资人,设立全国第一支增材制造(3D打印)创业投资基金——陕西增材制造创业投资基金。其次,提高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渭南本地科技人力资源匮乏,要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建立技术转移、知识产权评估、技术成果参股等创新创业服务机制,以外区域资源满足本区域人力资源需求。第三,加快产业集群化布局。良好的区域产业环境能够形成产业内部的非正规学习、技术扩散和竞争合作等共生机制,这种共生机制能够推动科技人力资源的内部培育。

4.3社会福利:激发人才“洼地”效应

科技人力资源属于知识型员工,需求结构多样化,仅仅依靠企业提供的薪酬福利难以对其形成足够的吸引力。政府发挥自身职能,提高引进人才福利,激发人才“洼地”效应,是避免科技人力资源流失、吸引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调研表明,科技人力资源在选择集聚地时主要考虑社会福利政策,包括住房、子女就学和医疗等几个方面。[6]渭南在制定人才政策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在住房方面,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提供适当的住房补贴,或是通过地方财政政策为其购房提供免息或低息贷款;在子女就学方面,应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在本地择校上学提供绿色通道,解决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在医疗方面,可以为科技人力资源提供定期体检、医疗保障等差异化医疗保障福利。另外,地方政府提供的福利政策激励不仅可以在物质层面,也可以在精神层面进行激励。

4.4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才的宜居城市

城市要想吸引更多的人才,就要改善影响人才聚集的自然物质环境和城市文化环境,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营造更加高效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渭南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自然物质环境和城市文化环境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这已成为吸引科技人力资源的一个短板。要建设吸引人才集聚的宜居城市,一方面要尽量地改善自然物质环境,加快立体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临近城市人才跨区域就业;加快市政建设,增加绿地覆盖率,加大空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旧城改造,优化城市规划。另一方面要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投入,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需求,使得科技人才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够享受轻松休闲的文化娱乐生活。

4.5企业层面:加快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

4.5.1 建立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的新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应转变理念,改变人才供给单一依靠外部供给的局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性。如与高校建立合作开发机构,不仅提供资金而且派遣技术人员参与开发,在利用高校外脑资源的同时,通过合作实现对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优选高校在读学生,订单式培养能为企业所用的人才;相关产业企业协同资源,建立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增强对科技人力资源的自我供给能力。

4.5.2 创新企业制度,吸引和激励科技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科技人力资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链条中处于关键位置,企业应通过制度创新吸引、激励和留住创新人才。明确知识产权的资本属性,建立剩余索取权激励制度,确立人力资本产权给予高层次人才相应的股票期权或技术股份,提升科技人力资源私人收益率;满足创新人才实践需要,建立控制权激励制度,赋予科技人力资源对某些研究项目所涉及或企业所拥有的创新资源的控制权,激发工作积极性,提高创新效率。[7]

4.5.3 以人为本,推行人力资源柔性管理制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要获得科技人力资源的稳定供给,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增强对人力资本的黏性是其关键。科技人力资源属于高素质人才,有更高层次需求,柔性化的管理方式才是最适合的管理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应建立柔性工作制度,如实行弹性工作制,尊重员工工作习惯,便于员工协调工作与生活;应建立柔性组织机构,柔性组织结构强调灵活性,以扁平型、网络型为主,有利于信息的高效传递,符合新兴产业发展特征;应推动激励制度柔性化,从科技人力资源需求,建立多样化激励体系,如薪酬激励、精神文化激励、培训教育激励、工作激励、职业发展激励、知识资本化激励等。

[1] 渭南市统计局.2016年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3-27)[2017-05-26].http://www.weinan.gov.cn/gk/tjxx/ndtjxx/574176.htm.

[2] 冉丹,高葳.科技人力资源群体状况研究、问题及对策——从企业科技人员现状问卷调查谈起[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7):116-118.

[3] 赵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J].科技成果纵横,2010,(1):18-21.

[4] 王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研究[D].马鞍山: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 黄小明,梁剑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支持的路径选择[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7):66-19.

[6] 杨英.吉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3):16-20.

[7] 聂思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力资本安全预警研究——以江西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6,(1):42-46.

【责任编辑马小侠】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to push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But the sci-tech innovation depends on the human resour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Weinan in west area is ente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began layout. Based 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scholars on strategic industries of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human resources support of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technology human resources support system, and proposes from macro and micro level to establish the support system systematic of technology human resources to meet the number and quality needs of technology human resources o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Keywords:western regio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human resourc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gathering; support system

ResearchontheSupportSystemofHumanResourceinScienceandTechnologyofStrategicEmergingIndustriesinWesternChina—TakingWeinanasanExample

ZHANG Jian-ning

(ASEAN DPU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F272.92

A

1009-5128(2017)20-0076-06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西部地区新兴产业培育研究(16JK1264);陕西省军民融合研究基金项目:渭南3D打印产业培育方案(15JMR04)

2017-04-02

张建宁(1975—),男,陕西岐山人,渭南师范学院东盟博仁财经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渭南市渭南支撑体系
渭南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渭南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浅析圆弧段高大模板支撑体系设计与应用
陕西渭南:开展农资打假“百日行动”
陕西省渭南市红楼梦学会成立
果树在渭南市区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安徽:打造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资本支撑体系
超重梁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要点
三国渭南之战
新常态下的渭南文物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