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与出新

2017-10-19 11:23杨建师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9期
关键词:仿写

杨建师

摘 要: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第21题以新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病句中逻辑推断能力和仿写能力,本文从试题评价、解题分析、答题指导分析了这道引人关注的新题,并对2018届高三语文总复习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守正与出新 逻辑推断 仿写 复习优化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总体保持平稳,作文则和2016年一样出人意料,令众多考生和高三老师猝不及防。纵观试卷,其亮点之一便是第21题。此题一改此前的常见题型图文转换,以一种新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病句中逻辑推断能力和仿写能力,是一道守正与出新的题目,引人关注。

题目如下:

第21题、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②不是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③不是有了兴趣和好成绩毕业后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一、试题评价

这是一道值得称赞的好题目,看似简单,其实审题上有陷阱;看似出了道新题,考查的又是病句中不合逻辑和仿写这两种传统题型,可谓守正,只是在全国Ⅰ卷中很久没考查了,大多数考生和高三老师把它忽略了。它可以说是一道“新瓶装旧酒” “新瓶装鸡尾酒”,很有区分度的好题目。

此题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与以往的考题相比,它变的只是题目的形式,但考查的依然是考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在《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中明确讲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此题正是对这一要求的考查。而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语言文字应用第8题就是一道仿写题,此题的仿写要求就是契合这一例题的。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考查这题型,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和Ⅲ卷第21题与此题如出一辙,三套全国卷同时出现了这一新题型,给了我们强烈的信号:一是高考语文将加大逻辑思维的考查力度,二是语言表达运用将以创新题型的形式考查传统考点,即守正与出新。

二、解题分析

题目的选材内容是高考后大学专业的选择,这一内容选的相当好,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但细看题目要求,“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三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学生有点蒙,一道陌生题目,一时无从下手,这时就需好好研究①的示范作用,但①的例句从何而来?原来是这句“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存在逻辑推断错误,①就是说明其存在的逻辑推断错误,即由推断的条件“学了工科”,但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激发强烈的好奇心”。接下来要研究文段,会发现文段中“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和“毕业后一定能很好适应社会需要”也明显存在推断问题。仿照①的句式“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把理由表述出来即可。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此题又不是常规的病句修改题,题目的要求是“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是“说明”而不是“修改”,与常规的病句主观修改题又有区别,它要求②和③参照①的方式,所以它又是一道以前高考语言表达应用常见的仿写题。可惜的是有部分学生把答案写成: ② 才能取得好的成绩③毕业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这就只发现了推断的错误,没有“参照①的方式”进行句子的仿写,导致得分低。当然,命题者通过这种新颖的题目设置方式,达到高考注重区分度的考查目标。

三、答题指导

推断就是根据已知的前提推导出结论来。推断必须符合逻辑,从前提推出结论,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前提和结论要有必然的联系,这样的推断才有说服力,否则,就会犯推断错误。

例句①是因为这句“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存在逻辑推断错误,①就是说明其存在的逻辑推断错误。这句“只有……才”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学了工科”只是“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其中的一个条件,还有其它条件,因此它并不能一定得出所推断的结果“激发强烈的好奇心”。

同样的,考生会发现“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句子也是表条件关系的,但“取得好成绩”的条件除了“浓厚的兴趣”还有其它条件,因此,不能简单推断出结果“取得好成绩”。

第三句存在的逻辑推断错误跟前两句一样,它的推断结果是“毕业后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但题目中推断的条件除了“取得好成绩”,还有另一个条件“浓厚的兴趣”,因为句子中的“而”带出了后面的两个推断条件,管到了句子结束。这个条件“浓厚的兴趣”是考生容易遗漏的地方,一定要仔细分析“而”后面句子的逻辑关系才不会丢分。

找出了②③存在的逻辑推断错误所在,下一答题步骤就是“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它要求仿写例句①,写出另外两句。

仿写句式的关键是找准“仿点”,要求形式的同一性和内容的统一性,明确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参照①的方式”, ②③两处显性要求或形式的同一性就是:不是 + 存在的逻辑推断错误,其中“不是”是②③两处要重复的词语。而隐性要求或内容的统一性就是上面找出的逻辑推断错误内容,即“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有了兴趣和好成绩毕业后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四、对2018届高三总复习的优化建议

1.加强对语文逻辑知识的复习

与以前的福建高考卷相比,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三套试卷更注重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除了本题直接考查外,在病句题,论述类文本阅读第3小题及其他选择题等常要求从逻辑角度来判断题目选项的对错,阅读主观题中则常考隐含义,尤其是在作文中,更要求考生对材料的核心词进行概念界定,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不同观点展开辩证分析。因此,今后高三复习应大力加强对语文逻辑知识的复习,可充分利用语文必修4中“梳理探究”《逻辑和语文学习》这一现成课本教材,使学生掌握逻辑的一般知识,掌握辨析概念的一般方法,学会运用推理中常见的三段论推理,掌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并学会运用逻辑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2.加大复习的广度

与前两年全国Ⅰ卷相比,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第一次出现了这道考查学生的病句中逻辑推断能力和仿写能力新题型,删掉了图文转换题;同时也以一道考查传统文化的语言表达得体题代替之前的虚词填空选择题,这也体现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历来是高考试验田的特点。从这两大题型变化上看,下一届高三老师必须以考试大纲为本,加大复习的广度,除了对常考的语言文字运用题目进行重点复习备考外,还要对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等题型进行系统复习,加大复习面,让学生对各种题型做好充分的应考准备。

3.提高审题能力

高考重要功能之一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服务的,而语文高考也是全面检验高三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选拔性考试,其中包括检验高三学生的审题能力。这道考查学生的病句中逻辑推断能力和仿写能力新题型,看似简单,其实审题上有陷阱,不少学生审题上只注意了推断,忽略了“参照①的方式”仿写的隐性要求,导致失分较多。因此,高三总复习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审题能力,训练学生读懂题目的关键词,把握其中的显性特别是隐性要求,充分利用题目中的有效信息为答题服务。审题能力提高了,就能透过“新瓶”品尝“鸡尾酒”了。

4.加强配套性练习的训练力度

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语言表达运用板块,尽管常推陈出新,但每个考点的试题都有相应的命题和解题规律,高三老师可通过针对性训练,让学生的解题能力获得具体的进步。高三备课组老师可分工合作,以考试大纲为本,深入研究2017年、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精选与这种创新型题目相似的配套性练习,针对学情,注重典型,精练精讲。力争通过相应的配套性练习,分析学生存在的典型错误,指导学生懂得举一反三,大力提高练习的有效性。相信经过高三一年的相应训练,学生面对高考出现的各种新题型,就能做到胸有成竹,自如地享受高考语文这场大宴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仿写
怎样引导小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挖掘阅读教材, 实践英语仿写
探究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如何从英语教材中挖掘写作素材
由仿写到创新,提高中职生写作水平
浅议作文教学的“三部曲”
借助模仿这个“拐杖”,把学生引入作文之门
创新小学作文教学形式的有效手段
聋生句法习得与病句消减策略初探
教材为本 以读促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