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象征主义”在西方学界的研究历程综述

2017-10-19 11:38卢扬
消费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图像学文献综述

卢扬

摘要:自从现代图像学先驱潘诺夫斯基在1953年提出“隐藏的象征主义”以来,西方学界已经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学术讨论,还曾两度掀起论争的热潮,其中不乏许多重要的修正意见和理论总结。这些有益的讨论对于研究文艺复兴初期欧洲美术的相关史论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潘氏图像学的厘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艺术史研究 西方美术史 图像学 潘诺夫斯基 文献综述

一、“隐藏的象征主义”的提出

德裔美籍艺术史学家欧文。潘诺夫斯基(1892-1968),曾于1934年在《伯灵顿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菲尼婚礼肖像)》的文章。以该幅著名肖像画的研究为引子,潘诺夫斯基对北欧文艺复兴早期绘画的研究热情,后来促成了他于1953出版的断代艺术史论专著《早期尼德兰绘画:起源与特征》一书中,首次提出“隐藏的象征主义”(disguised symbolism)这一概念。

他在书中写道:“这是一条(当时)新生的自然主义(绘画)与千年以来的基督教传统相调和的必然之路,且这种尝试导致了可称为与公开的或者明显的象征主义相对的隐蔽的或者伪装的象征主义……把象征用真实事物的外衣伪装起来……”这样一来,造型艺术作品中所蕴藏的象征的含义不但没有被取消,“也没有和整幅画的自然主义倾向相对立”。

潘诺夫斯基认为,尼德兰画派早期乃至北欧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大多在其绘画中运用了这种“原则”,也即:画中所绘制的日常物象,除了写实地再现了其外观存在之外,还含有深刻的、往往是宗教层面的寓意;而其中的隐含意义并不破坏其形式上的再现性。

二、西方学界相关研究历程

从以下梳理的重要艺术史论期刊文章的具体发表时间来看,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西方学界曾有两度集中思辨和讨论“隐藏的象征主义”问题的高潮;而九十年代后的相关文献,多为对‘隐藏的象征主义”问题的总结。

(一)从“隐藏的象征主义”引发的争议

“隐藏的象征主义”这一概念及其一系列的支撑观点,自潘诺夫斯基1953年提出以来,便饱受学术界争议。

1955年,荷兰绘画史学者尤里乌斯·赫尔德撰文,承认早期尼德兰绘画那泛着宗教意味的“现实主义”倾向,但是不认同将尼德兰绘画中的那些物象进行“胡乱的组合和武断的判读”。1956年,澳洲艺术史学家奥托。帕赫特撰文,质疑潘诺夫斯基论述的当时艺术上“逼真”的现实主义倾向“威胁”到了传统的基督教内容,而使后者“被迫转入地下”这一观点。1957年,古手抄本专家莱昂·M·J·德莱斯撰文,质疑潘诺夫斯基所提出的“文艺复兴早期的佛兰德艺术家试图向所绘的环境和物件上灌输精神意义,但他们才刚刚掌握在这种世俗现实之上描绘的方法”这一观点。

1976年,劳埃德。本杰明在标题耸动的《揭穿隐藏的象征主义与早期尼德兰绘画历史的真相》一文中,没有争论那些绘画中是否存在象征,而是敏锐地质疑他们为什么要伪装,从而质疑“隐藏的象征主义”这一概念的有效性。他认为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不存在所谓“传统上被接受的精神内容”,并认为早期尼德兰绘画的自然主义或现实主义倾向,对原有的宗教内容并不构成威胁。

1981年,约瑟夫·德·库撰文表示,“弗莱梅大师”罗伯特·康平(1375-1444)的麦洛德祭坛画《天使报喜》不含有任何象征意义,以抨击潘诺夫斯基的观点。他认为,画中的那对夫妇作为当时的历史真人出现在三联画左联,作为委托人的他们并不会希望用祭坛画中这样一个逼真的细节,在公共场合宣传他们的不育,从而反对画中夫妇借三联画中联“圣母领报”的情节来象征“期待亲儿降生”的这种解读。

1986年,詹姆斯·马洛在《中世纪晚期及文艺复兴早期北欧艺术的象征与含义》一文中指出,那一时期绘画中的象征意义几乎不存在所谓“隐藏”,因为“所谓的象征和隐喻表达,都是宗教话语体系得以建立的既定载体,对当时的传者和受众来说,都是公认的,也是意料之中的”。而大多数当代学者亦认为,这些画中的象征意义的“隐蔽”程度,对现代欣赏者而言,肯定要比15世纪的观画人所认为的高出许多。同年,荷兰学者让。巴普提斯特。贝多发表的《现实与象征:扬·凡·艾克(阿尔诺菲尼婚礼肖像)中隐藏的象征主义的问题》一文,提出了批驳观点,认为潘诺夫斯基用“隐藏的象征主义”这个观点过度解读了《阿尔诺菲尼婚礼肖像》中与婚姻有关的日常物件,且对潘诺夫斯基分析的其他早期尼德兰绘画也持一定的保留意见。

1988年,芭芭拉一连恩在《荷兰艺术史季刊》上发表《早期尼德兰绘画中的神圣与世俗》,文中“‘隐藏的象征主义的问题”一章,對于潘诺夫斯基提出这一概念以来,学术界的种种争议和讨论的观点,有着详尽的总结和整理。

(二)对“隐藏的象征主义”的厘清与修正

1955年,学者英格瓦·伯格斯特龙在《伯灵顿杂志》上发表的《圣母像与静物画中隐藏的象征主义》两篇连载文章,例举并分析了一些15世纪、16世纪圣母像为代表的宗教绘画及大量的16世纪、17世纪的世俗静物绘画实例,翔实地展示了“隐藏的象征主义”这一艺术手段在视觉文本分析和艺术鉴赏方面的具体应用。

约翰·沃德分别于1975年和1994年发表了《扬·凡·艾克(圣母领报)中隐藏的象征》《扬·凡·艾克画中隐藏的象征主义或称动作性象征主义》两篇文章,都深入探讨了扬·凡·艾克的绘画作品中隐蔽的象征内容,尤其是后者总结性地梳理和论述了“隐藏的象征主义”这一概念提出以来近半个世纪之中的得与失,是目前辅助读者全面认知这一概念不可多得的书面资料。此外,1994年,美国学者埃德温·霍尔的专著《阿尔诺菲尼的订婚:中世纪婚姻与凡·艾克双人肖像之谜》,总结和评价了有关扬·凡·艾克《阿尔诺菲尼婚礼肖像》这一画作其形式与意义的艺术学领域的各方理论成果,其中多个章节涉及“隐藏的象征主义”的合理性的讨论。

虽然“隐藏的象征主义”这一观点至今仍有许多争议,但这些争议并不能抹杀这一观点在艺术史学和图像学等领域所引发的学术研究价值。2001年,西奥·凡·列文与卡蕾·朱维特等人合著的专著《视觉分析手册》,其第五章“符号学和图像学”,对“隐藏的象征主义”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并创建性地认为,“当代艺术可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伪装的象征。当艺术家们借鉴无意识的灵感,而不是有意识地依据已知的象征性传统,象征将被压抑在意识层面”。

三、小结

自从现代图像学先驱潘诺夫斯基在1953年提出“隐藏的象征主义”以来,西方学界已经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学术讨论,还曾两度掀起论争的热潮,其中不乏许多重要的修正意见和理论总结。这些有益的讨论对于研究文艺复兴初期欧洲美术的相关史论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潘氏图像学的厘清具有重要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图像学文献综述
音乐图像学在中国的发展
贡布里希对图像学的修正
梁楷《释迦出山图》之图像研究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图像学视阈下的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
城镇景观建设视角下的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