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进展、困境与出路

2017-10-19 20:19徐向东孙永红
现代教育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进展对策建议

徐向东 孙永红

[摘要]在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背景下,亟需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针对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当中存在的以物质文化建设替代精神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有文无根”“有文无魂”“有文无体”“有体无型”“有文无化”等问题,要通过准确的办学定位以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凝聚集体智慧以形成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集体合力;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形成结构优化、和谐统一的学校文化;建设专家库,加大专家的引领力度;建设学校信息资源库,积淀学校文化;坚持科学评估,引领和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等对策加以解决。

[关键词]学校文化;进展;困境;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6-0018-05

一、研究背景

(一)新时期的学校文化内涵

新时期的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中共同创造,并经过长期积累沉淀而成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及活动结果,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1]。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中的思想观念部分,主要指学校内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目标追求、治学态度、审美情操以及各种思想意識和心理特征,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内部规章制度、管理规范、领导体制、评价标准以及各种社团和组织机构,体现了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机制,是学校文化的保障体系。行为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员工认可并遵从的行为方式、传统、仪式仪规、行为风范等,也包括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和社团活动。物质文化是指校园内的各种建筑设施、人文景观等,是学校中人的对象化活动的结果[2]。

(二)教育改革呼唤学校文化自主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深化教育领域内的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的要求[3]。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2016年,吉林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制定《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工作计划。

推进管办评分离,核心是落实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为此,学校要积极探索拥有办学自主权后如何办好学的问题,这涉及凝练学校办学理念、完善学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校本课程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构建学校特色和品牌等問题。从内涵上看,这些内容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

(三)加强文化建设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发展指导思想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具体到教育领域,特别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李克强总理就此指出,“十三五”期间要把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力争有新的突破。过去的一个时期,我们花了不少时间、精力、财力,建新校区、盖新大楼、买新设备,扩大规模、争取项目,这是必要的。但这些终究都是外延性的,只是提高质量的必要条件。现在我们要把时间、精力和资源更多地用在内涵建设上,实实在在地把质量作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主题,实现我国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如何增强学校、教师、家长的质量意识?如何遵循办学治校的内在规律,更新办学理念,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形成良好校风、学风,提升学校的办学综合实力?如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培养他们具有终身发展的能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成为中小学内涵提升的重要抓手和核心内容。

笔者深入吉林省的辽源市及梅河口、公主岭、扶余、榆树、双辽等5个县(市)区的30所中小学学校,采取问卷调查、访谈、作品分析等研究方法,发放问卷212份,访谈了78位校长,召开了3场教师座谈会,对中小学校文化建设进行研究。

二、吉林省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文化建设在广大中小学得到普遍重视

调查表明,有961%的校长和942%的教师认为学校文化建设非常重要;有99%的校长和965%的教师表示“学校已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这说明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已经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且校长对学校文化价值的认识已达到最高极限值,教师对学校文化价值的认识也接近最高极限值;很多中小学校已经开始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二)文化建设已被教育行政部门摆到突出位置

一是坚持高端引领。辽源市教育局邀请北京大学教育文化战略研究所所长王继华和上海市教育专家对全市中小学校长进行了学校文化建设专题培训、指导。二是加大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投入。近年来辽源市仅市直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就达500万元。三是树立推广典型。一些县(市)区树立起了一批学校文化建设的典型,组织校长观摩典型学校的文化建设。四是把学校文化建设视为教育行政核心工作。公主岭市2014年就提出了“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指导思想,并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意见》,制定了《公主岭市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三年行动规划》,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区域学校文化建设。2016年,该市又把学校文化建设纳入到全市重点工作目标管理之中。

(三)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整体性认识

调查中,对于“您认为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应做的最多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校长层面的回答情况是:物质文化建设(316%)、制度文化建设(213%)、行为文化建设(191%)和精神文化建设(279%);教师层面的回答情况是:制度文化建设(121%)、行为文化建设(152%)、物质文化建设(172%)和精神文化建设(556%)。有548%的校长和831%的教师认为精神文化建设最重要;有556%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投入最多。这表明,广大中小学对于学校文化建设具有了一定的整体性认识。

(四)学校文化建设成效较为显著

一是表现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所有被试学校都有“三风一训”,而且都在学校的醒目位置上予以宣传。有些学校还设有学校文化宣传专栏,系统展示学校的精神文化。二是表现在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一些地方教育局加大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很多学校结合绿化、美化、“硬化”和净化等工作,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对校园进行新的布局规化,建设文化韵味浓厚的校园景观,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位。三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墙廊文化。很多学校能够利用学校墙廊充分展示办学理念、文化特色,有些学校还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需求按年段或按年级划分文化主题,形成层次性、主题性鲜明的墙廊文化。四是表现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很多学校建立起了结构优化的学校组织机构,制定了教学、学生、科研、卫生、纪律、公务、安全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形成了完整的学校制度体系。

三、吉林省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以物质文化建设替代文化建设

调研发现,有些县区和学校把学校文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很多校长在座谈时讲的学校文化建设都是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如有316%的校长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应做的最多的是物质文化建设。在学校物质文化设计或实施过程中,有些学校过分依赖设计公司,缺少自主性,新添建筑设施与学校的内在本质不相融和,也出现了很多同质化的问题;有些学校对校园布局缺少文化建构意识,在改善已有建筑设施的文化功用方面无能为力,不能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对已有建筑设施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有些学校不能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预留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空間,如笔者实地考察过的8所学校中只有2所考虑到校园布局的问题。

(二)学校文化“有文无根”

一是学校文化容易因校长的更换而改变。有些学校校长换了,新任校长提出了新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要求等,出现学校文化建设断裂的问题。二是忽视了对学校历史的挖掘和传承,调查中有366%的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没有对学校历史进行系统梳理。三是师生的参与度不够。调查中有4024%的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没有正式征求师生们的意见,忽视了师生意识和主张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根基性。四是虚谈高大上文化理念,与学校现状、层次不符。有些学校提出的教育理念有盲目攀高跟风、追求时尚之嫌,脱离了学校实际,使師生难以理解、接受。

(三)学校文化“有文无魂”

对学校文化不能准确定位,盲目借鉴,缺乏个性鲜明的核心理念。很多学校不能凝练出鲜明的文化发展主题,不能从学校的内在特质(如学校的地域、办学特色与层次、培养对象、 学生家长、社区、办学条件、历史与传统等因素)挖掘出富有个性的文化主题。调查中,有3106%的校长认为其学校开展的文化建设没有凝练出学校发展主题。实地调研中,有很多校长认为学校文化建设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凝练出恰如其分的学校发展主题;有些校长虽提出了学校发展主题,但往往是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如在不同县区调研中都能听到有学校提出幸福教育、快乐教育等学校文化建设主题。

(四)学校文化“有文无体”

调研中发现一些学校的文化建设有口号、无内涵,成为孤立的标语牌或空洞的口号;有些学校的“三风一训”没有内涵解释或解释得语焉不详。在同教师的座谈中,有些教师回答不出学校“三风一训”的具体内容;有的教师虽然能勉强回答上来,但对其含义却不甚明了,甚至有些学校的部分校领导也不太清楚校风校训的内涵。问卷调查中,有144%的校长所在学校的培养目标、办学理念没有明确的内涵。

(五)学校文化“有体无型”

笔者在实地调研和作品分析中发现,很多学校的文化建设虽有具体的内涵,但却没有形成有机的文化结构。问卷调查中,有633%的校长的回答表明其所在学校的文化建设还没有形成逻辑清晰的文化结构,学校文化中的理念系统,如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各自分割,呈碎片化,缺少有机的统一;有些学校的校训和校风等内容明显重复,没有形成以核心理念为灵魂的学校文化体系,对办学理念、校训及校风、学风、教风、班风之间的关系认识模糊,有些学校在这些方面甚至出现错位的现象。

(六)学校文化“有文无化”

文化的本义是以文化人,包括“文”和“化”两个方面。同理,学校文化也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全校师生长期创造、积淀、传承的认知成果,即学校的“文”;二是对学校文化认知成果的升华,即“文”的转化,如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知内化、行动自觉规范化等。当前很多学校的文化建设还只是停留在“文”的层面上,还没有起到以“文”化“人”的教育作用,还没有在师生的认知心理、行为及校园物质文化、环境风气等方面很好地实现转化。访谈中只有3位校长(占总数的38%)谈到“化”的问题,只有一位局长谈到学校文化建设要重视“化”的问题。

〖四、推进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定位,准确把握学校文化建设方向

学校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方向,坚持学校自主发展、全面推进。学校文化的内涵一般要从六大方面进行建构:(1)思想性。要充分体现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对学校发展具有指导意义。(2)教育性。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立德树人”,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3)科学性。学校文化建设要符合教育规律,有明确的理论支撑。(4)独特性。学校文化建设的独特性源于学校的内在特质,包括学校所在的地域及特色、层次、培养对象、办学历史与传统等因素。学校文化发展的独特主题即是对学校鲜明个性的凝练。(5)长远性。学校文化建设要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保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不变。(6)融合性。学校文化建设要集合师生的意愿和智慧,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依靠学校的集体力量,凝聚集体智慧

学校文化创建就是要对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取向进行归纳提炼,使之成为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并使之内化于师生之心、外化于师生之行。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可以请专家进行指导,可以请专业机构进行援助,但绝不能依赖专家、专业机构,要靠学校自身。要充分发挥校长的关键作用,坚持走群众路线,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发挥集体力量。特别是在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一定要充分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施行的每一项制度都要让其普遍感到很必要、很有用,而不是做表面文章。

(三)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优化学校文化

一是以精神文化为引领。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培养目标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升华学校的文化精神。要凝练学校的“一训三风”,使之不但成为好记、易懂的响亮词句,更具备高度的可操作性;遵从师生愿景,使“一训三风”成为师生的自觉实践;强化校徽、校旗、校歌这些标识性的学校文化,使之符号化。二是要把精神文化建设融入到物质文化建设之中。将校训、校徽和“三风”等学校文化建设内容展示在学校的显著位置,创设浓郁的学校主题文化氛围。三是要建立和完善能够充分体现学校精神文化的规章制度。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等内容,维系着学校的正常秩序,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制度文本建设、制度执行力建设和以尊重制度为价值取向的管理文化建设[4]。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时代精神;完善校务会议和教职工大会、家长委员会等会议制度,使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能按章办事,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促进广大师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追求高尚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学校精神文化。四是要将精神文化渗透到行为文化之中。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校园有效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能够体现学校精神文化的活动。五是要聚焦学校育人目标,推进校本课程文化建设。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聚焦点,要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传统和优势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开发特色鲜明并能够体现学校文化的校本教材。

(四)建设完备的专家库,加大专家引领力度

在调研中,基层教育局长和校长普遍感到学校文化建设在内涵提升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需要有高层次的专家给予引领。但是面对众多的中小学,仅靠几位專家来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建设专家库,形成强大的专家团队,加强对基层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一是要建设横向沟通的专家库。学校文化建设既涉及到对现行教育政策的研究、教育实践研究,还涉及到艺术设计等各个方面,需要校长、教师和专家形成建设的合力。二是要建设纵向衔接的专家库。各级教育科研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建立省、市、县(区)各级专家库,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搭建学校与专家协作研究的平台,为学校文化提升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三是探索引进专家资源的运行机制,创新利用专家资源的激励机制,提高专家为学校服务的积极性。

(五)建设学校信息资源库,积淀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形成是一所学校全体人员共同创造、长期积淀、不断传承的结果,因此学校文化建设一定要注重对文化的积淀。很多学校在这方面做得都不够好,不了解学校过去的历史、重要事件,有很多宝贵的办学经验、班主任工作经验、教学经验、特色项目和活动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失殆尽,非常可惜。究其原因,过去用纸笔的方式积累资料,不便于后人保存、查找,致使学校文化积累较少。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学校文化积淀开辟了新的道路。因此,一定要强化学校积淀文化的意识,依托信息技术建设学校信息資源库以积淀学校文化,特别是要在课程文化建设中加大对好的教学经验、教学方式与方法,精品教案、学案、课例、作业设计的积累力度。

(六)坚持科学评估,引领学校文化建设

加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估检查已是当务之急。要制定“学校文化建设评估细则”以加大对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检查、指导力度,通过现场指导、定期报告和交流经验等形式提升学校文化的建设水平。开展学校文化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文化的提升,属于发展性评估。因此,学校文化评估最好由学校内部主体与外部主体联合进行,纯粹的内部评估与纯粹的外部评估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内部主体中,校长应是最重要的评估者。外部评估的主体可以是多元化的,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同类学校、专家团队。当前,根据推进管、办、评分离的改革要求,开展第三方评价或聘请专门从事学校发展研究的评估团队进行学校文化评估更为理想。学校文化评估要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方向,以全体师生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为标尺,以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和文化建设为目的。决不能仅仅满足于物态的多样化及其数量上的覆盖面,杜绝形式主义的做法。要高度重视和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本质,注重内涵建设的拓展和延伸,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建设。

注释:

①袁贵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 全面提高全国教育质量 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www.moe.edu.cn/jyb_xwfb/moe_176/201602/t20160204_229466.html, 2016-02-04.参考文献:

[1][3][4]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9).

[2]高益民.学校文化凝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进展对策建议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1990年以来我国八段锦研究的进展、热点与前沿
2020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April Fool’Day愚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