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课堂问题链的设计

2017-10-21 18:13马丹颖
神州·上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问题链小学数学课堂

马丹颖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进行知识讲解,还要通过提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创设适合教学内容的“问题链”,可以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展示给学生,为学生系统地理解和学习知识铺就道路。因此,在课堂中采用“问题链”来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知识,为教学方法的革新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问题链

问题是启发学生思考的原动力,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提示性。“问题链”是指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的一连串在层次上由浅入深、内容上围绕特定中心的问题集合,具有层次区分和关联性等特征。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链”的有效设计和使用是一个看似很一般的问题,但对小学数学教学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链”教学的设计原则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中针对教师的教学内容都觉得懂了,但是在课后的做题中往往会发现许多的知识点还没有很好地掌握。因此,教师在采用“问题链”教学时就要注意问题链的设计原则,即:“问题链”设计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在运用过程中要綜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设立问题,让学生们去解决。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针对学生平时出现的问题,设计有陷阱的问题,使得学生在认识错误的情况下,加深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问题链”的设计应该注意问题的关联性,保证问题的提出既关联而又相互独立,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数学教学的水平,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二、“问题链”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引入性问题链

由于小学生对未知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在设计引入性问题时,教师可以借用情境教学模式,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如在教学《倍数》时,为了让学生了解“3”的倍数特征,笔者先让学生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关于2和5的倍数特征”等知识,总结2和5的倍数特征,再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结论猜测3的倍数特征,并举例说明。接着,笔者整合了学生的猜测,得出“个位数上为3、6、9的数字都是3的倍数”这一观点。最后,笔者针对这一观点再次提问:“这个观点是不是正确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朝向正确的解题思路发展。

在课程伊始,笔者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复习上一节课中学到的知识,从而将问题链引入其中。之后,笔者又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再次深入地探讨问题。这种教学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还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性知识的理解。

(二)生活性问题链

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出富有生活色彩的“问题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教学情景:同学们春游时,5个同学总共带了10个苹果、5瓶果汁和1个蛋糕,他们应该怎么分?引导学生做出方案,学生将10个苹果分为:每位同学各分得2个;5瓶果汁分为:每位同学各分得1瓶,则问题来了,1个蛋糕5个同学怎么分?此时,教师就可以导出学习内容:1个蛋糕分成5份,就是每个人分到五分之一的蛋糕,那么五分之一怎么用数字表示呢?1个蛋糕,平均分(写出分数线)成5份(分母),5份中的1份(分子)。这种以生活情景为基础,以导入知识的方法,在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同时,使数学与生活相联系,更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三)探究性问题链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非常少,教师只管按照教科书来进行填充式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学生缺少对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思考的一个过程。小学数学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学科,教师要从问题中发现学生的不足。探究性问题链就是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在对课题的设计中提出相应的思考性问题,让学生们能够在自我探究、集体探讨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提升思维发散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智力和思维的全面发展。

(四)梯度性问题链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有层次的问题链,将疑难问题分解,引导学生逐步突破教材的难点和重点。例如,在学习“两点之间的距离”时,可以设计相关的习题:小明家离学校3000米,小红家离学校1500米,问小明家与小红家之间的距离最多是多少米?最少又是多少米?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式,将小红家与小明家的位置展示出来,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会发现小红家与小明家的位置是以学校为中心,两家距离可以位于学校的任意角度。最后,让学生通过分析得到:当小红家、小明家、学校三点为一线时,才能发生题目中的情形,因此,当两家处于一侧时距离最近,处于学校两侧时距离最远。即最远距离为4500米,最近距离为1500米。此类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三点随机分布的情况。

(五)总结性问题链

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必须合理地设计家庭作业,在总结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将总结式问题链引入作业设计中,促使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发现问题的关联性。通过设计总结式问题链的课后练习题,学生能逐渐完善数学知识的构建,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如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后,教师根据本单元的知识点,特别是相关的概念制定相关的习题,如概念辨析题、是非明辨题、拓展题、实践题、操作题,等等。这种总结式的问题能让学生梳理和回顾知识点,不但能增强学生对三角形相关知识的深刻理解,还能促进学生学会自我完善知识结构,学会自我整理和复习。

综上所述,“问题链”是把作为数学学习核心的问题进行深化和细化的产物,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链”,为提高课堂实效、践行新课程理念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静.用问题链构建小学数学动态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8):33-33.

[2]王金生.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2(29):150-150.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链小学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解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