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作品中的“另类人物”

2017-10-21 15:11傅永辉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27期
关键词:封建礼教鲁迅

摘要:鲁迅的作品刻画了许多令人留下深刻记忆的人物形象,他们代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在文章中我把鲁迅作品中的一些有着特定意义的、行为特点具有典型的而又扮演着悲剧的角色的几类人物定义为“另类人物”,他们的思想或行为与封建传统思想是不一致的,是偏激叛逆的,在论文中分别描述的是狂人、孔乙己,他们多是生活在农村环境,有着不同的社会经历,鲁迅着重写他们物质上的“病苦”,更是侧重写他们精神的“病苦”,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在同情与批判的同时,看到了他们自身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弱点、缺点。我把他们综合起来进行逐一的分析,从而在一个整体的角度看出“另类人物”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环境状况、文化氛围,更让我们从更深的层次去读懂鲁迅的思想,看到当时社会的暗无天日、国民灵魂的沉睡麻木,从另一个角度把握鲁迅文章的内涵。

关键词: 鲁迅 另类人物 封建社会 封建礼教

引言

另类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出来的,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另类是年轻人的事,是率意直为,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是胆大妄为,是现代的新潮和荒诞,是传统的否定和背叛。很多人把它当时代的伴生物,把它看成是是人性的彻底解放;把它当主流生活的边缘,是放纵和异端。另类,有些人感到是对人生自由的一种呐喊;而有些人觉得是对人生前景和秩序的一种破坏和践踏。甚至有人更洒脱地说:在理想的天空下,自由自在就叫另类,无拘无束就叫另类;在文化的氛围中,思考之后的举动就叫另类,冲破顽固势力的作为就叫另类。众所周知,鲁迅文章中有很多典型的人物,这些典型的人物在这里我把他们称为“另类人物”。这些“另类人物”与我平时所说的有所不同,这里另类的意思说的是有着特别典型意义的人物,他们的思想或行为与封建传统思想是不一致的,也可以说是偏激叛逆的,在当时的环境中与众不同,不为当时的社会所接纳,与周围的人物格格不入。同时,这些“另类人物”又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环境状况、文化氛围,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一、病态社会不幸的“另类人物”

鲁迅笔下“另类人物”的产生是有原因的,一是封建社会压迫的严重性,致使一部分人产生反抗叛逆的思想;二是当时西方资产阶级新思想传播的影响,处于被压迫的一部分人意识到要争取自身的价值;当然,传统的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还是最大的,传统思想的刺激导致他们知道要有自己的地位,要有自身的价值。在这些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催生了鲁迅先生笔下的“另类人物”。

鲁迅作品的代表人物我们屈指一算都有十来个,其中的狂人、孔乙己,还有祥林嫂、闰土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他们都有着不同的社会经历,在作品中扮演着“另类人物” 的角色,他们又可以分为两类:狂人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是另类的,孔乙己的思想基本还是传统的封建思想,但他们的行为却不符合当时传统社会的要求,所以我把他们都称为“另类人物”。鲁迅写他们物质上的“病苦”以及精神的“病苦”,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同情与批判的同时,也看到他们自身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弱点、缺点。

(一)“开天”狂人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文章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腐朽的封建文化。将旧中国的文明总结为 “吃人”的歷史,痛快淋漓地揭示了“吃人”的礼教,并以此唤醒沉睡的国民。

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另类人物”——狂人这一形象,通过这个“另类人物”表现出了当时事国民的昏庸和沉睡,让人意识到这是个“吃人”的社会,鲁迅真实的描写了狂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合理自然地向我们展示了狂人的形象。狂人是个奇怪特别的人,看到有月光的时候,他的心情会特别的好;没有月光他便感到分外的惊恐,连赵家的狗多看了他几眼他都觉得担心,这就为下文写狂人的发狂埋下了伏笔。在他吃饭的时候看到鱼的眼睛白而且硬,马上联系到了吃人者的样子,他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人还是鱼,便恶心地全部吐了出来。他大哥叫了个医生为他看病,他便怀疑那个人也是来分一份肉吃的,当医生告诉他大哥“赶紧吃罢!”的时候,明明是吃药的,他却怀疑大哥和别人合伙吃他,这时候他的惊恐几乎达到了极点。患上了一种“精神病妄想症状”,他还怕周围的环境,认为周围的人都是坏的,没有一个人帮助他,自己随时都有被吃的危险。

他困惑不解,为什么周围的人都要吃他?连狗和小孩子都和他过不去,为什么啊?为了得到答案,他翻开了字典:“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他根据自己的思维意识判断:这是个“吃人”的社会。心里很沉重,“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为了改变这个吃人的现状,他苦口婆心地劝转吃人者放弃吃人的想法和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向传统的旧道德、旧风俗和旧传统发出了挑战,表现出毫无顾忌的斗争精神,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是难能可贵的,这是没有人可以做到的,他是一个有觉醒意识的“志士”代表。从他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是与传统的思想文化不一样的,是与当时的社会所不同的,他不甘心自己的地位和现状,他想起来反抗去争取自己的地位;他的行为在当时的人看来也是偏激极端的,故我把他称作“另类人物”。

(二)孔府文化的腐儒——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小说以清朝末年的鲁镇酒店为背景,借助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深刻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者的罪恶,鞭挞吃人的封建礼教以及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孔乙己是清朝末年一个好吃懒做、贫困潦倒的知识分子,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穿长衫是有钱有地位的象征,而他这样的穿着分明与他的身份十分不符合,可见他的思想已经是畸形的了。他在象征权利和地位的仕途道路中被挤了出来,半个秀才都捞不到,成了一个贫困潦倒、无所事事的人。但他却蔑视劳动,自视清高,充斥在脑子里面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腐朽思想,连跟别人说话也是满口教人听不懂的“之乎者也”。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牺牲者没有什么资本可以卖弄,只有卖弄自身的一些自以为是的才学,这是一种变态的心理。他常常被人取笑和打骂,为了生计他偶尔也做一些偷窃的事,最后竟然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丁举人打折了腿,这就加剧了孔乙己走向悲剧结局的速度。

二、洞察 “另类人物”的背后

(一)“家”的黑暗

孔家文化所提倡的仁义道德,在鲁迅看来其实只是奴役人民的工具,是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何为家族制度?这里指的是家长拥有统治权力的家庭制度,它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在封建家庭里,家长拥有经济政治的权力,在家里有支配一切的地位。所谓礼教,是古代社会为了巩固其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而制定的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父亲当然是家长;父亲死后,由长子代父而成为家长,行驶一家之主的权力,在旧中国的家族制度,用封建礼教来约束和捆绑家庭成员,维护封建制度。

在文章中,“大哥”是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的集中代表。“大哥以前是光说道理,现在说道理的时候,不但嘴边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专装着吃人的意思。”通过“大哥”今昔的行为对比,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在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中,表面上是提倡 “仁义、孝廉”,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但是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本就不是什么“仁义道德”、 “平等互愛”、 “孝悌至亲”的温情脉脉的关系,而是“吃”与 “被吃” 、压迫与被压迫、残害与被残害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残忍的,令我们心惊胆寒。文章中写了大哥的“拒绝回心转意”,揭露了封建传统的旧观念、旧势力的顽固强大,一时想要改变的是非常的困难的。小说中,“大哥”在家庭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狂人”只能被置于压迫的底层,两者的关系形象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内部的关系,暴露了封建家族制度的虚伪罪恶。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但是每个家庭都被这些腐朽的思想禁锢着、毒害着,没有关心,没有温暖,没有仁义道德,这还是家吗?通过这一现象无情地暴露了封建旧社会暗无天日、家不成家的黑暗现象。

(二)知识分子的狰狞面目

在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占着很重要的一个社会地位,统治阶级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从而千方百计地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学而优则仕”的阶梯,能够爬上这个阶梯的就会飞黄腾达、有权有势,成为统治阶级的爪牙、帮凶;掉下来的就成为被奴役被统治的下等人,那帮人占了社会的大部分,他们生活没有保障,贫困潦倒,但是却蔑视劳动,在精神上却高人一等,以高人自居,是当时社会的“另类人物”。

孔乙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满脑子都是“孔孟之道”、“学而优则仕”的腐朽思想,为了这个目标,孔乙己一心地往上爬,向往权力、财富,他蔑视劳动,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的命运是悲惨的,没有如愿地踏上他的“康庄”大道,掉下了社会的底层,逐渐走向悲剧的结局。孔乙己和丁举人都是那个时候知识分子的代表,一个是奴隶,一个却象征着权势、财富,可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丁举人对孔乙己的残暴行为就说明了封建制度的压迫和等级观念的毒害是何等的严重,这种制度剥夺了人应有的社会地位。酒店里的人说:“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就说明了丁举人的权威,容不得半点侵犯,这种等级制度长期以来就成为了大家共同遵循的规范礼节,禁锢着整个民族的思想,一代传一代,都不知道要反抗,不知道去争取自己的权利,这样的民族可怕吗?还有希望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本质是什么?他们产生着什么样恶毒的后果?

三、“另类人物”的意义效果

在《狂人日记》中,狂人虽然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他惶惶不可终日,但他在行为中对社会改变和进步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狂人发现了中国有史以来都是以“仁义道德”的美名来掩盖这个社会“吃人”的罪恶实质,发现这个社会几乎每个人都参与了“吃人”的过程,而且这个人肉筵宴还一直有延伸下去的势头。他很痛恨这个“吃人”的社会,但他是清醒的,对民族的生存发展没有绝望,他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纳不了“吃人”的人存在的,所以劝转大哥,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孩子是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所以要救救孩子。从他这些行为特征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一个志士怎么会是狂人呢?是因为他不相信“从来如此”的道理,才被视为狂人的,其实他是非常的清醒,他不是狂人,是志士,是非常坚强、非常人道的志士,是中国现代文学里第一个反封建的志士形象。他要冲破黑暗,挣脱多年的锁链,只是他周围的人都被统治阶级压迫愚弄变得麻木了,反而说他是发疯了,要把他吃掉,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封建主义的毒害之深。通过狂人这一形象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封建社会狰狞恐怖的面目;呼吁沉睡的麻木不仁的国民起来反抗,争取自己的独立、尊严。

在《孔乙己》中,鲁迅塑造了贫苦潦倒的孔乙己,揭示了几千年以来封建统治造成的人与人关系的冷漠隔绝,深刻地揭示了那个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就是在周围人的取笑打骂中慢慢走向结局的。孔乙己的悲剧不仅是因为腐朽的科举制度和罪恶的封建文化,更是因为周围的人们对他进行的无尽的嘲弄和侮辱,是因为他在这个社会中没有得到丝毫的关心和温暖。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我感到惊心动魄,心情沉重,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就是当时的罪恶环境所造成的,要改变悲剧的命运,只有“脱掉长衫”,摒弃传统的旧观念旧思想,团结起来进行革命。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通过“另类人物”来表达他的思想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表达了作者个人的需求,作家写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个人的需求而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文章中,鲁迅先生本来就是一个“另类人物”,他深刻地洞察到国民最需要的不是身体上的治疗而是灵魂上的治疗,故他弃医从文,以笔为枪与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斗争;第二,鲁迅先生希望通过“另类人物”的遭遇引起国民进行反思,号召国民清醒起来,追求独立斗争;第三,通过“另类人物”的形象刻画,其怪异独特的形象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传播,更显得富有艺术创新性。

结论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狂人、孔乙己都是那个时候处于被压迫底层的扮演着悲剧角色的人物形象,在当时的环境他们可谓是“卓尔不群”,对传统社会表现出了极大的叛逆性,所以把他们称作“另类人物”。从他们身上我们知道只有从根本上治疗好国民的灵魂中国才有前途,只有让国民从沉睡中觉醒、变革、向上,我们才能走出黑暗,他们虽然扮演着悲剧的形象,但同时也有着非凡的代表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魏洪丘.鲁迅小说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卢今.鲁迅研究系列—呐喊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冯光廉.鲁迅作品教学新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4]李煜昆.鲁迅小说研究述评[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

通信地址;广西省贵港市平南县武林镇罗云小学傅永辉

联系电话:18176583318

邮编:537308

工作单位:平南县武林镇罗云小学

猜你喜欢
封建礼教鲁迅
鲁迅防窃
孔乙己
鲁迅笔下塑造的悲剧女性形象及社会反思
论封建礼教对《白鹿原》中女性的扼杀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西厢记》和《牡丹亭》之爱情比较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阿迅一族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