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训练和体育教学的融合

2017-10-21 06:12郑锦惠
科学导报·学术 2017年12期
关键词:心理训练分析探究体育教学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不断提倡要让学生全面发展,旨在让学生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这说明,在高校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高校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其素质的高低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应该不断探索寻找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方法,心理训练和体育教学的融合为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打开了一个新的突破口,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体能,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做到身心协调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将体育教学和心理训练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进行分析与探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1]

关键词:心理训练;体育教学;分析探究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2-0150-01

引言:一个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在较长时间里,在各种复杂因素影响下导致的。高校在体育教学方面要注重将体育教学与心理锻炼相结合,达到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身”和“心两方面的发展的目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兼备的学生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有充足的精力和魄力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因此,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将高校心理训练和体育教学相融合是十分重要的。[2]

1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体育教师通常具有“應试教育”的意识,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最终就是为了最后的期末考试,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只授予学生应付考试的体育技能,而大多数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也是为了期末成绩,这样的教学方法也达不到从根本上强身健体的目的。同时,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只锻炼“身”,不强“心”,学生在接受体育锻炼的同时,心理素质不能得到提高,这也是体育教学的误区之一。另外,有的高校在体育教学过程虽然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建立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体系,但是这种倡议还没有完全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2高校心理训练和体育教学融合的具体措施

2.1在体育比赛中提升学生自信心: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地开展有关于教学内容的体育竞赛,在竞赛过程中指导学生怎么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并且适当地给予学生正面的鼓励,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在竞赛中体会到成功的意义,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学生失败的情况下更应该进行心理疏导,避免让学生丧失自信心和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锻炼,比如,在跳远运动中,根据学生能够跳到的程度进行划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带来的积极影响,并且不断挑战自己,培养自信心。[3]

2.2培养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只有集体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个人利益也会放大。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可以为学生讲述优秀运动员的事迹,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在交流过程中培养正确的竞争合作意识。还可以通过小组之间进行游戏竞赛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比如,小组之间关于足球技能的比拼,让学生在实际过程中懂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协调团队的每个人。另外,学校举办的大型体育运动,比如运动会都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好契机,在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会更好地进行团队合作。

2.3指导学生放松心态,消除紧张:

高校学生一般都会有心理压力大、情绪多变的特征,研究证明,适量地进行体育运动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能够消除紧张性的能力,要注重指导学生发现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乐趣,同时自身也要尽量将体育教学变得生动有趣,避免枯燥乏味,让学生对运动做到真正的热爱,提高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合理的运动量,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现快乐,在快乐中进行体育运动,从而起到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

3体育教学和心理训练相融合的重要性

体育运动本身就能够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将体育教学和心理训练融合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体现出鲜活的生命力。高校教学不仅要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从而使得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还应该将其落实在事情行动中。体育运动能够减轻学生精神上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还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够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屈不挠,面对挫折时展现出顽强的意志力和抗挫能力,提高自己的核心競争力。[4]

4结束语

将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训练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学校的不断努力,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要应该将此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中,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和心理素质。学生也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在体育运动中寻找乐趣,培养团结协作等能力,让体育运动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减轻自己的精神负担,解决情绪困扰,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5]

参考文献

[1]祝继云.高校体育教学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的探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96-98.

[2]张小田.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3]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5(5).

[4]侯世勋,等.高校体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之探讨[J].洛阳师范学院院报.2002(05).

[5]刘卫民,李平.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J].湖北师范学院院报(自然科学版),2003(1).

作者简介:郑锦惠(1963.5-),男,辽宁盖州人,硕士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心理训练分析探究体育教学
跆拳道心理训练方法探讨
柔道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初探
关于税收应用中的数据库安全机制浅析
GIS设备局部放电监测系统的研究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体校训练中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