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江发展下芜湖市长江岸线资源利用变化及动力机制

2017-10-23 06:3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7期
关键词:芜湖市芜湖港口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3)

跨江发展下芜湖市长江岸线资源利用变化及动力机制

刘冠琪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城市岸线地区是城市开发潜力巨大的空间区域,其岸线资源是否合理利用,对于该城市跨江发展影响显著。选取典型沿江城市芜湖的长江岸线资源为研究对象,2004—2014年为研究时段,采用岸线资源利用长度、不同类型岸线资源变化、岸线转移变化等序列数据,刻画了芜湖市长江岸线资源的利用变化特征,重点凝练岸线利用的演化模式,并揭示其利用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随着跨江发展不断深入,芜湖市岸线资源利用总体增长明显,不同类型岸线利用程度不同,南北两岸工业与城市生活与旅游岸线利用增长迅速,不同类型岸线转移显著,港口、工业岸线转移现象影响;并且出现了特征不同、格局各异的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单岸独立发展-生产性岸线为主导”、“两岸适应发展-生产性岸线向生活性岸线过渡”、“两岸一体化发展-以生活型岸线为主导”的演化模式;岸线资源利用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实现的,包括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经济和产业、企业选择与市场配置、交通物流与技术、政策与制度等,各因素在不同时期对其作用结果有所差异。本研究有助于完善研究岸线资源利用的相关理论,并为研究沿江城市南北岸线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跨江发展;长江岸线资源;利用变化;动力机制;芜湖市

一、引言

岸线资源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利用岸线资源是国土资源资源开发的重点工作。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商业、物流、贸易等经济交流增多,全球贸易市场逐渐健全,进一步刺激了远洋贸易的发展,使得岸线区位尤为重要。国外关于岸线资源利用的研究较少,多集中于对岸线中的港口空间竞争、港口体系演化、港城发展等港口岸线利用展开研究。国内对岸线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三个方面:一是对海岸带资源组合情况做具体综合或单项评价确定海洋功能区划,或对海洋易损性做海洋分类评价,此块研究为本文岸线资源稳定性分析提供相关借鉴方法;二是对海港城市岸线资源进行评价,旨在分析岸线在港口发展中的影响程度及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该部分地理学界研究较少,多集中于典型的港口城市。三是内河岸线资源评价研究。这一部分国内学者主要从岸线资源一般性评价、分等级评价、岸线资源适宜性评价、岸线利用功能区划方法、岸线开发的利用效应、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加强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从研究结果来看,对岸线资源评价研究主要集中于岸线资源评价要素、长江各岸段的岸线资源评价、岸线资源功能区划分、评价模型等较多,针对岸线资源本身研究较为透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沿江城市受江河限制,往往会选择跨江发展,合理利用沿江岸线资也成为城市规划部署的重要内容。

二、区域概况及数据处理

(一)区域概况

芜湖市地处长江下游、安徽省中南部,位于长江黄金水道和华东第二通道交汇处。2011年,无为县、和县沈巷镇划入芜湖后,芜湖市拥有长江干流岸线193.9公里,其中长江左岸上自梳妆台,下至马鞍山与芜湖市交界处,长121km;长江右岸上自庆大圩的庆大村,下至东梁山下的杜家圩,长72.9km,总长度占长江安徽段干流岸线长度的24.9%。长江芜湖段已利用岸线以公用码头与货主专用码头为主,拥有良好的通航条件,且沿江陆域平坦开阔,目前已建成一批沿江港口,初步形成了以朱家桥港区为核心,大中小与深中浅相结合的沿江港口群。

(二)数据来源及类型处理

本文选取2004、2014年两期岸线不同类型利用数据,主要通过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解译、专业人群访谈、实地调研获取。已有研究中对岸线利用方式主要划分为六种类型,主要包括:港口(指对社会开放的各部门所属以及其它非交通部门合作兴建的码头等)、仓储(石油、液化气、化工原料储罐场,粮油仓库等及附属码头)、工业(专指沿江基础工业以及其它造纸、船舶修造等)、生活(包括城镇、城市取排水口和濒江风景区等)、过江通道(包括长江大桥、汽渡、桥隧位预留等)和特殊用途(专指军用和过江电缆保护等),结合芜湖市岸线资源的实地调研岸线利用情况,城市取排水口、濒江风景区利用情况呈现不同特征,沿江工业企业发展也不只满足于沿江基础工业及相关产业,占用岸线各类石油、液化气等仓储类的仓库及附属码头较少。基于此,根据以上岸线分类体系,对芜湖市长江岸线利用数据进行适度修正,划分为:港口、工业、过江通道、生态保护、城市生活与旅游、特殊用途六大类,各类型具体包含子类型也做适当调整。

三、跨江发展下芜湖市长江岸线利用变化特征

(一)岸线利用总体变化

受行政区划调整影响,2004年芜湖市长江北岸数据参考原巢湖市无为县长江岸线相关资料。2004-2014年,芜湖市南北两岸已利用岸线长度从26.29km到64.4km,增加38.11km,岸线利用率从13.5%增至33.2%,增加了19.7%百分点,增速明显。其中,北岸地区利用率从2004年的7.3%增至2014年的21.3%,增加2.9倍,南岸地区利用率从2004年的23.9%增至2014年的51.3%,增加约2.1倍(表1)。由此可看出,长江北岸岸线资源的利用扩展速度更快,结合无为县、和县深巷镇划归芜湖统一管辖的相关政策可看出,随着芜湖市各城区的统筹发展,其长江北岸在自身经济不断发展同时,岸线资源的利用率也随之上升。

表1 芜湖市长江岸线资源南北岸线总长及利用变化(单位:km,%)

(二)不同类型岸线利用变化

2004-2014年,芜湖市长江岸线资源从26.29km到64.4km,其已利用的岸线资源在各类型的分布比例也发生明显改变。从各岸线所占百分比可看出:与2004年相比,2014年的芜湖市长江岸线资源利用增多,利用率增长近1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和城市生活与旅游岸线利用增长迅速。对照南北两岸,北岸港口与生态保护两类占比增长迅速,其他占比增长均低于2个百分点;与此不同,南岸城市生活与旅游岸线增速最为明显,增加近5个百分点,结合芜湖市城市空间发展来看,2002年开始全面建设高校园区,并建设新的城市景观区。南岸其他岸线资源占比增长多低于2个百分点。

(三)岸线类型转移变化

2004-2014年,南北两岸均在原岸线资源利用基础上,不断沿长江岸线两侧扩展,不同类型岸线的转移情况也较为明显,但南北两岸岸线类型转移存在差异性。

从北岸地区来看:2004年到2014年,总体岸线利用增长显著,其中港口岸线资源利用呈现占地面积、港口货物吞吐量都有所增加,且多将未利用岸线转作港口岸线利用;另外,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芜湖市将长江北岸岸线资源开发做总体部署,设置统一岸线管理部门对岸线资源做合理规划,一改之前无为县域距江边较远,该地基础设施滞后经济发展的状态,使得北岸地区生态保护得以改善,生态岸线利用面积增长,岸线利用整体上趋于合理。

四、跨江发展下芜湖市长江岸线资源利用的动力机制

(一)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

岸线资源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是该区岸线利用的基础,甚至决定了岸线利用的基本格局和演化路径。第一,芜湖长江河段多洲滩,分流分汊,航道弯曲,加之局部岸段的河势还处于小幅变动之中,河势复杂,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该区岸线利用需考虑生态保护,促使河道稳定力求打造沿江绿色生态景观带;第二,芜湖地处长江下游,位于长江黄金水道和第二通道交汇处,具有承东启西、承南接北的独特优势,可持续性的岸线利用是该区域长远发展前提,因此只有充分利用沿江湖泊、湿地、沙洲、山体资源,建设与保护沿江旅游景观和生态岸线,从而达到生产、生活、生态岸线的良好平衡。

(二)经济与产业

岸线所在城市经济发展会进一步带动岸线的利用,特别是芜湖市市域城镇体系构筑、四大支柱产业发展为两岸岸线资源开发提供可能,不同要素也对两岸联系产生差异化影响。其一,芜湖市中心城区逐渐形成“龙湖为心、两江三城”的城市空间结构,加之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材料产业、电子电器产业、电线电缆产业四大支柱产业发展,使得更临近主城区的南岸辐射带动明显增强,北岸相对较弱,呈分散化发展趋势。其二,随着芜湖市副城区的职能定位明确,规模扩张,特别是无成(无为与高沟镇)定位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使得副城与主城区经济联系不断深化、副城支撑产业持续发展促使芜湖跨江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南北两岸联系增强,城区一体化加快。

(三)企业选择与市场配置

企业选择趋于利益最大化,在市场配置影响下,该区企业在利用岸线资源时,呈现不同投资方式。第一,资金集中,选择最佳岸线资源所在地,发展单类型岸线,如企业港口,发挥芜湖港的临港工业服务功能,促进本地临港产业发展,实现对岸线资源的深度挖掘,单岸自身发展增强;第二,一些大型企业出于长远利益考虑,不再着眼单种岸线类型,开始呈现资金分散趋势,如承包政府相关规划项目,打造融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商贸服务等公共功能一体化为特色的开放型滨江休闲旅游景观带,这势必会利用生态保护岸线、城市生活与旅游等各类型岸线,实现岸线综合开发,一体化程度提升。

(四)交通、物流与技术

芜湖作为全省仅有的两个跨江发展城市之一,行政区划调整后,长江两岸的城镇、产业等逐步形成跨江发展雏形,江北岸线资源及后方陆域为芜湖扩展城市规模提供巨大空间,在岸线利用中合理布局各类跨江设施、特别是过江通道岸线,带动长江岸线资源的多式联运发展和物流网络扩展,长江北岸接受主城功能扩散的辐射,进一步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加速了全市一体化进程。随着朱家桥、三山、新港、白茆等港区的发展,枢纽港口逐渐形成。长江岸线开始发挥对港口、物流发展的支撑作用,宜港岸线资源整合、航道疏浚力度增大等相关技术普及使得单岸航运枢纽设施建设完善,枢纽港的现代物流中心的优势开始显现,从这一方面来看,南北两岸部分岸线出现差异化发展。

(五)政策与制度

岸线资源作为沿江城市重要开发资源,发展潜力较大,不同类型岸线利用所涉及的管理者、企业等众多,受政府决策影响明显。行政区划调整后,无为县域、深巷港划归芜湖,芜湖首次实现南北两岸岸线资源的统一规划,并成立专门机构《芜湖市江河岸线及陆域资源管理委员会》,出台了《进一步加强江河岸线及陆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2011),这就为南北两岸加强联系提供了新的动力。

岸线资源利用是一个复杂过程,影响因素很多,各种因素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冲突,不同影响因素共同促进岸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因素、经济与产业因素是岸线资源利用的基础条件,企业选择与市场配置、交通物流与技术是岸线利用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引力,政策与制度是利用过程的支撑与保障。这种动力机制的共同作用促使芜湖市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芜湖跨江发展,打造“主城-副城-新城”的城市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与讨论

任何岸线资源的发展都受不同发展环境和条件背景的影响,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下,其演变过程及利用模式具有独特性。本文以芜湖市岸线资源为例,剖析芜湖市跨江发展以来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并以岸线资源利用发展模式为主线,阐释其利用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2004年到2014年,芜湖市岸线资源总体利用明显增长,距离城区较近的江北地区发展更快;不同类型岸线利用变化,总体工业和城市生活与旅游岸线利用增长迅速,北岸港口与生态保护增长速度较快,南岸以城市生活与旅游岸线增速明显;就岸线类型转移,南北两岸转移具有差异性,总体转移明显,北岸地区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后,其未利用岸线多转化为港口与生态保护岸线,南岸多是港口、工业岸线发生转移,因此可看出,两者转移前后的类型虽不同,但南北两岸的自然景观都有一定程度改善。

芜湖市长江岸线资源利用时间不长,但随着跨江发展的不断深入,其演化模式经历了“单岸独立发展-生产性岸线为主导”、“两岸适应发展-生产性岸线向生活性岸线过渡”、“两岸一体化发展-以生活型岸线为主导”三个阶段。影响芜湖市岸线资源利用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经济和产业、企业选择与市场配置、交通物流与技术、政策与制度,分别是其岸线资源利用的基础条件、内在引力,内在动力、外在引力与保障支撑,不同时期各种因素对岸线资源利用的作用程度有所不同,不同因素对南北岸线资源利用的影响程度也有所差异,有些促使南北两岸一体化发展,但有些因素反而相反,南北两岸差异化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沿江城市,随着其跨江发展的不断深入,其岸线资源利用的变化、演变模式及动力机制具有差异性,芜湖市长江岸线资源的利用的普适性也具有一定局限,尤其是随着跨江发展后,当地政府政策制度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市场整合等,岸线资源的利用出现不确定性,其未来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还需进一步修正既有理论,提供更为科学精确的解释。

[1]BIRD J.Seaport and seaport terminals[M].London:Hutchinson Univer-sity Library,1971.124-147.

[2]PATTON D J.General cargo hinterlands of NewYork,Philadelphia,Bal-timore and NewOrleans[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58,48(4):436-455.

[3]陈中康.河北省海岸带开发战略初探.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7,3(3):17-19.

[4]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纂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从书.海洋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5]吴永铭等.滨海城市岸线规划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6]任虹,丁讯.港口发展规划概论.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7]郑弘毅.港口城市探索.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

[8]张谦益.海港城市岸线利用规划若干问题探讨.城市规划,1998,(2):50-52.

猜你喜欢
芜湖市芜湖港口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芜湖滨江天际线
芜湖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港口上的笑脸
悄悄地
芜湖市金帆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惠东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