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普世价值”的论争

2017-10-23 10:40孟凡平赵佳宾
青年时代 2017年25期
关键词:普世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孟凡平++赵佳宾

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普世价值”的论争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特别是大学生群体,这对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继续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普世价值观”的论争,增强高校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领导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关键词:普世价值;新媒体;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2014 年1月刘云山,在出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中明确指出:“要善于运用大众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加强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高校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使命,理当响应党和国家号召,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如何立德树人,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基本状况,2017年上半年,本课题组对某省五所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进行了主题为“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756份,有效率87.8%。

(一)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情况

第一,大学生具有新媒体的账户方面。据调查统计,100%的大学生拥有一个、甚至多个新媒体账户,这说明在随着移动互联终端的普及,每位大学生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广泛使用新媒体或置身于新媒体环境中。通过新媒体平台,大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快速便捷获得所需信息。

第二,大学生平均每天利用新媒体的时间状况。14%的大学生平均每天利用新媒体0~2小时,34%的大学生平均每天利用新媒体3~4小时,29%的大学生平均每天利用新媒体5~6小时,23%的大学生勾选了“更多时间”选项。同时,70%以上的大学生在新媒体之外,没有关注传统媒体的习惯。

第三,大学生利用新媒体的功能现状(多项选择)。36%的大学生表示新媒体的用途是学习专业知识,65%的大学生表示新媒体的用途是减轻压力、放松心情,79% 的大学生表示新媒体的用途是获得热点话题或关注人物的信息,45%的大学生表示新媒体的用途是发表或宣泄自己的观点,21% 的大学生勾选了“其他功能”选项,据数据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获得所关注人或事物的信息。如通过浏览QQ 空间、刷新微信朋友圈及时掌握所关注人或事物的最新动态。

通过问卷提供的数据,可以了解到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天有大量的时间在浏览新媒体上的信息。新媒体平台已经超越传统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思想交流的最主要途径,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文化生态圈。

(二)大学生对“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

针对大学生群体对“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调查问卷主要从大学生了解的途径,认同程度以及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展开调研。

从数据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接触或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通过高校官方主流媒体平台、红色网站等,而對“普世价值”的了解则主要通过网络论坛、公众平台等非官方平台;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较为单一、内容形式较为空洞、刻板,部分受访者认为高校需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而占受访者三成的大学生对“普世价值”的内容较为感兴趣,愿意主动去了解相关内容;77%的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其中只有45%左右的大学生表示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而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和民族有重大意义的受访者只占30%左右。大学生对“普世价值”具体内容的了解也主要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而认同“普世价值”的比例则更少,大学生对“普世价值”了解的动力更多是处于猎奇心理。

调查总体情况表明,“普世价值”的论争主要在非官方的新媒体平台,尽管认同度不高,但确实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定影响。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培育上模式较为单一,内容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高;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有待深化和加强,高校需要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突破口和创新点。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普世价值观”的论争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运行环境的“全球化”导致“普世价值”的传播“无边界化”

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世界在时空上的隔阂,思想的交流不再受到有形边界阻隔,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但这种 “全球化”的新媒体环境不可避免地会把全球价值观冲突卷入进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长期以“山顶之城”的卫道士自居,借助在新媒体领域的先天优势,向全世界输出着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其中就包括“普世价值”。这表明,基于互联网发展而来的新媒体依然摆脱不了意识形态的属性,它在拉近世界距离的同时,也极易淡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弱化对民族意识的培养,模糊对国家价值观念的烙印。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尝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观念也和西方世界的“普世价值”体系有着本质区别,在这一大背景下,更应该重视“普世价值”论争给我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带来的挑战。

(二)新媒体传播“普世价值”内容的“多元化”导致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念紊乱化

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大大激发了社会中各种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传播,其传播速度之快,传播内容之广泛,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媒体的影响力。博客、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对信息传输消除了运营商、社交网络等多层阻碍,实现了现实与虚拟的“无缝对接”。可以说,新媒体的传播内容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价值观念走向。但是,由于“普世价值”尚属于理论探讨层面,本身所涵盖的内容也是“多元化”的,大学生群体有好奇心强烈,但是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社会经验较少,更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在泥沙俱下的“多元化”新媒体内容中,往往会被不良信息左右,不明就里地盲从,无形中造成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迷茫和价值取向紊乱。endprint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普世价值观”的论争路径

(一)加强话语权,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力

在新媒体时代下,话语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两方面方着手:一方面在“普世价值”的论争中,高校要继续加强话语权;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提升掌握话语权的能力。话语权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加强话语权就是要保证“普世价值”论争的正确方向。高校应当在新媒体环境中充分体现出正向引领舆论导向的作用,发掘、培养传达正能量的意见领袖,同时,尊重大学生的话语权,增强平等对话意识,真正做到以生为本。长期以来,高校在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主要依靠“灌输”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在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既要用好校报、宣传栏、条幅等传统媒体的手段,也要用好微博、微信、论坛贴吧、博客等新媒体的手段,主动融入大学生群体的文化生活圈,增强话语权的创新能力和亲和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生群体中真正获得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

(二)优化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

内容优化是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需要,以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实效性不高、吸引力不够等问题。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对“普世价值”较为感兴趣,原因就在于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首先内容要与时俱进,保持新鲜度。同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内容,用最新的人物或事迹来讲解将显得更加亲近;第二内容应主动回应社会热点,特别是重大社会问题一定会在新媒体空间里形成多元化的意见冲突,高校应充分利用类似契机,设置议题,引导讨论,传递出符合社會注意核心价值观的声音;第三内容应着眼现实,充分关注并解答大学生群体在生活、学习、实践、择业等领域中面对的价值观冲突和理想信仰迷茫的问题,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发掘有价值的内容。

(三)构建媒体互联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

构建媒体互动互联体系,就是整合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媒体平台,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之间增强互动,以期形成“媒体合力”,提升实效性。在这个生态体系中,既通过校园广播、新闻网站等载体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彰显舆论的主导作用,也要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平台畅通学生诉求通道,增强“对话意识”,积极回应学生关切的焦点问题,在理性平和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既要有高校官方媒体的声音,注重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也要团结和培养一批有校园影响力的“青年意见领袖”,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认同。

参考文献:

[1]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程予诚:《新媒介科技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3]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4]宁先圣、石新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普世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普世价值”正在失去秀场
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西方“普世价值”注定只是“南柯一梦”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