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2017-10-23 16:19何红
学习导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何红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区实施十来年了,全区各小学数学教学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的亲和力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宽了,学习兴趣浓了,课堂开放了。教师们努力将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渗透到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但在我区部分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不少低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现象。现结合平时在各小学督导过程中发现的数学教学低效现状及如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策.

一、现状

(一)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

学生苦学教师苦教,这种现象在我区各校均有存在:课堂上教学内容“肿”了;能力训练“浮”了;教学的形式“花”了;“数学味”倒没了。现象①多媒体辅助手段喧宾夺主,教学成本高;现象②课堂指导顾此失彼,面向个体,无视全体。导致这种低效教学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二)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新课改实施以来,许多教师还没有完全从原有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对于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感到无所适从,产生了诸多困惑。新教材将知识点分散呈现,体现“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是,教师们善于完成“规定动作”,对于“自选动作”缺乏足够的信心,这是教师课堂教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1、不能客观了解学情,难以找准教学的起点。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认知基础差异较大,教师怎样更加科学地设计教学活动,使会的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一知半解的学生更清楚、不会的学生明白,这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2、教师钻研教材不够,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目前在我区,不少教师的课前准备往往是应付性的,教案现成照抄,既不能领会编者意图,也不能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调整和补充。课堂提问因课前缺乏设计、推敲,临时想到哪里,讲到哪里,就问到哪里。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自主加入了大量的课后练习,使学生不堪重负。例如:新课标四年级《折线统计图》与老教材《折线统计图》的编写意图截然不同,新课标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有初步识图能力,通过五、六年级的继续学习掌握、运用折线统计图。若让四年级学生完成原来六年级学生的任务,势必与教材编写意图背道而驰。

3、注重强调数学知识,而忽略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了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极限思想、符号化思想、集合思想、转化、建模的思想以及猜想、验证的方法等。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单纯是知识的获得和反复的操练,贯穿始终的还有数学思想方法。如果说数学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条明线的话,那么蕴含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一条暗线。有了数学思想,数学知识就不再零散,数学方法也不再是死板的教条,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要想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就要深入到数学的“灵魂深处”。

(三)忽视教研,活动缺乏实效

一是教研活动形式单一。很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多为听、评、说的“三课”活动,除此之外难以见到其他活动形式。二是活动实效性差。活动前目标不明确,方案不具体;活动中参与程度低,交流质量差;活动后缺少总结归纳,对改进教学的作用不明显。三是活动的次数不足:个别学校在教研活动的次数上没有达到基本要求。

二、对策

(一)不断学习,准确把握数学思想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这一总体目标贯穿于小学和初中,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在小学數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之所在。同时,也能为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在小学阶段,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符号化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归纳思想、分类思想、方程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一一对应思想、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演绎推理思想、变换思想、统计与概率思想等等。

(二)研究学生,精心组织好数学活动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他们新技能技巧的形成和发展,均需要借助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只有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才能让他们真正感悟到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在开展数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趣”为首,切实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内部动力。二是把握教材、用活教材。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它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素材。但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将教材提供的素材融入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中,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扎实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1、深入开展校本教研。要突出“以校为本”的特征。活动中要从本校本班的学情出发,对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在形式上,除了常规的“三课”活动之外,还应增加专题研讨、集体备课、经验交流、总结反思与课题研究等形式;在研究方式上,提倡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

2、积极开展各种交流活动。①师师交流。一是开展校内的结对帮扶活动,尤其要加强已有新教材使用经验的教师与本期才使用新教材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二是邀请优秀教师上示范课。②校校交流。即通过开展校际之间的教研交流活动,达到交流经验、切磋技艺、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③积极参加公开课、观摩课听课活动。通过各种听课活动吸取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提高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课堂教学方法技能。

(四)有效凝聚集体智慧,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集体备课可以取长补短,优化教学流程和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集体备课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其次,集体备课也一定程度地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调查发现,目前我区集体备课做得比较好的有中心完小,大部分教师都能在讨论的基础上备课或独立备课后进行讨论再使用,但有些学校基本流于形式,明为集体备课,实为抄写教案。如何借集体智慧进行备课,值得去探讨。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