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复习课“三部曲”模式初探

2017-10-23 16:29何旭英
学习导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三部曲灵活运用复习课

何旭英

[摘要]每当临近期末时,科学复习课该怎么备便成了无数一线教师辗转反侧的难题。本文将从建构、思辨和应用三方面,谈谈对科学课模式的认识及探究。

[关键词] 复习课 理清思路 善于思辨 灵活运用

大凡复习课都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点是“理”,对知识点要进行系统的整理,理清各知识点间的联系;第二点是“通”,融合贯通,弄清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第三点是“补”,发现缺漏,及时弥补,消除疑惑,巩固提高。但是这样的科学课模式被一次次地演绎后,学生们产生了视觉疲劳,不再抱有兴趣,久而久之,面对愈来愈冷的复习课堂,老师也渐渐失去了上课的信心。本学期我校针对科学复习课进行了研讨,并邀请有关教师为我们指点迷津。下面就结合本次活动的收获,笔者谈谈对科学复习课“三部曲”模式的探索。

曲一、理清思路,利用载体建构知识网

何谓载体,简单点说就是做成某事要借助的工具。在我们的科学复习课里,这载体的含义被引申为能有效地串接起单元各个知识点的事物。寻找载体,其实就是对单元内容的再一次解读。我们可以根据单元教学内容侧重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载体进行梳理。

1、用概念来建构。如教科版六年级上册《能量》单元概念结构性很强,如何才能有效地激醒学生对枯燥概念的记忆与理解呢?显然,按照通常说练式的复习方式,最后呈现的课堂效率一定不高,反而会令学生产生腻烦心理。而一味的死记硬背,更会令科学课在学生心理蒙上阴影,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各种探究欲望及能力。在科学课短短的四十分鐘内,怎样才能最快地激活学生复习的兴趣?对于拥有较强接受能力及求知欲的高段学生来说,直观的事物是最好的选择。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不难发现本单元容量特别大,主要分为《电和磁》及《能量》两部分。首先复习的是《电和磁》部分,它是由电和磁、电磁铁、转子及电动机四个概念组成的。看到这些概念,我们马上可以联想到学生爱玩的小赛车,可以利用它提问:“要想让赛车跑得更快,靠什么?”继而引导学生从实物的电动机——转子——电磁铁——电和磁进行逆向研究。当然载体并不是摆设,接下所有的问题都将围绕“如何使小赛车跑得更快”进行讨论与辩证,这些概念在活动中便会被逐一激活及深化。

2、用方法与能力来建构。如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基本定位在对待特定物体的观察和描述,包括对物质特性和变化的观察及描述方面,强调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更多观察内容和采用更多的观察方法,学会得出问题,做观察记录以及进行小组间的交流。那么如何将本单元支离破碎的知识连成整体,使其系统化、科学化呢?在确立建构主题之后,很快就找到了载体——蜜蜂。对于好奇心强且具备一定观察能力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充满乐趣的探究活动,而已有的旧知便会在这样愉快的探究氛围下被学生一一巩固。

总之,载体的形式是多样的,只要利于系统整理所学的知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目的的事物都可以称之为载体。如复习四年级《声音》单元时,我们可以选择一首歌作为载体,而在复习五年级《光》的内容时,我们又可以利用各种有关光射的图片进行建构梳理。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判断,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程度会越来高,他们对学过的内容常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开书了然,关起书茫然。载体的出现可以直观地激起学生试图利用旧知解决事物原理的兴趣,同时也避免了复习课上对教材中科学概念和探究活动过程的机械记忆和简单再现诸如此类炒冷饭的嫌疑。

曲二、善于思辨,点亮科学课精彩瞬间

思辨是何意?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在我们的科学课堂里,我们又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即探讨寻究,议论得失。作为讨论式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精心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引导启发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辩论和研究学习。

课堂片断再现:

判断题:转动小电动机不能点亮小灯泡说明它没有发出电来。

学生1斩钉截铁地回答:对。

老师微笑着:赞成的请举手。(绝大多数学生自信地举起了手。)

曲老师继续追问:有不同意见的同学,你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2小心翼翼地说着:我认为是错的,小灯泡不亮并不说明电动机没有发出电来,有可能就是小灯泡坏了。(刚才自信举手的学生半数做了恍然大悟状:“哦!”还有小部分学生似乎还不太明白。)

老师顺势而导:有道理吗?(有学生响亮地回答:“有!”)

老师立即向其中一个回答时最肯定声音最响亮的学生提问:“你为什么赞成她的说法,你有什么依据吗?”

学生3:以前在学习点亮小灯泡时,我们就检测过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是很多的,有可能是导线断了,电池没电了,灯座连接不好,也有可能就是小灯泡坏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不由自主地加入到了第三位学生的发言当中。)

从上述教学片断中可以看到,当第一位学生判断错误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

让其他同学来发表意见。当意见有分歧时,又可以请另外的学生进行补充完善,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思辨的空间,进行深入地思维。思辨的课堂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

说到底,思辨就是讨论与辩论。《课程标准(3-6年级) 附录》中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正常的讨论和辩论,营造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创设思辨课堂,学生就可以在启导思考、置疑诘问中“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灵活运用,利用多种形式来检测

“温故而知新。”这是对所有复习课的要求,当然科学课也不例外。在复习课上进行当堂检测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检测既可以对复习的内容进行巩固,又可以让教师了解复习的效果,让学生找出复习过程中的遗漏点、模糊点。 但检测并不只局限于文本考查,形式可以多样,教师可以把趣味性、知识性、挑战性融为一体。

1、试卷。试卷是对复习课效果最直接的检测。可以是单元检测卷,也可以是教师选出的比较典型的题目集合卷。如《能量》复习课中,学生对电磁铁南北极判断有些迟疑。于是,我就出了一道相应的练习,借此巩固。

2、阅读。开放性阅读可以增进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提高了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如在复习《光》单元内容时,可以提供这样一个阅读材料:夏天来了,小红问妈妈:“我们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结果妈妈反问:“天这么热,你说该穿什么衣服?”小红接着问:“今天外面风大,那我们的衣服应该晒在哪里呢?”妈妈回答道:“把衣服和裤子的两头都用夹子夹住,一头高一头低,斜着挂在晾衣间里就可以了。”针对阅读内容,我们可以提问如下两个与《光》单元紧密结合的问题:(1)夏天我们该穿什么衣服?(2)晾衣间的晾衣方式,利用了什么原理?由此可以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做出检测。

3、观察实验。在复习课上,我们开展的观察实验要具有代表性,必须具备本单元各知识点的特征。通过再观察,可以把所学知识的再一次运用,然后更深入地巩固。在《动物》复习课上,可以利用蜜蜂这个与本单元主题相似的动物进行观察,以便更好地掌握观察方法与描述能力。

4、设计装置。《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提出: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如五年级《光》单元复习后,教师布置学生用这节课的知识,为奥运会设计一辆太阳能汽车。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原有知识进行反刍式的梳理。

总而言之,复习课的检测需要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精心地设计,把知识与趣味相结合,让学生能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踏实的应用中享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三部曲”的实施,让学生能够全面、科学地复习,形成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戴振华 《让孩子们的探究留下科学的印迹》 浙江省小学科学网

3、俞伯军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4、袁运开 蔡铁权 《科学课程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部曲灵活运用复习课
灵活运用导数知识,快速解答函数问题
灵活运用转化思想 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灵活运用解题技巧提高思维能力
低年级写话“三部曲”
谈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
在趣味情境中构建知识体系
追求高效的数学复习课
日杂志总结出轨者“三部曲”
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