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港澳台侨预科学生的教育管理

2017-10-23 16:33陈志阳
学习导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办学模式教育管理高校

陈志阳

【摘要】 预科教育是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一个特殊教育层次,随着社会的发展,预科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然而由于预科教育起步晚,也缺乏可借鉴的成功模式,因此,现阶段国内的大学预科教育还处于摸索办学阶段,没有统一的办学模式、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本文以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为例,从港澳台侨预科学生的特点出发,结合目前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探讨了高校港澳台侨预科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提出了提升高校港澳台侨预科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 高校 预科部 教育管理 办学模式

预科教育是国内外高等学校设立的一个教学层次,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一个特殊教育层次,专指中学和大学之间的一个特定教育阶段。中国内地的预科教育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目前我过内地有二十多所重点大学设立了预科部,招生对象以港澳台学生为主,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越来越多。由于预科教育起步晚,也缺乏可借鉴的成功模式,因此,现阶段国内的大学预科教育还处于摸索办学阶段,没有统一的办学模式、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我国预科教育主要包括民族预科教育、华侨预科教育和留学预科三大类。由于我校主要招收港澳台侨预科学生,因此,本文主要讨论港澳台侨预科学生的教育管理。港澳台侨预科教育指针对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海外华侨学生所进行的教育。港澳台侨预科教育一般附属于大学,入学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如香港学生需要中五结业,其他学生需高中毕业才可以报名预科班,或通过预科的招生考试,达到录取线方能进入预科学习。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预科部根据学生的水平,由低到高分为四个不同的级别,如先修和预科C、B、A,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打好基础,真正达到进入大学学习的水平。

一、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预科部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预科部成立于1999年,设立之初至今主要是为港澳台及海外学生开设大学预科和先修教育,其主要任务是为港澳台及海外学生在国内完成中学教育、做好进入大学学习准备,同时也为华侨大学本科各专业培养合格的境外学生。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预科部自创办以来,到目前为止,共培养世界上二十多个多家和地区4千多名学生,其中港澳台学生近2千名,为我校及国内其他高等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的预科生。

二、 港澳台侨预科学生的教育管理

港澳台侨预科学生在高校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有着明显的特点,因此,在管理上,也要实行具有预科特色的管理模式。

1、 港澳台侨预科学生的特点

1.1学生身份模糊

港澳台侨预科教育是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一个特殊层次,这个特殊层次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身份的模糊性。即预科学生介于中学生和大学生之间,虽然就读于大学,但是学习的内容有些还是中学的内容,如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基本上没有或者说很少涉及大学中比较专业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近似于中学生;已经从中学畢业了,入驻大学学习,完全处于大学的学习环境,基本上没有高中生或补习生的学习压力和升学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近似于大学生。但他们既非正式的大学生,也非正式的中学生。他们已经参加各自国家的中学毕业考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正式从中学毕业,脱离了中学的环境和学习生活,因此不同于正式的中学生;他们也并非正式的大学生,因为他们进入预科以后,无论是他们的学习内容,还是教师的教学管理方法,都更接近中学生,与大学生学习内容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他们进入预科学习后,考试合格,各项测评符合要求才能进入大学本科阶段学习。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还不是正式的大学生。

学生身份的模糊性导致这些学生入学后经常产生一些困惑,对自我认识不明确,导致学习目标等也处于模糊状态,学习经常处于动力不足甚至懈怠的状态。

1.2学习基础差

港澳台侨预科学生之所以进入预科学习,与其学习基础有关。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特别是英语和数学“瘸腿”的学生数量较多。就拿2007年到2010预科学生的英语和数学成绩来说,我们统计了2007学年、2008学年和2009学年预科学生的成绩,2007学年共有85份成绩,其中英语不及格率达47.5%,数学不及格率为45%;2008年共109份成绩单,其中英语不及格率达33.9%,数学不及格率为46.8;2009年共110份成绩单,英语不及格率达31.8%,数学不及格率为66.4%。虽然每年试题的难易程度不同,学生的水平也可能有差异,但是如此高的不及格却是铁一般的事实,说明学生的英语和数学基础是何等的薄弱,特别是数学成绩,学生的不及格率一直在升高,更清楚地说明了数学是预科学生的软肋之一。

除了数学和英语以外,由于港澳台侨学生的海外以及大陆外的身份,使得他们的学习能力受到语言能力的制约。2007年和2008年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预科部的港澳台侨学生以港澳台学生为主,特别是香港学生占绝大多数,华侨学生只占极少的比例,这些学生以香港学生为主,由于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在学习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语言障碍。从他们的语文成绩即可看出,2007年共80份成绩单,语文只有一位同学不及格,2008年的58份成绩中,有三个同学不及格,而2009年的110份成绩单中,有35个同学语文不及格。经过考察发现,除了语文试卷的难度有所提高外,由于2009年预科部的学生新增了不少海外华侨,不及格的同学包括来自朝鲜的十个同学,来自菲律宾的五个同学,来自香港的十五个同学,来自澳门的三个同学。同时我们还观察到,来自马来西亚的6个同学语文成绩不仅全部及格,而且大部分是80分以上,这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香港学生的语文成绩还不如马来西亚的同学。

1.3 心理问题较多

预科部学生主要来自港澳台,还有一些海外华侨子弟,中国大陆的大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新鲜感,更多的是陌生感,由此带来种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一、上进心不强,部分学生进入预科后,认为深入大学有了保障,从而失去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还有的学生将预科等同于大学,认为预科生活无约无束,可以“为所欲为”。于是,很多同学入学后,彻底放松,怠于学习,造成基础本身就不牢固的学习成绩不断下滑。二、情绪低落,由于预科学生是同直录的大学生在同一环境中学习,进入学校后,在与直录学生比较后,会产生自卑心理和低落情绪,有些学生在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下还可能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样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自暴自弃,并通过喝酒、抽烟等方式来发泄。如果这种情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不仅影响预科阶段的学习,还会对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endprint

1.4 人际交往圈偏小

预科学生正处于成年早期,正常的人际交往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预科阶段的港澳台学生,大部分同学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以生活地区形成自己的交际圈,比如我校香港的學生经常与香港学生来往,与其他地区的学生来往不多;朝鲜学生更是喜欢以朝鲜学生为交际圈,并排斥其他地区的学生。如此以来,他们的交际圈在大学的校园中不仅没有扩大,甚至缩小了,无论是交际的范围还是交往对象的数量。这种交际形式,无论是对其身心还是学习,都没有好处。

三、如何搞好对港澳台侨预科学生的教育管理

1、洞悉预科学生心理,稳定入学情绪

预科学生由于其身份或者说自身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常常产生不适感、自卑感或悲观情绪。针对预科学生经常产生的这些心理问题,教学管理者在学生入学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借迎接新生的机会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在以后的入学教育和班级活动中,通过谈心交流、开展班级活动等形式,在加强同学之间的认识中,进一步摸清新生的情况;从细节入手,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以度过适应期。

同时,要充分利用大学校园开放活跃的气氛,坚持以学生为本,针对预科学生的特点,探索如何在集体活动中教育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克服自卑感和悲观情绪,调动生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帮助预科学生重新定位,做好学习规划

预科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到底是以“预”为主还是以“补”为主的问题,有的学者强调“补”,认为预科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综合素质和水平能力较低,因此,应该多补,补足学生在中学阶段未学扎实的知识,使其升入本科阶段后与直录大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有些学者强调“预”,即预习本科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先对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有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们认为,处于预科阶段的学生,需要“补”,也需要“预”。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学生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教育学生志存高远,树立正确的生活学习态度。一方面,带领学生做好预科阶段的学习规划,让学生了解预科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以及如何才能充分利用预科的时间达到既“补”又“预”的效果;另一方面,让学生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要从中学阶段“老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学习习惯中解脱出来,树立“全过程学习、终身学习,将学习贯彻于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理念。与学生共同探讨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全面调动预科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估作为学生专业分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预科学生科学合理的分析和研究,制定一套客观公正、切实可行的综合素质测评方案,这不仅能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也作为学生规范自身行为的量度。

3、建立师生对话机制和多渠道沟通机制

要想管理好学生,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在强调民主、科学管理的同时,注重人性化管理,凡事要注意走学生路线,多倾听学生的心声。要努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约束的能力,促进学生自觉自律意识的形成,对犯错误的学生,既要批评指正,又要注意不伤害其自尊,同时帮助其解决心理矛盾和困惑。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关心和爱护他们,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与学生交朋友,把教育工作建立在爱和理解的基础上。同时利用学生的不同特点、各种特长、能力把它们组合成一个团结的集体,经常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如“一帮一”、“结对子”等第二课堂活动,协调学生与学校、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等多方面的关系,创造更多的沟通与交流的机会。

4、加强预科学生与其他学生的沟通

预科学生与普通本科学生的共处一校,这对他们来说应该是极好的机会,因为预科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感受大学的生活,也可以通过与其他本科学生的交流,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更好地为未来的专业选择和学习做准备。同时,预科生还可以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充分发挥个性,在与普通本科学生的互动中,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尽早融入校园文化氛围,为升入本科做好各种准备。

参考文献:

1、 冯瑞建关于民族预科教育创新的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9):6-7.

2、 高万能主编.民族预科教育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3、 何红卫,何修文.香港与内地大学预科教育之比较[J]暨南学报,2005,(2):130-133.

4、 何修文.中国大学预科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2).

5、 宋太成,刘翠兰.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1):102-104.

6、 王建.浅析大学预科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2008,(6).

7、 张广君. 民族预科教育的基本定位、基本属性及其研究[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5) .endprint

猜你喜欢
办学模式教育管理高校
坚持市场化办学 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虚拟工读学校:新常态下探索工读教育办学的新模式
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变革
ERP系统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基于“中德深度校企合作”高职办学模式的探索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