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籍翻译中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

2017-10-24 04:10邱欣
报刊荟萃(上) 2017年10期
关键词:楚辞翻译

邱欣

摘 要:国学典籍中有大量带有本国特色的文化意象,在翻译时往往因为找不到与之完全对等的意象,这类文化空缺词成为翻译中的难点。本文旨在从许渊冲先生翻译的《楚辞》译本出发,探究各种不同的文化意象在翻译时有保留形象直译、保留形象释义、改换形象意译、舍弃形象意译这四种不同的翻译方法,有助于让外国读者更好理解国学经典的精髓。

关键词:国学典籍;文化空缺;《楚辞》翻译

中华文化千古一系,万古一脉,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支。中华文化经过上下五千年的载体及沉淀,历经沧桑而始终延绵不绝。承载着无数中华文化的国学经典亦成为当代社会不可多得的宝藏。如何将国学经典更好地向世界传播,特别是将国学经典译成异国语言十分不易。

一、中西方文化意象的不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不同的文化也在逐渐趋同,但在此过程中,文化的差异依然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局部的交叉、碰撞和冲突,从而给语言的翻译带来种种在障碍和困难。

由于东西方词语文化内涵的不对应而形成了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称之为“文化空缺词”,指的是为某一民族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既可以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词,也可以是为该民族独创的词。(徐珺2001,78)这种不对应一般有两种情况,分为部分空缺和完全空缺情况。所谓部分空缺,就是英汉两种语言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但其文化内涵是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的。如汉语中的“纸老虎”,常用于形容外强中干的人,而英文中对应的“paper-tiger”常常让人一头雾水,无此含义。另一种是完全空缺的情况,指的是英汉两种语言中根本找不到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相近或相同的词。如“太极”一词,太极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同庄子浑沌哲学一样,这是汉民族漫长的历史文化所赋予的独特内涵,而在英文中则无相应的对应词。

二、《楚辞》的翻译策略

《楚辞》作为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楚辞》里有大量带有地方特征以及文化含义的词语,而在英文中鲜有完全意义对等的词语,这类文化空缺词无疑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选取了《楚辞》中一些文化词,通过观察许渊冲先生的英譯本,总结出这些文化词的翻译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保留形象直译

《楚辞》中这些文化信息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积淀的民族心理,若采用直译法,可保留其原有的形象特征,保留汉语的民族特色,有利于汉英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例:“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

译:By my witness, Ninth Heaven high, oh!Ive done all for you Sacred One.

“九天”原指天有极多重,指天之极高处,亦指玉皇大帝住所。在很多中国典籍里都有关于“九天”的描写。对此,许渊冲先生采取了保留形象的直译方法,将此处的“九天”直译为Ninth Heaven high,不仅可以保留特色的文化意象,也可以丰富译文语言的表达力。

2.保留形象释义

在译文中保留原文意象,同时增译简短的解释,这样既能保持原文中的形象特征,又完整表达了原文中的蕴含意义。

例:“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译:General Wu suffered his last defeat, oh! Lord Bi Gan was cut into minced meat.

伍子胥是吴国有名的谋士,曾助吴王成为诸侯一霸,却因小人谗言而被赐死。比干忠心耿耿,却因商纣王昏淫无度,宠爱妖妃而惨遭挖心。这些人物故事恰好印证了前文中所提及的“忠诚的人不一定被重用,贤良的人也难以出人头地”。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保留了这些意象,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加上了general以及lord的注释,保留了形象特征的同时也表达了原文的含义。

3.改换形象意译

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必然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在表达同一概念或事理时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意向,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改换这些意象,采用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以利于译文语言的表达和读者的理解。

例:“朝搴毗木兰兮,夕揽洲之素莽。”

译:At dawn I gather mountain grass, oh! At dusk I pick secluded one.

“木兰”跟“素莽”都是普通的植物,但在中国文化中,它们都代表了“坚贞”、“不屈”,屈原借这两种植物来比喻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若在翻译时太过于强调植物名的翻译,则失去了这句话本来所代表的含义——清晨我折取土山上的木兰啊!黄昏采摘水边上的青藻。在此句中,“木兰”与“素莽”的意向分别被处理成mountain grass以及secluded one,两个词遥相呼应,同样表达出了作者的意图。

4.舍弃形象意译

某些文化意象为中国特色文化所独有,译语读者若是不了解该意象背后所隐含的具体含义就很难联想其喻义,因此在翻译时只需翻译出其喻义,利于读者理解和译文语言的简洁流畅。

例:“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译:A butcher brandished his knife, Oh! King Wen raised him to Master Great.

“吕望”指的是我国古代赫赫有名的姜子牙,这句作者意指姜子牙本是个屠夫,得到周文王的赏识从而进入政坛,辅佐文王成就了一番事业。而译者在翻译时,将姜子牙这一具体意向没有译出,仅指出这是一个屠夫。在对于原文的理解上,更方便了读者的理解,很多异国读者在阅读《楚辞》时,可能并不知道姜子牙的具体故事,若一味保留该意象,很容易让读者产生迷惑。同样的意象在《楚辞》中也出现了多次。

三、小结

由此可见,在翻译国学典籍时,不仅要注重文化的传播,也要注重读者的理解。根据不同的文化、语言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中西方文化更好地交流。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257—274

[2]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3

[3]李照国.国学典籍英译教程[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8

[4]许渊冲.楚辞: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11

[5]徐珺.文化内涵词——翻译中信息传递的障碍及其对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77-81.

猜你喜欢
楚辞翻译
一部科学、全面、精审的杰作
目录学在楚辞研究中的作用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爱过的人会殊途同归
朝华已披 夕秀方振
以《诗》释《骚》
诗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