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

2017-10-27 14:20齐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27期
关键词:述评展望

齐冰

〔摘要〕自Premark和Woodruff 于1978年提出“心理理论”至今,心理理论的研究已走过将近四十年的历程,针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本文旨在通过对心理理论的由来、定义、实验范式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对儿童心理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儿童心理理论;述评;展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7-0009-05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理论研究已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心理理论作为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复杂的社会关系并提供共情回应以维持关系成功[1],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儿童四岁左右开始发展的错误信念理解是心理理论的核心成分,常常是衡量儿童是否具备心理理论的标志性任务[2]。本文旨在通过对心理理论的由来、定义、实验范式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对儿童心理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二、心理理论的由来和定义

1978年普雷马克和伍德拉夫(Premark和Woodruff)在《行为与大脑研究》上发表了《黑猩猩有心理理论吗?》一文[3],文章中首次明确提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的概念。随着发展心理学家开始涉足关于儿童理解并推测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领域的研究,“心理理论”一词本身的涵义也逐渐丰富起来。研究者对心理理论概念的理解不同,不同的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不过大体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心理理论进行定义:前者泛指任何发端于婴儿阶段与心理有关的知识;后者目前比较一致的理解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感知、知识、需要、意图、愿望、信念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力[4]。部分学者对心理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地划分,例如Apperly和Butterfill(2009)提出了双系统理论,认为心理理论包括一个发展较早的、自动的、快速且有效的内隐系统和一个发展较晚的、需要意识控制的、缓慢且灵活的外显系统[5];也有研究者将心理理论分为情感心理理论和认知心理理论两种[6]。

三、心理理论的实验范式

信念是指心理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它包括知晓、确信、假定、想法和意见。信念可以分为真实信念和错误信念,前者是指自己或他人与现实一致的信念,后者则是指与现实不一致的信念。研究者较为一致地把达到对“错误信念”的理解作为儿童拥有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如果儿童能正确完成错误信念任务,就表明他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表征同一客体或事件,表明他们已经获得了和成人相同的思考方式。

(一)“区分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实验任务

理解到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的不同(mental-physical distinction)是儿童认识和理解心理世界的基础。该类实验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区分想象与现实

对儿童讲一个故事,故事中一个人具有一种心理经验(如想一条狗),另一个人具有一种物理经验(如牵着一条狗)。然后让儿童判断哪个人可进行某种操作(如哪个人能打狗)。

2.理解大脑功能

提问儿童大脑有什么功能和作用。研究发现,3~4岁儿童已经知道大脑具有一系列心理功能,比如做梦、欲望、思考等,还知道大脑具有物理功能,如使人做动作或保持活动等。

3.再认心理词汇

向儿童按随机顺序呈现一些词,其中一些是心理词,如“思考、知道、梦想、假装、希望、愿望、想象”等,另一些是非心理词如“跳、吃、动”等。实验结果表明,四岁儿童能够挑出心理词,而三岁以下儿童却难以完成。

4.图片故事理解

通过故事理解可以测量儿童对物理故事和心理故事的理解情况。给儿童呈现四张顺序混乱的图片,要求他们按正确的顺序排好,并解释故事中发生的事情,其中包括机械故事(mechanical story)、行为故事(behavioral story)和心理故事(mentalistic story)。

(二)“理解知觉输入与心理和行为相联系”的实验任务

知觉信息输入和心理知识获得、行为输出如何相互影响,是儿童在对心理与物理世界正确进行区分理解之后,心理理论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实驗任务如下:

1.理解“看见导致知道”

该任务考察儿童掌握“看见导致知道”这一心理理论规则,依据该规则儿童能够理解知识从何而来,使儿童推测谁知道什么,谁不知道什么,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情。例如,采用一幅图画进行实验,图中两个儿童站在一个开口盒子两边,一个儿童在向盒子里面看,另一个儿童手扶盒子站直向前看,然后问被试谁知道盒子里是什么?

2.二级视觉观点采择

利用一张卡片进行实验,卡片的一边画着一只猫,另一边画着一只狗。让卡片一边对着实验者,另一边对着儿童。要求儿童回答实验者和儿童各自看到什么。三岁儿童能够认识到他自己和实验者所看到的卡片是不一样的。

3.区分外表与真实

考察儿童对知觉信息输入的理解深度。由实验者向儿童呈现一块岩石状的海绵,让儿童离这块海绵一段距离,这样海绵看上去是一块岩石,然后再让儿童去触摸海绵,儿童会发现它是一块海绵。最后问儿童两个问题:“它像什么”和“它实际上是什么”。只有到四岁以后儿童才能正确回答,并且明白一个物体可以用它的样子来表征,也可以用实质来表征。

4.预测他人行为

在能够对他人心理进行知觉输入和正确理解之后,儿童就可以根据“心理理论”预测他人的行为。利用经典故事法(山姆—兔子)研究四岁以前儿童对他人行为的预测问题,结果发现两岁儿童已经能够认识到他人是有欲望的,而且人们的这些欲望会影响其行为方式。endprint

(三)“错误信念认知”的实验任务

错误信念(false-belief)是儿童心理理论的起源性研究内容,是最重要的研究角度之一。一级错误信念实验包括“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两种任务范式,根据嵌套层次又有二级错误信念任务。错误信念的主要实验任务如下。

1.意外转移(unexpected transfer)范式

“男孩Maxi和巧克力的故事”:小男孩Maxi把一些巧克力放到了厨房的一个蓝色橱柜里(位置A),然后离开了厨房。Maxi的妈妈把巧克力移到了绿色橱柜里(位置B)然后离去。Maxi回到厨房想吃巧克力。然后主试问被试如下问题:(1)记忆控制问题:Maxi出去玩之前将巧克力放在哪里?(2)事实检测问题:巧克力现在实际上在哪里?(3)行为预测问题:Maxi首先会到哪里去找巧克力?(4)想法问题:Maxi以为巧克力会在哪里?

2.欺骗外表(deceptive- appearance)范式

实验者向儿童展示一个糖果盒,从盒子外观可以看出盒子里盛的什么东西,问儿童“盒子里盛的是什么”。在被试回答是糖果后,实验者打开盒子,发现里面盛的却是一支铅笔。然后把铅笔放回糖果盒盖上,问被试:其他孩子在打开盒子之前,认为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自己一开始认为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

3.二级错误信念

约翰和玛丽在公园里玩,他们看到了一个人在卖冰淇淋。玛丽想买冰淇淋,但身上没有带钱。她就回家去取钱,约翰回家去吃午饭,而卖冰淇淋的人则离开公园到学校去了。玛丽拿着钱往公园走,这时她看见卖冰淇淋的人正往学校里去。她问卖冰淇淋的人要往哪里去,并说她要跟着他去学校买一块冰淇淋。约翰吃完午饭来到玛丽家,玛丽的母亲告诉他玛丽去买冰淇淋了,约翰离开玛丽家去找玛丽。讲完故事后,实验者问儿童“约翰认为玛丽去哪里买冰淇淋?”

(四)范式的延伸——自发反应范式

虽然已有大量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但是关于儿童到底何时具备推断他人错误信念的能力,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原因可能在于不同研究采用任务的异质性:具体表现为诱导反应范式和自发反应范式。其中,诱导反应范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四岁时儿童获得心理理论;但是自发反应范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婴儿15个月大时就已经具备心理理论[7]。诱导反应范式指的是主试直接提问被试关于他人错误信念的问题,然后记录被试的口语报告。传统的错误信念任务,如上述的“意外转移”“欺骗外表”和 “二级错误信念”任务均属于诱导反应范式。自发反应范式指主试采用非语言的形式给被试表演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表演者对于场景中的一些事件存在着错误信念。主试通过记录被试在观察场景中表演者的行为后所产生的一些自发行为,如眼睛的注视点变化、眼睛的注视时间差异、注视偏好等。自发反应范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三岁甚至更早就已经具备理解他人错误信念的能力。

四、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从发展的影响来看,将其分为量的影响和质的影响。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家庭(主要包括家庭的规模和亲子交流方式)和儿童的假装游戏,这些因素会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速度;质的因素则主要包括执行功能和语言的发展,它们与心理理论有深层次的联系,不仅影响心理理论的发展速度,更可以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与否。

(一)量的影响因素

1.家庭的作用

家庭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家庭的规模和亲子交流方式上。研究表明,儿童拥有兄弟姐妹的数量与其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相关[8]。在兄弟姐妹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拥有哥哥姐姐多的儿童比拥有弟弟妹妹多的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高。之所以家庭规模的大小影响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是因为家庭成员越多,儿童与其他人交往的机会就越多,儿童可以从与周围人的社会交往中获得关于心理的知识。

关于亲子交流的跨文化研究显示,在亲子谈话中,西方文化下,在交谈时围绕的是心理状态和自我,传递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而在中国,是以详细的行为和他人为中心的谈话,传递的是互依的自我观。谈论自我使儿童更容易在自己的心理状态与抽象的心理状态词汇间建立联系,更好地理解与自己相关的心理状态,然后再由己及人,逐步区分自我与他人,易化了自我与他人的区分过程;中国亲子交流中的谈论他人,特别是谈论他人的行为,不仅需要儿童自己主动地通过行为来推测其背后的心理状态,还需要儿童在不同主人公的行为间转换,表征他人的行为并主动地区分自我与他人。这可能导致了中国儿童对错误信念的理解晚于西方儿童[9]。鉴于此,我们可以适当学习西方文化中鼓励孩子自由平等的自我观的表达。

2.假装游戏

假装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游戏方式。在游戏中,儿童用身边已有的玩具来代替假想的玩具,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对不同任务的心理状态进行表征,促使儿童理解心理和现实的区别[10]。研究发现,儿童早期参与社会性假装游戏的次数与兒童对他人情感和信念的理解存在显著相关,特别是儿童—兄妹之间的假装游戏的质量、数量和儿童的心理理论有更高的相关。因此,经常参与假装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我们可以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解释,其意指认知发展真实水平(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与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由在成人的指导或与其他更优秀的同龄人合作解决问题所决定)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儿童通过与比他更高水平的人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由实际水平向潜在的更高级的水平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兄弟姐妹向儿童提供了充足的交往机会,使得儿童能够更快地理解他人的心理。

(二)质的影响因素

1.执行功能

执行功能是指当个体利用自动化的行为或者依赖本能、直觉等不能胜任某种任务,但又必须集中注意而完成任务时,所需要的一系列自上而下的心理控制过程[11]。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研究者们对这种关系最多地解释为执行功能影响心理理论的发展,表现为执行功能影响心理理论的加工方式和概念形成。当儿童在完成错误信念任务时,儿童需要抑制现实的、具有优势的关于物体当前位置和当前形态的表征,如在意外地点中,“小狗的骨头后来被放到红色的房子里”这一表征,并同时启动非优势但又是正确的表征,如“小狗的骨头原来在绿色的房子里”。这一过程就需要工作记忆与抑制控制混合的执行功能参与。此外,执行功能也参与儿童心理理论概念的建构,如错误信念概念的建构。对于没有获得错误信念的儿童来说,他们是固着于信念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的。在错误信念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儿童就必须不断地抑制他们所固着的“信念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启动和强化错误信念概念,直至能够运用。endprint

2.语言能力

一定水平的语言能力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先决条件。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会影响他们心理理论的获得与发展。例如,聋童的语言能力受损,他们的心理理论发展也就相对滞后。阿斯廷顿等人提出语言和心理理论的关系有三种可能,心理理论的发展依靠语言能力,语言的发展依靠心理理论或二者的发展都依靠其他的因素。虽然目前的研究对此还没有定论,但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和语言确实是分不开的。儿童要理解他人的信念和意图,就需要在社会情形中正确使用和解释他人的语言。首先,儿童需要理解他人所使用的特定的心理术语,从而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其次,儿童还需要具有一定水平的语法能力,这使儿童能够听懂他人所说的复杂语句。心理状态的一种经常表达方式为动词带一个句子的补语,如“小狗认为骨头在绿色的房子里”。儿童需要理解类似于这样的语法结构,才能明白小狗的信念。而有语言损伤的儿童在面对这样的语句时,其理解能力就难以达到同龄水平。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心理理论研究的毕生趋势

心理理论的发展伴随着个体的一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儿童和青少年,研究对象应扩展到成年人和老年人。至于各个年龄阶段特定的发展任务,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特点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特殊群体心理理论的研究和干预要更加深入

在心理理论的研究中所涉及的特殊群体主要是孤独症、智力落后儿童等。众多学者采用不同的心理理论任务已经证实,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严重缺损。但是考虑到孤独症儿童本身的视觉优势,应该改进现有的研究范式,使实验任务更加具备生态效度[12]。因此,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需要采用恰当的研究手段深入探究特殊群体心理理论。同时,研究表明舞蹈欣赏经验显著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理论[6]。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儿童早期(幼儿阶段)去培养孩子对舞蹈的鉴赏呢?更大胆地可以假设,特殊儿童是不是可以通过培养其对舞蹈的鉴赏来弥补自身的生理缺陷呢?

(三)心理理论脑机制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伴随心理理论的发展,神经系统也会发生变化,目前的研究很少涉及心理理论的神经生理基础,对这种变化的训练或遗传研究应该增加到研究中。尤其是对心理理论发展的机制这方面的研究对特殊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

(四)中国特色文化

我国所特有的社会文化、道德规范、家庭教养方式、 独生子女政策等等可能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至于对不同民族、文化、地区的心理理论研究也应是今后该领域需要深入探讨的内容。对蒙古族儿童的心理理论研究表明,具有掌握两种语言的蒙古族儿童要比只掌握一种语言的汉族儿童心理理论能力要高,因此可以認为,接触多元文化或语言对心理理论的提高有帮助[13]。

参考文献

[1]Sebastian C L,Fontaine N M G,Bird G,et al. Neural processing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Theory of Mind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J]. Social Cognitive & Affective Neu-roscience,2012,7(1):53-63.

[2]Wimmer H,Perner J. Beliefs about Beliefs:Representation and constraining function of wrong beliefs in you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deception[J]. Cognition,1983,13(1):103-128.

[3]Premack D,Woodruff G. Chimpanzee theory of mind:Part I. Perception of causality and purpose in the child and chimpanzee[J].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1978,1(4):616-629.

[4] Happé F G. The role of age and verbal ability in the theory of mind task performance of subjects with autism[J]. Child Development,2010,66(3):843-855.

[5]Apperly I A,Butterfill S A. Do humans have two systems to track beliefs and belief-like states?[J]. Psychological Review,2009,116(4):953-970.

[6]孙铃,刘畅,杨雯,等. 舞蹈经验对大学生心理理论的影响[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5(3):138-145.

[7]钱淼,傅根跃. 心理理论的自发反应范式:方法、结果与解释[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27-37.

[8] Perner J. Understanding the representational mind[M]. Cambridge,US:The MIT Press,1991.

[9]苏彦捷,刘艳春. 亲子交流与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和发展:文化的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3):317-327.

[10]陈英和,姚端维,郭向和.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7(3):56-59.

[11]Diamond A. Executive functions[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3,64:135-168.

[12] Peterson C C,Garnett M,Kelly A,et al. Every-day social and conversation applications of theory-of-mind understanding by children with autism-spectrum disorders or typical development.[J].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2009,18(2):105-115.

[13] 利爱娟. 蒙古族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8):52-54.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大连,116029)

编辑/刘 扬 终校/于 洪 杜文姬endprint

猜你喜欢
述评展望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现状与展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