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信息化教学改革应用研究

2017-10-27 16:47任锁平马亚蕾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信息化教学互联网

任锁平 马亚蕾

摘 要:“互联网+”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最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而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契合了目前“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文章通过分析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思路,探讨了在线开放课程與信息化教学改革存在的关系,希望能够为高等职业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和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信息化教学;“互联网+”;MOOC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20-0021-04

一、引言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重大政策的重要依据和平台,教育信息化也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发展战略。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重点解决实训教学中“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难再现”的难题;高等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管理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在线开放课程作为信息化教学的重要资源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1]2015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立足自主建设,注重应用共享,加强规范管理的基本建设原则,[2]同时还指出要加快学分管理与置换制度建设,这不仅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供了建设思路,也为如何应用在线开放课程与教学提供了纲领性的原则。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的通知中同样提出继续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做好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按照“自主建设、省级统筹、择优入库、有序支持、验收监测、持续更新”的方式。[3]而在线开放课程作为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重要的支撑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单纯的资源建设只有通过课程而形成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引领教育教学改革。

“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教学将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不仅仅是课程资源与授课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快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步伐,高职院校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能够有效的促进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加快信息化教学的制度建设,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探寻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二、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高等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发展如火如荼,各高校积极发展在线开放课程,由于原有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成果,因此各高校首先在原有的成果基础上结合在线开放课程和信息化教学的特点积极建设。同时国内的MOOC平台也在不断地发展,例如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4]而作为职业教育类的MOOC课程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缺乏,中国大学MOOC平台中开设了专门的职教MOOC频道,但是相比较数量依然较少。

1.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共存问题

传统课堂教学依然是多数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主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将对传统课堂教学造成强力的冲击。目前而言,高职院校虽然也开始注重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但是由于与传统教学管理存在冲突,因此在线开放课程短期内仍然难以作为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应用方式而存在。仅有少数的公共课程作为在线学习的模式进行了尝试和应用,但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仅是形式上的转变。

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理念不足,缺乏深入研究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始于MOOC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在线开放课程就是指MOOC,MOOC最早发源于美国,2012年被称为MOOC元年,2013年国内各高校开始引入和建设MOOC,同时各教育机构开始尝试MOOC平台建设,高校的区域MOOC联盟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在线开放课程是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之后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和建设的网络课程形式,在线开放课程与以往的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服务对象、组织方式、学习者的体验、过程和结果控制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4方面:[5]以学习者为中心、有完整的教学活动、学习者参与感强、有任务与结果激励,同时更加开放化,从以前的课程成果展示发展到实际的信息化教学应用。

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在遵循在线课程建设理念的基础之上,结合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开发,目前而言,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仍然沿用本科院校在线课程建设的方式方法,难以体现职业教育在线课程的特色。高职院校也缺乏对高职在线课程建设理念的研究,缺乏对在线课程建设与信息化教学应如何更好地融合,体现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特色的系统研究。

3.教学管理制度固化,难以适应在线开放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应用

传统教学课程内容、学分、授课方式等相对形式固定,各专业开设课程、毕业学分要求等都具有严格的要求,授课方式多为集中面授。而在线开放课程利用翻转课堂、微视频等方式将授课流程颠覆,作为高职院校,可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实现线上理论学习,线下实践操作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线上内容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利用平台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而这些讨论也能够帮助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更新,线下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实践训练。而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难以适应混合式的教学模式,例如线上考核、学习过程记录、学生选课、教师考核等问题;信息化教学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如何应用、如何帮助改进教学质量等都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

4.商业化的在线开放课程开发模式与实际教学需求存在差距

高职院校在在线课程建设过程中缺乏自主性,没有专门的研究团队和课程建设团队,导致在在线课程建设过程中缺少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持。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很多情况是依靠企业的宣传和支持来进行在线课程建设,企业在课程开发中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开发技巧和技术,但是由于商业化的运作模式,缺乏实际教学理论的研究,形成的开发模式形式化、套路化较严重,与企业合作开发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千篇一律,没有任何的课程特色和高职院校的课程特点。[6]endprint

而这些在线开放课程也难以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应用,更多的是进行政府部门的项目申报和建设,脱离了在线课程建设和开发的初衷,不仅造成了经费的大量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师生的使用负担,难以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效果。

三、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思路

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既要遵循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原则与方法,同时又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能够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教学管理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资源引进与自主开发并存,促进自主开发能力

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初期可以通过引进已有的,且相对比较成熟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探索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学分管理办法。[7]通过资源引进和教学应用研究,制定符合院校自身特点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路径。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选择上选择应用较为广泛、成熟的平台,一是能够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二是功能完善,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化教学手段。

院校间也可以通过项目申报来共同完成某门课程或者某专业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不仅可以实现院校间资源共享,学术交流,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同时扩大在线开放课程的覆盖面。作为普通院校而言,自主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大多属于SPOC(小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类型,仅在校园内部进行教学应用,而通过院校间相互合作的方式,在线开放课程能够在多个院校之间同时使用,提高了课程学习的覆盖面,也有利于院校间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2.建设与应用并重,促进信息化教学应用

在线开放课程强调了共享、开放、协作,不同于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线开放课程注重于学生自主的完成学习,通过论坛等方式与老师进行交流,同时加入了测试,作业互评等环节,更加符合实际教学需求。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教学理念的研究,利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方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应用。利用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以此来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的优化。

在线开放课程在建设与应用中,教师可通过相关培训和学习,培养信息素养,学习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理念,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实现信息化教学,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

3.在线开放课程团队建设与制度建设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需要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课程建设团队来进行整体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划和指导,将学院教育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教育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业化的课程建设指导团队,该团队能够掌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方法、理念、掌握相关技术等。团队主要制定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划,选择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平台,指导各课程团队进行课程建设,同时还需要积极研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的理论与实践。

在线开放课程制度建设需要先行,需要对课程建设经费、课程建设用途、教学应用等关键环节进行说明和解释,增强教师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信心,提高积极性。

四、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引领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

在线开放课程作为“互联网+”时代新型的网络课程形式,有好多种形式存在,例如MOOC、SPOC等。作为高职院校而言职业教育MOOC课程目前还很少,仍然需要继续开发和建设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在线开放课程,而SPOC的形式可在校园内小范围的进行教学应用,在混合式教学的理念下,结合传统的课程教学与线上学习,能够解决高职学生不愿意学习理论知识的尴尬,利用课堂实践最大限度的进行技能学习、项目开放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8]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适应信息化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下,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学生鲜有机会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PC、移动设备等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也有了尝试的可能性。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需要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成双主體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高职院校利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线上理论教学,线下技能实践,够帮助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

2.创设灵活教学管理机制,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

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必将打破传统的教学运行与管理方式,由于进行混合式学习模式,如何分配学生学习时间、设置课程学时、考核评价方式、教师工作量考核等都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在线开放课程应注重以教学团队形式进行教学应用,这也将导致一门课程出现多个教师进行共同授课的情况,每个课程团队要合理安排和分配工作任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作为教学管理者应如何面对信息化教学所产生的难题,我们需要积极思考,如何打破传统的学分管理制度,形成新的学分考核体系,如何打破传统的单独授课,形成团队授课的新格局,除此之外还会形成许多新格局,而这些新格局的形成,都需要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作为支撑。

3.以建促教,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专业岗位职业技能(简称专业能力)、教学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而在实际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掌握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设计能力、资源获取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9]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需要的技术手段包括视频录制、视频制作与后期处理、字幕制作、资源上传等,而这些技术手段并非需要所有课程建设团队的教师全部掌握,但作为在线课程建设团队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技巧至关重要。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期间还包括测验、考试、互评等活动的发布与处理,同样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而通过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课程团队需要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通过课程建设来促进专业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提升,同时还需要通过培训来共同促进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endprint

五、总结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职业教育也迎来了最大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国家也通过各种项目建设来促进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包括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项目,这些项目无可避免的包含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既符合当前“互联网+”时代的趋势,也促进了职业教育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提升高职院校整体信息化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2016-06-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6 /201504/186490.html,2015-04-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702/t20170221 _296857.html,2017-02-03.

[4]任锁平.MOOCs背景下的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01):10-13.

[5]王友富.从“3号文件”看我国在線开放课程发展趋势[J].中国大学教育,2015,(07):56-59.

[6]冯年华,陈小虎,吴钟鸣.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03):58-61.

[7]李媛媛.MOOCs 对高职院校教学的影响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5.

[8]张萍.职业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J].中国成人教育,2014,(07):133-134.

[9]张一春,王宇熙.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对策——基于江苏省74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70-74.

(编辑:郭桂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在线开放课程信息化教学互联网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
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CRP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从“3号文件”看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