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与爱同行

2017-10-27 22:51姚应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27期
关键词:心理学班级管理班主任

姚应平

〔摘要〕从心理教师与班主任角色的冲突与互补,开设心理班会课指导学生优化阶段性发展,通过个别心理辅导实现特殊学生的心理学转化,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助力学生提升心理品质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为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打开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心理学;班主任;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7-0069-03

班主任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现代教育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一项新要求,即要求班主任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能。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中的异常可能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1]。作为一名专职心理教师,学校为了让我更好地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让我担任了两年的班主任工作。因此,我有幸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在这两个角色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我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一、洞察心理教师与班主任这两个角色的冲突与互补

首先,心理教师的工作更注重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运用价值中立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不批评,不评判,强调对学生积极地无条件关注。而班主任在一个班集体中要更好地管理班级,需要在班级中树立威信,建立权威。这两个角色的差异提醒我如果处理不好两者的关系,心理教师将很难胜任班主任的工作。

其次,学生对于班主任的敬畏由来已久,要想让其敞开心扉,需要做很多的铺垫工作。

再次,作为心理教师的班主任,要清楚何时是班主任,何时是心理教师,不能失去了班主任的威性。

当然,心理教师做班主任也弥补了这两个角色单独存在的一些缺憾,实现了工作中的互补。心理教师虽然平时主要从事学生心理辅导的工作,但需要遵循来访者自愿的原则,其工作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很难从不同侧面全面深入掌握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心理教师兼任班主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直接交流、家长访谈等多种形式全方位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又可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访谈的技术、方法主动运用到班级管理过程中,及时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开设心理班会课,指导学生优化阶段性发展

融合心理活动课与班会课,组织开展特色化的班队活动——心理班会课。心理班会课以班会的形式开展,融入心理辅导课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行和健康心理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产生相应的心灵感悟,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品行,实现健康成长[2]。

与传统德育班会课相比较,其有以下特点:

(1)挖掘传统德育目标下与学生相关的心理品质,加以培养,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同时,又可实现其相应的道德目标。

(2)从形式上看,更注重活动性、体悟性。心理班会课以活动为载体,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并形成感悟。教师可以将心理辅导课的多种形式应用于心理班会课,如热身游戏、情景剧表演、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

(3)心理班会课由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需要更多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之间人格的平等更易于创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形成最佳“心理场”。

以我在高一年级开设的心理班会课为例。如,开学初学生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的学习内容存在一定的适应问题,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以“适应新生活”为主题的心理班会课,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朋辈心理辅导,让适应良好的学生谈自己的“适应经”,鼓励学生制定计划,渡过开学初的适应关。

期中考试后为了提升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学会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开展了以“时间管理”为主题的心理班会课,让学生明白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我,学会利用好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容易冲动,同学之间为一些小事闹情绪,影响学习生活状态,我为此开设了以“情绪管理”为主题的心理班会,让学生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并掌握管理情绪和处理同学矛盾的方法,化解人际危机。

高一学年结束,学生即将面临选科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做到不唯分数,结合自己的职业兴趣,为终身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开设了系列心理班会课。“透过迷雾,看清自己”帮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我的职业兴趣倾向”,让学生通过国际标准化霍兰德职业兴趣倾向测验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探路:大学专业”,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大学目前的专业设置及就业方向。选科指导的系列心理班会旨在让学生学得更理性,更切合个人的实际。

三、通过个别心理辅导,实现特殊学生的心理学转化

案例:小徐,男生,性格内向,不喜欢与同学交流,行为异于常人,经常自言自语,走路姿势也显怪异,课堂上喜欢随意插嘴,人际关系一般,学习成绩不良。

转化措施如下:

1.与各学科老师沟通,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对其暂不干预。因为在不够了解学生具体情况的前提下,我们能给的是宽容和尊重,不明就里的干涉可能会继续造成伤害。

2.积极关注,创造沟通的基础。家校联系本上写上班主任在他身上观察到的优点,并写上一两句鼓励的话。

3.朋辈支持,满足其获得社会支持的需要。班级座位调整意向中发现小徐也有谈得来的朋友,征得对方同意,让他们坐在一起。

4.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既往成长史,寻找孩子身上问题的根。

5.适时赏识,积极暗示,重建信心。该生数学成绩破天荒及格且在100分以上,就事论事,给予鼓励。

6.抓住契机,深入内心。一次,小徐与同学吵架,缘于别人觉得他怪异,于是在班上开了一堂主题班会——“独特的我们”。

7.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帮助他走出心理困惑。对小徐进行了五次个别心理辅导,帮助他调整错误的认知:认为别人都对他有敌意,针对他,看不起他。在交谈中积极地关注与倾听他的述说,用合理情绪疗法、意象对话、催眠疗法等心理咨询技术展开多次咨询[3]。高一结束时,他与人交流时不再咄咄逼人,偶尔还会讲两句笑话。高二、高三两年该生主动找我心理咨询,最终行为问题得到解决,考上三本院校。endprint

四、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助力学生提升心理品质

高三常碰到学生担心高考失利,这实际上是学生心理素质不过硬的表现。而心理品质的提升工作不是只有高三才需要做的,高一的班主任就可以開展类似的辅助工作。

当时我的班上就有这样一个学生小刘,女生,平时学习成绩优异,一到考试就紧张,整夜睡不着,失眠,担心影响第二天的考试,最终考试结果正如自己所料不理想。

征得她的同意后,我对她的情况进行了个别辅导:对考试、学习以及睡眠形成正确认知;教学生进行放松训练法,缓解考试焦虑;引导学生对考试的成败进行合理的归因;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她多用“我能行”“我很放松”“我可以试试”等积极的言语暗示自己。辅导效果明显。

像她这样的学生在我的班上并非个别现象,因此,我决定在班级发动一次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学生通过自愿报名,形成了15人左右的团体,参加为期一学期的拓展训练,每两个星期开展一次活动,主要活动时间为利用体活课期间,活动的主题有学会合作、意志力培养、情绪调控、信任之旅、合理归因、应试心理提升训练、突发状况的应对能力培养、探究能力的培养等等。通过为期一学期的训练,这个团体的学生心理品质得到了提升,比较突出的表现是他们的应试心态更为平和,人与人交往更为成熟,成绩发挥也很稳定。

五、感悟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叫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灵魂”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存在,只有人的心理活动无时无刻不与生命同在。

人的“灵魂”既无法设计,也无法塑造;而人的“心理活动”却不仅有可循的规律,而且有无尽的发展空间。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学校心理学家”,懂得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挖掘学生的潜能,运用心理学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生活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一路同行!

参考文献

[1]李强,张玉杰.建立班主任心理辅导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科学,1997(4):32-33.

[2]石文山.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57-36.

[3]赵志强,陈德名. 共情技能在新课程下班主任谈话中的应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2(4):36-37.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扬州,225000)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学班级管理班主任
“没有用”的心理学
我的班主任①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跟踪导练(二)5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