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不能作为修辞格的教学理由

2017-10-27 07:05张卓君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辞格修辞格表现手法

张卓君

中学语文教学,能不能把对比作为修辞格来教?张悦群老师认为,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对比”非“修辞格”;韩丛文老師并不赞同,在《从“对比是不是修辞手法”说起——兼与张悦群老师商榷》中提出:中学语文教学,既要将“对比”视为“修辞手法”,又要视为“表现手法”。笔者认为:从教学实践看,将“对比”视为修辞格,会带来许多困扰。

一、对比及其广泛性

1.对比是什么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比”的解释为:①(两种事物)相对比较。②比例。这里取第1个义项。茅海英在《论文学中对比表现手法的实质及其功用》中指出:“‘对比是一种认识方法,是一种确定异同关系的认识方法。”对比可以涉及各方各面,作品中的肖像、语言、行为、性格、环境、气氛、色彩等可以对比。从文本层次来说,语素、词语、句子、句群、篇章可以对比。

对比可以分为三类:除了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列出的两种情况(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还有一类:将同一事物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状态、情况相比,目的是使事物显得更加丰富而富于变化。比如:

例1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部分):使用对比(映衬)的手法。如上下句之间的朱缨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上句中朱缨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2012广东卷 [元]白珽《余杭四月》)

朱缨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构成鲜明对比。“朱”与“青”、“绿”与 “白”并不对立,只是色彩不同,放在一起比照,写出了乡村色彩鲜明丰富,生意盎然。

2.对比作为修辞格,则处处对比,且会产生许多兼类

理论上讲,只要不同,即可对比,不管对立与否。所以,如果对比视为修辞格,文章便处处是对比,也就处处采用对比修辞格。这是可笑的,高考命题也不认可。 2015年天津卷《云和梯田》: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答案为:比喻、拟人,排比。并没有将“对比”列入其中。还有2011年山东卷的赵鑫珊《没有天堂》: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原文:“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惟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这里将地球原来的“安全”“舒适”和今天的“触礁”“漏水”对比。但答案只列举了拟人和比喻辞格,没有把对比当修辞手法。

另一种情况是产生大量的兼类现象。构成对比的原件本身使用一定的写作手法,就可能出现“比喻对比”“夸张对比”“描写对比”“比拟对比”“对偶对比”等情况。有些兼类,在研究修辞格的学者看来很容易,但让中学生来理解,却容易产生认识上的混淆。1980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文知识“要力求精要、好懂、有用”,这一点今天依旧适用。

中学语文教学中,修辞教学主要有:修辞格辨认、修辞格赏析和修辞格运用三部分。如果将对比视为修辞手法,教学时会带来诸多不便。

二、修辞格辨认中,对比双方不易明确

中学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教会学生依据呈现的文字辨认修辞格。就“对比”而言,对比双方难以确定。因为只要有不同,就可能是对比。而一段文字中,不同的地方太多,究竟哪两者是构成对比的双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来”和“去”确实形成对比,但 “花”与“燕”不同,是不是对比呢?“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是不是对比呢?

如果对比的前两种类型还能以“对立”的因素来判断的话,第三类对比双方的辨识难度更大。

历年高考考查修辞格辨认的选择题中,几乎没有考查对比的。即使要求辨认的文句中有对比因素,考查点也往往是对偶或对仗辞格。

三、修辞格赏析中,许多对比难以按照辞格分析

分析辞格如何运用,能够达到什么表达效果,是中学语文修辞教学的重要部分。若将对比视为修辞格,分析时会遇到许多困难。

从辞格的定义看,“凡语文中因为要增大或者确定词句所有的效力,不用通常语气而用变格的语法,这种地方叫做修辞格(又称语格)。”(唐钺《修辞格》)“在言语行为中,为了达到某种语用效果,人们常常有意识地突破常规的词语组合或一般的句子构造等语言规则和表达原则,或者进行超常的搭配,或者运用有特殊形式标志的结构,以达到特定的修辞效果。这种在言语行为中对语言规则或者语用规则进行有效偏离而形成的具有特定表达价值的固定模式,就是辞格。”

由上可见,辞格是对规则的偏离,在语言上有固定模式,比如对偶、排比、层递、反复、顶真、回环等皆在语言上有独特的或者精心的排列组合。对偶是由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的;排比辞格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辞格……

但是,对比没有固定的语言格式。对比双方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是不确定的。可能在一个分句中,如:“有秩序的动乱”(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可能是紧接着的两个句子,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可能是有一定距离的句子或段落,如《故乡》中,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中间夹杂了写杨二嫂的段落……这些对比没有共同的语言格式。

甚至,有些对比在词句上没有直接的字眼,通过分析文本内涵才能明确对比双方。比如人物形象对比,《祝福》中,“我”和鲁四老爷的对比:“我”同情祥林嫂,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不想给陌路人带来烦恼;鲁四老爷在祥林嫂死了之后还嫌弃她,“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我”的善良和鲁四老爷的丑恶形成对比是通过文本内容分析得来的,并不是文章中有“善良”“虚伪”“丑恶”的字眼。再如《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对待法语前后态度的对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前后性格的对比、《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伽西莫多外貌奇丑和内心极善的对比等等,都要结合语境分析判断,难以按照辞格要求分析。endprint

还有虚实对比、叙述节奏对比、环境描写对比、对比论证等,在文章中“无比不成诗,无比不成文”,可以构成对比的太多,不拘一格,不是所有的都符合修辞格的要求。将其对比作为修辞手法教学,会让学生对修辞格的理解越来越糊涂。

四、修辞格运用中,写作对比无规可循

前文已述,每种辞格各有自己的规律,语言上有“特定表达价值的固定模式”。如比喻辞格,明喻需要出现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暗喻可以不出现比喻词,但要有本体和喻体出现,借喻则必须有喻体出现。这些规定,能够让学生认识比喻辞格,也可以据此寫比喻句。而对比只有思维上的规定,没有相应的语言形式要求,看似范围广,实则无规可循,无矩可蹈,因而增加了难度。如果写成“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之类的对称句,语言形式上又成了对偶,或者对仗中的反对,称其对比反而多余且不准确。

五、高考题中的“对比”是表现手法

其实,在高考试题中,也将“对比”视为表现手法而非修辞手法。

例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上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参考答案:(1)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2)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2008年安徽卷 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

例3: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

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稳、典雅。(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2009年湖北卷 杨振声《书房的窗子》 )

例2的答案有3个角度: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形式。可是命题人明确把“对比”设置在“表现手法”中,而没有设置在“修辞手法”类别里。如果高考认为“对比”是修辞手法,为何答案表述成“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例3中,题干说“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有“修辞手法”角度,可对应的“修辞手法”的角度的答案却只列举了排比,补充了引用。对比是在“词语运用”中补充的,且明确为“对比手法”,而不是“对比修辞手法”。

综上所述,因为对比只有思维上的要求而无语言形式上的规定,把对比视为修辞手法来教学的话,在修辞格辨认难以确定对比双方;在修辞格赏析时容易产生对辞格概念的困扰;在运用修辞格时因为无规可循而难以入手,甚至和对偶辞格混淆;在高考答题时角度和思路亦容易混乱。所以,还是将不要将对比视为修辞格教学为好。

[作者通联:江苏南菁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辞格修辞格表现手法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厚重感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
《阅读教程》三、四册修辞格分析
“奇问”修辞格的特点、功能及判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