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设计的三大支点

2017-10-27 08:30章桂周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下片写景语文

章桂周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语文缺少确定的教学内容,这既给了我们语文教学极大的自由空间,又让我们语文教师有时茫然无措。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语文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抓住教学设计的支点。单就一般的阅读课来说,教学设计既要考虑阅读文本本身的特点,又要把握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学习重要的是运用能力,是创新实践的能力。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设计的三大支点——美点、难点、练点。

一、美点——临去回眸那一转

选入课本的文本大多文质兼美,具有独特的魅力,或是写景的优美,或是叙事的曲折,或是说理的深刻,无不引人入胜,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美感,努力开掘作品个性的特征,发现文本的魅力。而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作品的这些“秘妙”,追求“言语智慧”的理解与掌握。初读《沁园春·长沙》,我们未必能领会其深远阔大的境界,但它的景物描写和人物论说却极富感染力,让我们心旌摇荡,顿生美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要抓住这第一印象,把握文本魅力,读出美感,揣摩其中妙处,入情入境,心生共鸣。

于是,在教学中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上片写景,作者是怎样变换视角来观察描写的?整幅图景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在思考分析后得出,整个湘江寒秋图由“看”字领起,立足“橘子洲头”,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湘江北去”,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察“鱼翔浅底”。整幅画面色彩绚丽,红碧辉映,对比鲜明;动静结合,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静,而湘江北去、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为动。另外一些字词锤炼精妙富有表现力,如“染”,写出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热力四射,十分壮美。“争”,活现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具有气势和力度,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采用拟物,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然,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所以,整幅画面是生机勃勃、多姿多彩、自由自在的,最后归结为“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叹自然万物冲决一切的自由意志。

接着,我就下片的美点设计了另一个主问题:下片论人,作者都写了“同学少年”的哪些方面?他们都是怎样的一群人?学生的具体品读分析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应该说,这样的设计是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兴奋点,他们的回答也是精彩纷呈,将理解引向了深入,较好地把握了诗词的美点。

二、难点——山重水复疑无路

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教师的表演,而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所以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他们的困惑之处。相反,如果我们只是讲一些一望而知的问题,学生怎么会提得起兴趣,陪你去浪费时间呢?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可能存有一些疑难困惑的地方,有些理解不透有些疑惑不解有些莫名其妙,需要老师的点拨帮助。我们必须从学生困惑处出发,紧扣难点,循循善诱,突破贯通,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就《沁园春·长沙》来说,上下两片分开来看并不困难,难在弄清这二者有什么联系,究竟作者要表达怎样一种思想情感,这可能是学生不大容易理解和困惑的地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直面这样的难点,帮助他们释疑解惑,探究作品的深层意蕴。

于是,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上片写景与下片论人有联系吗?二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问题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热烈地展开讨论。很快,就有学生发现了二者的表层联系。作者此次独访橘子洲,故地重游,自然想起了往日和同学一起览胜畅谈,于是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至于深层联系,学生一时思考不出,不甚了了。于是我及时补充了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国共合作,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成立,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该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重游橘子洲,看到岳麓山火红的枫叶,见到澄碧的湘江水,感慨万千,提出革命应由哪个阶级来领导的疑问。此外,我还提醒学生要注意上片景物特点,明白景和情是相互联系契合的。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接通了,领悟到诗人是触景生情,由物及人,明白了诗人的襟怀。上片由生机勃勃的秋景想到了人也应该幸福得像花儿一样,由凄寒深秋中生命的怒放想到了人的自由解放,想到了重整河山,谁来领导革命的问题,于是乎发出“谁主浮沉”的天问。下片则由回忆一代革命青年的壮志豪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巧妙回答,“同学少年”的答案尽在不言中。此外,“立、看、怅、问、忆、记”,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立、看”明写江山壮丽和万类自由,“怅、问”则暗写反动派的飞揚跋扈,人民的灾难深重。由此“忆、记”起同学少年,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而下片起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过片,在词中则起到承接过渡的作用,这样,由上片写景自然转到下片的抒情。

三、练点——操千曲而后晓声

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很大误区,就是我们教师教得过多,讲得过多,以不厌其烦的重复性的讲解代替了系统的阅读技能训练、语文表达的训练,结果出力不讨好。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中学语文重在语文运用能力,需要学生自主的实践与创造。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一切机会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练习创造。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多样反复、喜闻乐见、关联有序、科学规范的语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与创造能力。只有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才能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只有在不断的模仿与创造中,才能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核心能力。《沁园春·长沙》在写景上很有特点,远近俯仰,用心灵的眼把全景构成一幅气韵生动的画。其观察写景的方法很有典型性,值得我们模仿学习。

于是,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写景练笔的环节。要求仿照《沁园春·长沙》,采用定点观察方法,通过多种视角来描写一处景观。根据教学时间情况,可以课后完成。下面是其中的一则范文。

在这清晨5点多钟,太阳还没有出来,四围的群山还在云雾笼罩中,半睡半醒,恍如仙境。可能因为鸟鸣的缘故,似乎并不太凉。山涧溪流汇流成河,沿山坡迤逦而下,到处是茂林修竹,苍翠欲滴。山麓以下,是绿油油的稻田,一圈圈一层层,如同油彩画卷。三两村落掩映其间,还在美梦之中。抬眼望去,只见一些大点的鸟儿张开羽翼,在空中自由滑行,完全不费力气的样子。有些小点的鸟儿则成群地在空中扑腾,左旋又转,俯冲上窜,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一边飞舞还要一边唧唧不停,简直是忘乎所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但更多的鸟鸣都是从哪来发出的呢?原来它们都眯在树丛之中,躲在浓密枝叶背后蹦蹦跳跳,引吭高歌。可是树冠太多,叶丛太密,只知道是在那一片片的树林之中,却不知具体在哪棵树上发出来的,真有点“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的意味。

阅读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东西还很多,如课程目标、编者意图、教师个性等,但最主要的恐怕还是文本的特质与魅力,学生的心理与需求,所以我们提出设计的三大支点,就是要寻找到教学内容与语文学习的结合点,真正促进学生的语文成长。但,就具体某一课来说,未必都要涉及,可能有所侧重,而且还可以有变式,进行自己的创新设计,成就一堂生香活意的语文课。

[作者通联:安徽舒城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下片写景语文
《迎春乐》词调研究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光伏玻璃冷端下片机组创新改造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春光好
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