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与教育策略研究

2017-10-30 17:58张元刘林
科学与管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教育策略大学生

张元+刘林

摘要:网络道德教育有“网络道德”的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网络化”,既培养主体“网络德性”又以网络作为“教育工具”三种观点。失范问题归因为网络技术因素(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社会环境影响;技术保护措施失灵、法律监控失效,市场机制弱化;政府、高校、社会、家庭等对教育重视不足;网络主体道德知行不一、言行脱节。从外部环境入手,优化网络思政教育队伍、网络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队伍,健全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完善制度法规,变革传统道德教育方法、模式,加大网络管控、治理力度,构筑生态环境教育载体,约束网络行为。从内部环境入手,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强化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其信息甄别力、选择力和运用力。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7.05.010

Abstract:About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network, network moral education,not only to cultivate the main body of network morality, but also to the network as an educational tool three perspectives.Anomie due to network technology factors (open, virtual etc.),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reduces the individual moral quality, embodied in the network society, the failure of technology protection failure, legal supervision means, market mechanism,government weakened, universities, society and family, lack of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 of network education, moral knowledge and disjointed words and deeds.Starting from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ptimize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m, network counseling and law enforcement team, improve network ethics, network behavior, network system and regulations, methods, change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mor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network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efforts, construct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ducation network, network behavior constraints.Starting from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to enhance the network moral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strengthen the network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network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information screening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Network moral anomie;Education strategy

網络技术的发展、普及和广泛应用,不仅创新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践手段,延长和扩展了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还深刻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模式,然而,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社会中的不良、错误、有害,甚至反动信息,对可塑性极强的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造成严重误导和侵蚀。因此,中国特色的网络道德和教育策略在此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呼之欲出。道德具有相对独立性与传承性,虽然网络道德的构建与传统的道德建构有所区别,但它反映的依然是计算机后面的人际关系,它是一个植根于现实社会道德,但又有其特殊性的新鲜事物,网络道德教育也是在网络道德失范问题频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厘清相关概念,分析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探究教育策略,有利于消弥大学生网络生活中存在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净化高校信息源,提升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涵义

国外一些学者用“7P”来归纳网络道德问题,包括:隐私(Privacy), 盗版(Piracy), 色情(Pornography), 价格(Pricing), 政策制定(Policing), 心理的(Psychology), 网络保护(Protection of Network)。然而,“7P”问题远不能涵盖网络道德领域的全部问题。国内学界关于网络道德的涵义至今未统一。严耕等认为网络道德是对信息时代的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1]。吴满意认为网络道德是一种调整网络消费者之间在网络信息消费过程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2]。刘利萍认为网络道德就是规范网络活动的行为准则,实质属于社会公德,从“信息活动的广泛性来看,所有网民均需遵守共同的规则,以建立良好的网络秩序,因此,网络道德属于社会公德”[3]。endprint

胡钦太认为网络道德是一种依靠网际公民的舆论和其内心信念来规范、调整的道德规范[4]。刘守旗认为:“网络道德是网民利用网络进行活动交往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的伦理道德关系。”[5]黄寰认为网络道德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表现出的新型道德关系[6]。张军认为网络道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道德是指有了计算机网络之后的现实社会道德,狭义的网络道德是指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社会道德。”[7]网络道德是在网络虚拟环境下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际之间、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8]。

基于现有的对网络道德基本概念的论述,可以认为,网络道德是与信息网络相适应的时代产物,它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多元性、开放性等特点,是活跃在“网络空间中的主体共同利益和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也是网络行为主体(网民)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网络道德的目的是按照善的法则,创造性地完善网络社会关系及其自身,网络道德的社会需要除了规范网络行为主体(网民)的网络行为之外,还有提升和发展自己内在精神的需要。”[9]网络道德是对传统社会道德的一种发展性的扬弃,是在肯定和继承传统道德的基础上,为适应网络社会的需要而对现实道德的改造与创新,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特点。

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典型的提法有三种:一是道德教育网络化。这种提法认为凭借网络技术,创建网络文化阵地,充实、丰富道德教育内容,以新型的信息网络技术来开辟教育模式,是现实道德教育的一种延伸。如网络道德教育,是指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心理学、传播学、行为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研究网络受众的思想形成、发展和行为规律及方法,引导网络受众形成一种符合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网络实践活动。突出了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秩序和建设的要求,是一种政治思想观念、道德行为规范的灌输和教育活动,带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兼具道德和政治意义。但若过于强调政治目的性和道德的手段性,则容易消解网络道德教育的道德价值内涵,将其理解为维护现实的政治统治的工具,存在用政治绑架道德的风险。

二是网络道德的教育。认为是有关“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从而将“网络道德”作为核心词汇来理解和诠释,通过强化网络道德规范来约束发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非道德行为,来培养和提高主体的网络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操。如“针对在网络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综合运用的道德教育手段、方法对网络行为主体进行的,旨在提高其网络道德意识,形成正确的信息素养,从而规范其在网络行为的道德教育活动”[10]。

第三种观点在整合前两种观点基础上,认为既要培养主体的网络德性,又要以网络作为教育的工具,是广泛意义上的网络道德教育。朱银瑞认为:“网络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教育者根据网络道德规范对网络主体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使网络主体接受这些原则与规范,并将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需要。”[11]但首先要确保预设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即此种规范在尊重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之时,也体现出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中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构建网络主体与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之间的价值关联,网络道德行为规范还应具有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而自动加以调整、调节的自适应机制”[12]。

网络道德教育适用于独特的网络空间领域,其目的“在于调节和规约主体的网络行为,使其在监督弱化的网络环境中,始终秉持道德信念、坚持道德操守、强化道德自律,形成在网上和网下始终表里如一的道德品质。”[13]网络道德教育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新型产物,教育实施主体是教育活动的工作者、教师、家长等,客体是生活在现实和网络社会中的网络公民,而大学生则是网民群体的重点。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所谓“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一般是指各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遵循基本的教育逻辑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和运用网络时代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方法,对“大学生系统地教授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使其逐步将规范内化为自身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行为习惯,自觉地指导和约束自身的网络行为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认识水平,规范其网络行为,防止其网络行为失范,形塑其高尚的网络道德品质”[14]。

2 失范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集中表现为社会责任感淡薄、价值取向错位、诚信缺失、行为失范等方面。国内关于网络道德教育的论著主要有:谢海光主编《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概论》, 宋吉鑫《网络伦理学研究》, 吕本修《网络道德问题研究》, 等。关于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网络技术因素(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引发

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新业务新事物的层出不穷,网络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等特征,加剧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使得本就脆弱的网络生态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徐砺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归因于“网络技术本身的特点:一是网络的交互性与快捷性,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混乱;二是网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导致大学生道德情感淡薄;三是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导致大学生道德自律性降低”[15]。

2.2 社会环境影响降低了个人道德素质,在网络社会中予以体现

魏雷東等从大学生日常生活表现角度分析:一是价值观混乱,取向非主流;二是责任观缺失,审美情趣娱乐化;三是语言表达无厘头,道德行为失范[16]。贾志斌从主流价值标准出发,认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于:一是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模糊,二是浅阅读时代的信息获取,三是技术违法与网络生态安全[17]。

2.3 技术保护措施失灵, 法律监控手段失效, 市场机制弱化endprint

网络言行因缺乏约束和控制,致道德原则及法律意识弱效。张锋兴认为就其客观原因主要是网络生活的开放性加大,缺乏规范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加强,缺乏主导性;网络信息的诱惑性增强,缺乏防范性;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加大,与现实性契合不够,正是由于这些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18]。吕晓峰等从沉迷于网络导致的后果角度进行分析:一是沉迷于网络色情,诱惑越轨行为;二是沉迷于网络游戏,诱发暴力行为;三是沉迷于网络关系,诱致远离现实;四是沉迷于海量信息,誘使信息超载[19]。

2.4 政府、高校、社会、家庭等对教育重视不足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产生有着网络、高校、社会等诸多原因。贺永平等从主客观方面总结:一是网络的虚拟性特征是引致网络道德问题的重要因素,二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导致网络道德问题的外部因素,三是高校、社会以及家庭对网络道德现状的重视不够,四是道德主体知行脱节,放纵自己的言行[20]。

2.5 网络主体道德知行不一、言行脱节

大学生的网络言行因缺乏相应的约束和自我控制,致其道德原则弱化,法律意识淡泊,而网络社会中泛滥的自由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极易导致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模糊,加剧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人际信任危机,网络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因很难接受现实社会实践的检验而相互碰撞和发生冲突,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和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反应性和滞后性,极易诱发网络主体在道德行为方面产生失范行为。叶通贤, 周鸿认为大学生一是自我价值迷失,深陷网络不能自拔;二是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行为;三是信息污染行为;四是网络涉黄行为;五是网络犯罪行为[21]。张锋兴认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观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殊性、道德价值观念模糊、道德认识发生错位、道德自控能力不强、道德知行严重脱节等[18]。综言之:一是网络技术管控不足,二是社会环境影响,三是信息监管失灵、法律缺失、市场机制弱效,四是政府、高校、社会、家庭等缺位,五是网络主体自身问题。

3 教育策略研究

教育对策一般分外部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一是从外部环境入手,优化网络思政教育队伍、网络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队伍,健全完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行为规范、网络制度法规,变革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模式,加大网络监督和管控力度,构筑网络生态环境教育载体,约束网络行为。二是从内部环境入手,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强化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大学生主体的网络道德意识及信息甄别力。

3.1 网络思政队伍建设

加强网上理论教育工作和舆论危机管理工作,健全网络执法队伍,构筑网络管理体系。从媒介知识、意识、信息能力、道德法制安全、素养能力等方面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大学生“德育课要增设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建立一支以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为主体的校园网络精英队伍,倡导高校学生提高个人网络道德修养”[22]。

3.2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校园网络作为高校的重要育人之地,必须建构完善的网络伦理准则,有效防范和治理大学生的网络伦理失范行为,校园网络伦理准则的建构是一个三维框架,包括校园网络技术开发的伦理准则、校园网络管理的伦理准则、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伦理准则等。在校园网络伦理准则已定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制定具体的校园网络伦理规范、加强校园网络道德监控与网络伦理教育、加大校园网络伦理失范行为的治理与惩戒力度等途径来推动其实施[23]。注重提高大学生网络主体的网络信息分析、判断和辨别能力,增强批判能力教育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唐慧荣从多种教育机制相结合的角度提出,把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把网络教育与心理调适结合起来,把网络教育与网络管理结合起来,把网络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24],培养大学生网络自律自省意识,提升其慎独、反省、自讼能力。

3.3 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教育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体系,强化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主体意识教育,倡导自我管理,融入情感教育。要加强我国网络伦理道德建设,促进大学生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和“慎独”包容,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自律能力,构建“利他”原则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培养个体“他-我”共在的网络生活观念[25],构建以“他-我”伦理为基础的网络道德规范,发展个体网络公共生活的意识与能力。

3.4 网络课程教育

注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在课程中渗透网络道德观念,制作趣味、形象、直观性多媒体课件,将其融入“两课”,坚持以辨识为主,辨识与灌输相结合的网络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将传统“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参与”式互动交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主体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自主发展、自主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通过显性德育课程教学、隐性课堂教学实现网德认知教育,开展网德教育和自我教育。充分发挥校园学生社团作用,借助开放的网络社区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促进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增强网络课程的适切性和科学性,强化网络课程的推广使用,在网络课程的设计、新媒体和技术的引入、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机制建设方面进行探索,提升网络课程的质量,满足大学生的“数字化学习需求”[26]。

3.5 网络制度法规教育

一是加强网络法治的理论研究,加快推进网络法制化建设,增强网络制度法规教育的系统性。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对社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该法充分体现了信息化发展与网络安全并重的安全发展观。其具有整体性、协调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是我国应对国际网络安全挑战、维护网络空间主权、保障公民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障国家安全的利器[27]。二是强化实践规范操作,增强网络制度法规教育的针对性,要利用社会、高校教育资源,让师生参与网络法规制度的专题网站、课件和法规辐射载体的构思制作。三是推进网络法规教育的保障制度建设,以制度的权威性来强化网络法律制度建设,为网络制度法规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权威性、强制性的法律保障,确保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实行以德建网、依法治网、技术监控三管齐下,建立了比较丰富和逐步完备的网络法规体系[28]。提升网络制度法规教育贯彻实施的实效性。endprint

3.6 网络生态环境教育(载体、网站)

一是注重以主流价值体系、主流文化引领网络生态环境建设,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制作“红专兼备”的网络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课件和专题网站,开发本学校(院或班级)德育资源专题网,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体系化的网络德育资源库。二是把网德教育与网络技术教育、网络教育与心理调适、网络教育与网络管理、网络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加强网络文化载体建设,构筑网络道德体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文化浸潤教育,文化实践教育,文化思维能力培养,制定合理的网络信息审核制度,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系统,促进我国的意识形态认同教育[29]。三是培养大学生形成“自律自省”的网络生态意识,规范调节其网络行为,做到慎独、反省和自讼。李玉华提出发展网络技术,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建立网络管理的常设机构,制定网络行为准则,健全网络安全体系[30]。

此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硕博士学位论文主要有:吴慧芳提出了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塑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皆备的网络道德主体;网络道德教育的根本对策是教会学生学会道德选择,并给出了道德选择的标准、原则和机制,从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探讨了教会学生做出正确道德选择的方法[31]。王培峰分析了网络文化的内涵,青少年网络道德文化重建的路径,从而对网络道德教育进行了思考,并给出了网络道德教育公共治理的思路与框架,提出建立网络公共治理多元参与的互补机制和政府主导下社区参与的平面化网络管理格局[32]。陈彬进行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分析,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建议与对策,一是建立健全网络道德规范,加强对网络运营的管理和监督;二是改革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加强网络教育队伍的建设”[33]。蔡丽华以网络德育为研究对象,从网络及网络德育产生和概念的界定入手,阐述网络德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对国内外网络德育实践经验的理性分析,找出中外网络德育所面临的问题。重点分析网络德育过程、网络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网络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网络德育体系[34]。

除此,社会各界普遍重视和关注网络道德教育问题,2006年4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文明上网自律公约》。一些内容丰富、管理规范的网络道德研究的专题网站也相继建立,有“全国高校思政教育示范网”之称的“中国大学生在线”于2004年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开通,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网站、北大在线、北大新青年网站、清华学生红色网站、浙江大学学生文化广角、中国人民大学“网上党校”等优秀网站亦相继开设。这些高校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员,用优秀的作品鼓励教育学员。

4 结论与展望

4.1 现象描述较多,定量及其与定性结合的研究较少

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失范问题描述较多,系统深入研究具体问题的较少,阐述最多的是因技术发展而引发的网络非道德现象,关于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和教育策略的实证研究、具体问题的定量分析、实施路径和保障体系等全面阐释和研究的较少,且研究内容相似性、重复性问题严重。因此,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定量分析研究,尤其是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以及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应增强。

4.2 制度法规建设滞后,教育队伍乏力

网络道德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科技发展引发的人精神层面的问题,需要网络制度法规的约束、监管。这不仅需要从外部环境入手,优化网络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队伍,健全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完善制度法规,变革传统道德教育方法、模式,加大网络管控、治理力度,构筑和谐绿色发展的网络生态环境教育载体,也需要从大学生网络主体内部生态环境入手,提升其网络道德观念、意识,强化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其信息甄别力、选择力和运用力。

4.3 实践性研究相对缺乏

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研究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目前开设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的课程教学实践的高校很少,系统规范的教学课程教材极度缺乏,而网络制度法规课程、网络道德行为规范课程、网络道德教育系统理论更是现时高校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一个盲区。这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入手,对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和保障体系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性探索,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因子和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严耕,陆俊等.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3.

[2] 吴满意.试论网络伦理[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9.

[3] 刘利萍.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4):66-71.

[4] 胡钦太.关于网络道德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03(3):24-25.

[5] 刘守旗.网络德育:21世纪的德育革命[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69-75.

[6] 黄寰.网络伦理危机与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2-65.

[7] 张军.网络道德含义释折——兼论网络道德主体的建构[J].前沿,2004(11):144-147.

[8] 张元,等.网络道德异化与和谐网络文化建设[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4):22-26.

[9] 张元,等.传统“慎独”思想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5(8):212-216.

[10] 马继.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1] 朱银瑞.网络伦理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学与研究,2004(11):34-38.endprint

[12] 张元.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道德异化与治理路径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2017(6):56-62.

[13] 张元.我国网络信息监管的实践路径探索[J].广西社会科学,2016(6):143-147.

[14] 张元,丁三青.网络虚拟社会的法律治理问题探讨[J].理论导刊,2017(2):105-108.

[15] 徐砺.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8(6):99-100.

[16]魏雷东.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1(1):60-61.

[17] 贾志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2(8):50-51.

[18] 张锋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成因探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0(2):73-77.

[19] 吕晓峰,张晓书.大学生网络伦理秩序失范与教育模式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114-115.

[20] 贺永平,周鸿.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4):50-51.

[21] 叶通贤,周鸿.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71-74.

[22] 江雪梅,李凤旺.对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4):88-89.

[23] 石共文,蔡文.论高校校园网络伦理准则的建构与实施[J].现代大学教育,2010(6):104-107.

[24] 唐慧荣.建立和完善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42-43.

[25] 王雅丽.从“规范-律己”到“对他负责”——他者视角下的网络道德教育探寻[J].教育科学研究,2016(9):20-25.

[26] 潘丽芳.云服务背景下专题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124-127.

[27] 王春晖.《网络安全法》六大法律制度解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7(1):1-13.

[28] 邱杰.大學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37-39.

[29] 吉乐.网络环境下的文化生态素养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J].理论与改革,2015(5):168-171.

[30] 李玉华,闫锋.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现状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62-66.

[31]吴慧芳.网络道德与网络道德教育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 2002.

[32] 王培峰.网络文化境遇下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3] 陈彬.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34] 蔡丽华.网络德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6.

(编辑:龙蓉)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策略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