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放大的自由

2017-10-31 22:43邱元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人际陌生人社交

邱元阳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想要描绘一个连接人与社区的人际网络时,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发现,任何人和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是“六度分隔”理论。

在网络时代,这种人际“弱纽带”的效果更为明显,要认识一个陌生人所要经过的中间人更少,甚至不需要中间人,就能通过网络认识一个原本毫无交集的陌生人。

网络社交已经不是趋势,而成为一种常态,甚至是依赖。各种即时通讯软件、社交媒体平台、交友APP更是加速了社交的网络化。

虚拟和自由,是网络社交最突出的特征。因为是虚拟的、匿名的,所以大家才自由自在甚至为所欲为。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自由,在这里却能充分膨胀和发挥。而且,即使自己的自由影響了别人,也不会有什么后果和惩罚。这更加催化了网络社会的极端化。

凯鲁亚克说,在一个极端的社会里,温柔显得极其珍贵。而网络,也正是一个极端的社会,温柔并不常见,如果见到,反而可能是一个陷阱。而这样的陷阱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更是危险。网络社交中交友不慎,就可能威胁到他们的成长安全。恩惠引诱、裸贷风波、校园欺凌、网上约架,一幕幕以网络为起因的案例搅得校园风声鹤唳。

经常上网的老师常常以为自己是老江湖,熟知学生在网上的所作所为。其实在他们狭隘的朋友圈中,几乎没有学生的影子。基于熟人圈的微信并不受学生欢迎,QQ仍是学生网络社交的主阵地。数字时代,我们只是移民,而学生们却是数字原住民,从小就在数字生活中土生土长,对数字设备和网络形式的适应性远远强于我们。

我们以为,聊天+游戏,就是学生网络社交的全部,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他们的网络生活。关系、家族、黑界、部落,他们的流行元素于我们却是那样陌生,王者荣耀已不足以填平中间的代沟。扣字、手写、娇喘、磕麦,非主流的行为向我们昭示着新生代的玩世不恭,当我们明白这些词汇的确切含义时,大张的嘴巴再也合不上。

网络是自由的,他们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生长,没人修剪,没人整形。这里是一片乐土,给予他们奔跑的希望,而又葬送他们理想的翅膀。

即使是有一定自制力的成年人,都无法否认网络带来的方便快捷,生活中的全身运动逐渐退化为手指运动,将网络依赖集中表现在小小的手机上。

全新的社会组织方式和交往生态模式悄然走近我们,构建了一个超越地理空间和交往障碍的网络群体。这是真正的C2C模式,具备P2P的形态与特征,而又能聚合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

虚拟的社会没有法律,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是以暴制暴,因而网络圈子中总是充满着戾气和叫骂,一言不合就互怼,看不顺眼就对撕。

现实生活中来之不易的自由,在网络环境下却可以大把大把地抓取,无限放大。然而,过于膨胀的肥皂泡是会破灭的,将自由的奢侈利用得淋漓尽致,就可能失去可贵的自由。

别以为在网上就可以肆无忌惮,在大数据的魔爪之下,所有的信息伪装很可能只是一件皇帝的新衣。实际上,在网络的遮蔽下,肆无忌惮的言行反而暴露了人更多的本性。

从网上下线,闭上眼,一觉醒来,我们仍然要食人间烟火。

网络秩序需要共同维护。在网上,且行且珍惜。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际陌生人社交
读懂“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了解“人际气泡”,避免尴尬难堪
如何提升人际吸引力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