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能够改变教育吗?

2017-11-03 17:02谭维智
中国德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短时记忆革命性人脑

谭维智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很多领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一是因为技术,二是因为模式。可被技术改变的领域都是因为这些领域的增长模式是指数性的,线性增长的领域很难被改变。如农业,种一亩地要投入的种子、肥料、劳动力是一定的,这一定的投入可以带来一定的产出,若想让产出增加,你必须按照比例增加投入。十亩地的产出必须有十亩地的投入。农业的投入和产出是一种线性关系。而那些高科技行业如软件业等则不同,开发一款新的软件、一款新的游戏,投入是固定的,与卖出多少没有关系,卖出的越多、使用者越多,产出的利润就越多,投入和产出之间是指数关系。

教育更像农业。从孟子开始,中国的先哲已经无数次论证了这一点。教育上的事情不可能像开发一款游戏产品那样一劳永逸,教育必须从零开始,每培养一代人、一个人都要从头开始,从零开始教,培养一个人就像种一棵庄稼。对这一代人的教育不能代替对下一代人的教育。在教育人上,我们甚至都不能在前一个的基础上接着来教,比如道德教育,我们不能以孔子所达到的道德水平为起点开始对一个人的教育,只能从头开始。这就是教育投入与产出的线性关系。这种线性关系决定了教育很难被技术改变,无法通过技术形成倍增效益。

另一种可以使行业发生变化的是模式。模式可以带来革命性变化。如我们今天比较熟悉的共享单车、网购、滴滴打车的出现,都是模式革命,一个模式被发明出来,可以迅速改变一个行业。但是自教育产生以来,只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个别教学,一种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被发明出来以后,迅速提升了教育效益,就像一台大型播种机一样,可以同时播种很多庄稼。但是人毕竟不是庄稼,教育像农业,但毕竟不是农业。班级授课制的模式一直备受诟病。教育几百年来只在这两种模式之间游移。所有的技术发明,包括信息技术在内,在教育上的应用都达不到模式变革的程度。因此,教育一直难以通过模式的改变发生革命性变化。

爱迪生在一百多年前曾预言:“不久将在学校中废弃书本……有可能利用电影来教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支。在未来十年里,我们的学校机构将会得到彻底的改造。”一百多年过去了,在我们看来比电影更加适用于教育的技术不断涌现,但是爱迪生所期待的教育革命一直没有发生。我们所看到的变化,也只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对“教”的技术的变革,而不是对教育的整体颠覆,技术一直难以改变“学”,更难以改变道德教育。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寻找一个解释,通过分析教育领域与那些已經被“互联网+”改变的行业(诸如商业、金融、交通、医药、法律等)之间的本质性区别,发现制约或决定教育效益增长的核心指标。在笔者看来,这些核心指标至少有两个:一是时间资源,二是人脑的带宽。

时间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教育必须在时间中运作。在时间的问题上,上帝是最公平的,他给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你既无法增加时间,也无法减少时间。目前,人类还没有任何技术能够改变时间的运行。时间的供给,丝毫没有弹性。不管对时间的需求有多大,供给绝不可能增加。

时间无法改变,我们再看人脑的信息输入量能否改变。我们知道,人脑的记忆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两种,短时记忆跟认知功能关系最大。短时记忆和人的理解、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的容量却非常有限,就像电脑的内存一样,它有一个固定的带宽。心理学家发现,人脑的工作记忆是7(±2),这个带宽任何科技都无法改变。人脑在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无法实现多任务处理,而且,每次输入的信息量也是非常有限的,这个通道很狭窄。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教育效益的核心指标是不可改变的,我们无法通过任何技术增加它们。

科技不仅无法改变大脑的带宽,现有的科技甚至无法观测、计算人脑。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认为:“人类大脑里面的思维机制和量子纠缠、量子叠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量子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你是不可测的,‘不可测就保证了人类和机器人的本质区别,人类有自由的意志和自由的思想。”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彭罗斯认为:“有意识的大脑活动并不遵循经典物理,它甚至不依照传统的量子力学活动。描述它活动方式的理论我们现在仍不知道。”这些当今一流的科学家都告诉我们:大脑最深层的奥秘是不能计算的。由于大脑意识活动的不可测,实际上也限制了我们获取人脑学习相关数据的可能性。我们能够获取的都是低质量的、边缘性的数据。以心理学研究为例,核磁共振、脑波仪等得到的数据都是大脑某个位置的电波,距离记录大脑真实的思想内容还有很远的距离。大脑对我们而言,还是一个黑洞,人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在其中的运行,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一个人身上显示的大数据无法用来“推知”另一个人,人的自我意识、情感、直觉、价值观没有“算法”,学习者内在时间意识的流动、教育时机和教育节奏的把握不能被程序化,人类大脑的带宽决定了人的学习不能被任何技术“倍增”,教育只能按照生命固有的时间逻辑来进行。

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各种活动,包括学习活动,都需要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进行,而不是在与机器的交流中进行。教育需要教师在场,需要师生面对面地交流,需要因材施教。学习永远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任何他人或机器都代替不了。这也决定了在学习的问题上,外部的干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学习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终将是有限的。随着技术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需要强调的是,所谓的变化都是“小打小闹”,都是一些边缘性的变化,不是革命性的变化,不是学习效益的显著性变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短时记忆革命性人脑
人脑拥有独特的纹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两个维度
让人脑洞大开的建筑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浅谈口译中的短时记忆
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批判性的双重向度及当代启示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观众短时记忆调查报告
试论太平天国公文之革命性
英语听力理解与短时记忆
创意无限的另类汉堡
肾脏移植获“革命性”突破配型不合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