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新阶段教育技术中心发展路径探析

2017-11-04 01:56冯奕競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7年9期
关键词:中心信息化教育

牛 拥, 冯奕競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

教育信息化新阶段教育技术中心发展路径探析

牛 拥, 冯奕競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

教育信息化新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程度显著提升,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高校教育技术中心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教育技术中心要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新阶段“新任务、新认识、新要求”对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的革命性作用,从理念、目标和工作方式上转变职能定位,实现从“教学辅助部门”到“教学促进部门”,“教学环境的维护者”到“教学环境的创设者”,“教学活动的幕后参与者”到“教与学的前台合作者”的职能转换。教育技术中心要强化科研、深入教学、做顶层设计,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打造教育与技术并举的具有校本特色的中心。

教育信息化; 学习方式; 职能定位; 教育技术

0 引 言

教育技术中心(以下称中心)是高校负责网络教学、多媒体维护、视频资源制作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部门,是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专业教师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高、网络资源可获得性的增强,教师教学对教育技术中心的资源及技术依赖性大大降低。在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大环境中,教师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去推动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动力严重不足,教育技术中心在学校教学中的职能逐渐弱化,定位日益模糊,有被边缘化的趋势[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称“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称“规划”)对高校教育信息化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带来了机遇[2]。以2015年11月全国第二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为标志,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一个新阶段,作为高校具体承接部门,教育技术中心面临新的发展路径。

1 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特点

在《纲要》和《规划》发布后,我国利用教育信息化的“后发优势”,加大投入,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全力推进、各部门积极参与,初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在教育信息化新阶段,出现了新的特点。

1.1新的任务

当前高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程度显著提升,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对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的作用充分显现。教育信息化开始由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标志的硬件现代化阶段向“融合创新”为标志的深度应用阶段迈进,“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的能力,大幅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教学和管理能力,优先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能力,有效提升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供给能力”[3]成为新阶段的核心任务。

1.2新的认识

在过去的5年中,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影响着高校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以网络学习、移动互联学习等为代表的在线教育APP软件在电脑和移动终端呈现出井喷的态势,改变了建构主义教学观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认识,教育信息化将当前高校“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一对多”教学模式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多对多”的多元协作学习模式转变,“混合学习模式”[4]成为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模式改革新的方向。

1.3新的要求

在教育信息化新阶段,信息化技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成为支撑和引领教育教学变革的引擎,要“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教学资源体系;要“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创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要从服务一般性的教育管理拓展为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5]。

2 教育信息化新阶段对教育技术中心的内在要求

中心要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特征和内在要求,厘清新阶段的工作目标和任务,适应新阶段的需求,转型发展,切实拓展在教学工作中的内涵,成为教和学改革的推动力和引领者。

2.1从“教学辅助部门”向“教学促进部门”转型

教育技术中心是“教育中的技术”提供者,本应以先进的技术手段服务教学、以前沿的教育理念引领教学,然而传统的教育技术中心存在“重技术、轻教育”、“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7],技术和教学环节成为“两张皮”,不能相互渗透,削弱了教育技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力,中心的工作较长实时间内停留在网络服务、课件制作和视频拍摄等具体技术实务,缺乏对教和学的深入研究,缺乏从全局高度的引领和统筹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分配与共享的措施与规划。

技术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支撑与载体,在改变教学模式和教育观的同时,也使教学资源的供给目标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7]。在教育信息化新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浸润式学习、适时学习、互动学习等学习方式不断涌现,对资源获取、平台支持、知识呈现方式等提出了完全不同以往的需求。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内容面临“由教师的技术性需求向学生的资源性需求”转换,工作角色“由重点辅助教学向重在引导学习” 转换。中心应主动深入研究与推广云平台、大数据、移动终端及社交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要从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视角,促进教和学对接,重点搭建互动学习平台,满足学生移动学习的多元化需求,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实现从“服务教学、辅助教学”向“促进教学、引领学习”的职能转变,为本校智慧学习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8]。

2.2从“教学环境的维护者”向“教学环境的创设者”转型

多媒体教室维护、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培训是中心的基本职能,主要是保障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设备正常运行,承担教师课堂教学的“后勤功能”。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既不能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协助教师设计教学过程,也无法直接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学习资源,中心是物理教学环境的维护者,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技术手段的应用上。维护者的角色定位使中心存在随时被替代的可能。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2]。教育信息化新阶段,教育技术中心应抓住本质,强化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研究,以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分析课堂结构和要素,调研学生学习需求;要在“混合式学习”教育理念指导下,搭建软硬件技术支撑平台,提供可供交互学习、移动学习具有一定个性化程度的教学资源;要引导和培训教师,实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方式及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 创设以“共享、融合、交互”为特征的智慧课堂等教学信息化环境,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质量。

2.3从“教学活动的幕后参与者”向“教与学的前台合作者”转型

传统观念上,教育技术中心通过辅助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在幕后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教育技术”只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工具与手段[2]。教育信息化新阶段,教育技术和理念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教和学的过程、方式乃至思维等都产生巨大影响,学生移动学习,分享学习等行为方式对教育技术中心提出了变革性的服务需求。教育技术中心职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是要“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实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

教育信息化新阶段,中心要从幕后走到前台,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构建教学过程、反馈教学结果的合作者,并为学生推送学习资源、引导合作学习、评价学习结果的合作者。中心通过大数据技术,及时收集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行为数据,并提出初步的“诊断意见”反馈给教师。教师作为一个专业知识的提供者和资源需求者,中心作为一个教和学的解构者和资源整合者,两者合作,共同达成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中心还可以通过跟踪学生学习过程,评估学生学习偏好、知识掌握程度,精确推送与学习者学习能力相匹配的个性化学习资源。通过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分析推断学生学习能力,为学习者构建个性化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10]。“合作者”的角色定位是现代社会分工合作、提高效率的直接体现,通过“知识外溢”,达到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标,是教育信息化浪潮中“术业有专攻”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3 教育技术中心发展的路径选择

3.1顶层设计、着眼人才和资源配置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论断为教育信息化新阶段教育技术中心提供了“发展动力”。教育现代化要取得重要进展,就必须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引擎,它涉及教育理念、工作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与学的方式和内容等多个方面的变革。教育技术中心在推进本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要以大格局、宽眼界布局谋篇,统筹协调,做好顶层设计,要充分利用部门的“先发优势”,占领信息制高点;强化自身“具有管理职能单位”的形象,理顺与教务、人事等部门关系,统一思想,紧密合作,形成合力,相互促进,科学规划教育信息化发展可行性目标;主动推进教学过程、教学资源的规划设计与评价应用,不断拓展教育技术中心在教学、科研、开发、建设、管理、服务、测评等方面的工作内容[11]。

教育信息化新阶段对教学资源的提供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中心必须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尽力协调人事部门加大信息化人才的聘任,培育一批既有先进教育理念,又有前沿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队伍。通过教育技术的研发、培训和推广工作,引领各学院聚力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和学过程中的应用,让学校师生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价值,又应通过文件、示范观摩、经验交流等形式,促进学校部门负责人、专业教师,从教学思想、理念、模式、方法等方面理解教育信息化新阶段教育技术发展的迫切性,真正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动者。通过数据分析、调研报告等,争取财务部门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心要面向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新模式,构建适合智能化和移动学习的泛在资源环境,如高速无线网络的校园全覆盖等,拓展教和学的时空,要着眼于教育技术手段和装备的现代化,有效配置适合“碎片化”学习的教学资源。

3.2深入教学、聚焦人才质量提升

教育信息化新阶段,中心不能满足于被动地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而要深入教学,通过调查研究,深刻把握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颠覆性影响,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与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突出以“学习过程对学生成长与发展带来的积极成果与变化”的育人理念引领技术应用[12]。在慕课制作、课程专题学习资源推送等过程中,中心要从“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的角度,与专业教师共同解析课程结构、知识脉络,预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仅从教师的角度看学生,还要从学生的角度看学习资源的匹配度,不仅要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支撑平台,还要利用大数据技术监控学习过程,以“增值性、过程性”评价学习效果。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一直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保障学习过程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中心要树立大教学观,拓展课堂时空外延和内涵,促进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优势互补[13]。要以“是否有利于人才质量提升”作为判断标准,推广应用集教学、学习、管理等功能的技术和平台,引导教师通过网络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学习指导等教学活动。要将教育理念和方法蕴含在信息技术中,运用信息技术来设计和推进“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结构改革”,促进教学方法、学习模式以及教学资源供给方式的变革,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3.3科研立身、提升本校服务特色

开展科研活动,提升科研水平是教育信息化新阶段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中心发展和提升的必备要素[14]。站在教育学的角度深刻理解学生学习行为,需要中心不仅有较高的教学论、课程论、学习论及认知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素养,还须从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前沿汲取营养;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构建学习和教学支撑平台,需要中心不仅能掌握并研发大数据分析、网络平台搭建等技术,还要将教育理论和技术应用融会贯通,以达到深度融合、创新应用的目标。开展教育与技术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要充分发挥教育理论指导技术实践应用,技术实践推动教育理论进步的功效和相互促进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就失去了灵魂和方向,没有技术支撑,教育技术就失去了骨架和活力。提升科研实力,是中心在教育信息化新阶段掌握话语权的前提,是与专业教师合作的前提,是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

高等教育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高层次专门人才,知识创新必须以专业为依托。专业性是人才培养规格的核心,中心在强化自身科研基础上,结合学校专业特征、人才培养目标、中心人员知识结构,在充分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基础上,统筹中心硬件建设、优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确立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中心发展方向[15],如综合性大学积极探索教育信息技术在创业、就业等方面的应用,工科优势明显的学校打造虚拟实验教学平台,财经类学校金融交易模拟平台,体育类学校健身、竞技类的视频录制,师范类大学智慧学习指导课程等等,都是充分结合和利用本校专业及学科优势,形成具有本校特色和中心特色的校本信息资源,提升信息化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针对性。

4 成效与展望

教育信息化新的发展,以信息化推动教育变革的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为中心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中心以“互联网+”为抓手,以教学活动合作为目标,以学习环境创设为着力点,打造了一支科研与技术并重的管理队伍,形成“队伍推动技术,技术引领应用”的格局。近 3 年来,中心共发表科研文章12篇,省级课题立项3 项,校级课题立项5项,3人次获得省级和校级表彰。在强化中心自身水平的同时,中心与学院深度合作,录制上线120门专业精品视频课程,以技术平台为重点,构建了基于手机智能终端的课程视频回放、在线提交作业、在线提问、在线讨论等多维互动的移动学习虚拟空间,有力支撑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项目的顺利进行。中心在对教室多媒体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的同时,对全校新教师进行教学理念和技术轮训,形成技术应用与理念提升双向互促的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中心还与省级部门合作,承担了面向全省基础教育师资的信息技术培训项目因特尔培训项目和面向全省高校大学生的信息化应用技术能力竞赛,在扩大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影响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以智慧教育为特色的培训课程。

总之,教育技术中心要充分发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积极承接国家提升教学质量对教育信息化的高要求,突破和创新职能定位,在新的学习方式变革的浪潮中,以人才培养为抓手,确立新的发展路径,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高效服务[16]。

[1] 陈 文,李庆华,施芝元.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新型职能定位[J]. 现代教育技术,2013,23(6):47-51.

[2] 何克抗. 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观念更新与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2):3-1.

[3] 杜占元.推进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化应用融合创新[OL]. [2016-09-03].http://www.moe.edu.cn/s78/A16/s5886/xtp_left/s5890/201605/t20160504_241930.html.

[4] 何克抗. “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7-16.

[5] 刘延东.把握机遇,加快推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OL]. [2016-09-03].(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11/144240.html.

[6] 孙进康,李玉炜. 院校教育技术中心转型建设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6):68-70.

[7] 胡钦太,郑 凯,林南晖.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39.

[8] 朱亚莉. 从“教学技术支持者”到“教学促进者”[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45-48.

[9] 白逸仙. 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估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64-68.

[10] 祝智庭. 智慧教育新发展: 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1):18-26.

[11] 宋 亮,李 勇,郭 煜. MOOCs背景下高校教育技术中心职能定位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28-30.

[12] 赵 琳,王传毅. 以“学”为中心: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的新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3):11-14.

[13] 牛 拥. 论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提高的制约瓶颈及解决途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2,28(3):34-37.

[14] 郭 栋,郑春燕,孙宇航,等. 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理性认识与良性互动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5):3-11.

[15] 于凌云. 现代教育技术视野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16(4):75-78.

[16] 刘延东. 巩固成果 开拓创新 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3):1-4.

AnalysisontheDevelopmentPathofEducationTechnologyCenterintheNewStageofEducationInformatization

NIUYong,FENGYij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In the new stage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innovation in teaching methods and education pattern has deepened, these provide the center for education technology in universities many new opportunities.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should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that the new stage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by "new tasks, new knowledge, new requirements" plays a revolutionary role in promoting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The center should therefore adjust its objectives and ways of working, and switch its functions from "teaching assistance" to "teaching promotion", from "maintain of teaching environment" to "creation of teaching environment", from "participant of teaching activities behind the scenes" to "coordinator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 The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should strengthen scientific research, get involved in teaching, do the top design, focus on education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realiz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so as to form a platform of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with remarkable features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learning modes; function orientation; education technology

C 936

A

1006-7167(2017)09-0229-04

2016-10-25

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JGLX14-038);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立项课题(2014-JY-050)

牛 拥(1977-),男,安徽淮南人,博士,副研究员,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和技术管理研究。Tel.:025-83598126;E-mail:nsjyb@163.com

猜你喜欢
中心信息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题解教育『三问』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