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进展

2017-11-07 13:35张尔复
科教导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自尊心理健康

张尔复

摘 要 自我接纳程度高的个体能够不卑不亢地面对自身的一切,从外表到内在,他们不会因为自身的短处而自卑也不会因为自身的长处而骄傲。目前研究证实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自尊、认知、人际关系关系密切。跨文化研究也证实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具有不同的自我接纳水平。各类干预研究也实现了通过干预手段调节个体的自我接纳水平。未来研究可以拓宽被试的选择、发现新的相关因素、探索各种因素之间因果关系、探索新的干预手段、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提高研究质量。

关键词 自我接纳 心理健康 自尊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9.018

Advances in Self-Acceptance Research

ZHANG Erfu

(School of Preschool and Primary Education,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bstract Individuals with self-acceptance can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everything they own, including their appearance, personality, ability and etc, they are not self-satisfied because of their advantage, nor are they self-abased because of their disadvantage. Current research have proved that self-accepta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psychological health, self-esteem, cognition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ross-cultural research have also proved that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 ground have different levels of self-acceptance. Various kinds of intervention research have realize the adjustment for self-acceptance level through interventions. Future research could widen the choice of subjects, find out new relevant factors,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veral factors, discover new intervention means and use a combination of mea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esearch.

Keywords self-acceptance; psychological health; self-esteem

自我接納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Allport),指一个人能够无条件地接纳和了解自身的全部特征,也能够认可自身的存在以及正面价值,不盲目自卑和自傲,也不会因为他人的评价而动摇自身的价值感(李闻戈,2002)。当个体不能接纳自我时,会出现自卑心理(从中,1999)。自我接纳体现了健全的人格,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奠基石。自我接纳对于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心理学研究者一直以来感兴趣的课题。在当今这个高速运作的高压力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表现出低幸福感、人际交往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学习工作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已经被证实与个体的自我接纳水平有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关于自我接纳的研究逐渐增多,其内容涉及概念界定、测量、自我接纳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干预、跨文化研究等。前人的研究已经对自我接纳的概念、测量有了较为详尽的评述,为了深化对自我接纳的研究的了解,本文将着重对国内外自我接纳的发展特点、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干预研究以及跨文化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发展特点研究

国外的发展特点研究主要是采用横断研究的形式,如S Miyazawa(1978)的研究发现初中生和大学生在生活态度和性格这两方面的自我接纳上存在显著差异,初中生的自我接纳程度高于大学高生。在自我接纳的能力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自我接纳程度于女生。

除了常见的横向研究,也有学者进行了纵向的跟踪研究。如,Ceyhan(2011)通过对198名大学生被试进行纵向研究发现,一般而言,学生的自我接纳水平在四年中有显著提升。在性别方面,女学生的自我接纳水平在大学教育期间显著增长,但男学生在大学教育期间没有显著增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女大学生能更好地利用环境、利用大学生活带给她们的机会;她们更努力地去了解自己;她们清楚地知道自身的缺点,但是她们并不认为自身的缺点是值得困扰的问题。

而国内较少有专门的自我接纳的发展特点研究,多数是在进行其他研究时横向进行不同年龄的自我接纳特点的差异比较。比如,张松海(2013)在对中职生的自我接纳、心理弹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中职三年级的学生的自我接纳水平显著高于一、二年级。牛艳霞(2013)在对中学生的自我接纳和人际困扰的研究中发现,在自我接纳维度上高中生显著高于初中生,而在总分和自我评价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2 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endprint

Ellis(1962)和Rogers(1951)的研究提出无条件的自我接纳水平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而与之相对应的有条件的自我价值感则会降低心理健康水平,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引导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个体去无条件地接纳自我,就是要让他们接纳会犯各种错误的自己,并且认识到每个人都会犯错误。Chamberlain和Haaga(2001)的实证也研究证实了Ellis的这一观点。Langer(2006)也认为自我接纳是心理健康的关键。Popov(2015)等人对188名大学生被试进行了一项实验——让被试在同学和虚假的“评审”面前进行一个口头报告。相关的变量在进行报告前就进行了记名问卷测量,记名是为了让“评审”给出虚假的反馈。研究结果表明无条件自我接纳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无条件自我接纳可以预测一些表示心理健康的指标,同时也在诱发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调节作用。在对我国的95后大学新生的研究中也发现,自我接纳是心理适应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变量(张晖,2016)。

2.1 自我接纳与心理障碍

自我接纳与各种心理障碍尤其是情绪方面的障碍是密切相关的。比如,Chamberlain和Haaga(2001)测查了107名成年人被试,发现高自我接纳水平的被试有更低的抑郁水平、焦虑水平以及高水平的幸福感。除了成年人,Chamberlain和Haaga(2001)也对学生群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接纳水平与自尊水平有正相关而与抑郁倾向有负相关。MACINNES(2006)通过对有心理问题的被试进行研究得出结果:有心理问题的被试与正常人相比,有更低的自我接纳水平以及更高的焦虑水平、抑郁水平;Palo(2014)等人的研究发现心理焦虑与负性自动思维呈正相关,无条件自我接纳和心理焦虑、躯体性焦虑和负性自动思维都呈负相关。

在我国文化背景下,自我接纳也与各种心理障碍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低自我接纳水平、低自我评价水平、有非积极应对方式的新入学师范生有更高的SCL-90总分以及强迫、人际关系、忧郁因子得分(黄高贵、李娟,2005);廖培培(2016)等人以244例产妇为调查对象,调查了产妇的产后忧郁、自我接纳水平和社会支持状况。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产妇产后忧郁与自我接纳、社会支持呈负相关,自我接纳和社会支持呈正相关;郝学敏(2016)等人对女性戒毒人员的调查研究发现,她们的自我接纳因子与总分得分都显著低于常模;自我接纳因子与述情障碍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女性戒毒人员的自我接纳水平较低,述情障碍程度较高,自我接纳对述情障碍有一定预测作用。

2.2 自我接纳与心理幸福感

Ryff (1989)提出了心理健康六维模型并认为自我接纳能夠影响个体的幸福感。自我接纳和个体的幸福感有密切联系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后续一些研究的支持。比如,Christine和Naijian Zhang(2009)通过对347名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进行测查,发现了工作狂、心理幸福感、躯体化症状和自我接纳的关系。工作狂具有更低的心理幸福感、更多的躯体化症状和更低的自我接纳水平。Wei Xu(2014)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接纳在正念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正念显著预测自我接纳和主观幸福感,更高水平的正念和更高水平的自我接纳和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我国学者通过对我国不同年龄段被试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大学生的自我接纳总分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且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郑小方,2011);自我接纳、自我评价对农村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有一定预测作用(程雯雯,2008);初中生的自我接纳水平与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且其自我接纳水平对幸福感有一定预测作用(周嘉,2011);自我接纳与中小学教师的综合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并对中小学教师的综合幸福感有预测作用,教学效能感在自我接纳与综合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刘艳玲,2012)。

2.3 自我接纳与完美主义

自我接纳与完美主义的关系一直以来都相当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不能接纳自己的人无法原谅自己的错误、不能接纳自己的缺点,这其实就与完美主义人格特征的外在表现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许多实证研究也都证实了自我接纳与完美主义的相关性。Flett(2003)通过对94名大学生被试进行研究证实了无条件自我接纳与三个维度的完美主义(自我指向、他人指向和社会规定完美主义)都存在负相关。研究结果也表明,低水平的无条件自我接纳也与抑郁相关。无条件自我接纳在社会指向完美主义和抑郁之间起了中介作用。Scott(2007)的研究发现了通过各种测量方式得到的完美主义、无条件自我接纳和抑郁之间显著的相关性。自我接纳是完美主义和抑郁之间的中介变量,而完美主义也是自我接纳和抑郁之间的中介变量。Howard (2007)等以315名中跑者为被试的研究结果表明:无条件自我接纳是社会指向完美主义和运动依赖之间的调节变量。Dixon(2014)对206名被试进行了研究,其多元路径分析结果表明自我宽恕和完美主义通过反刍这个中介变量和自我接纳间接的发生联系。自我评价的完美主义与反刍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自我接纳之间存在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对的,反刍与自我宽恕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接纳与自我宽恕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Maria Jong(2012)通过对140名职业舞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无条件自我接纳和完美主义以及倦怠之间存在负相关。多重回归结果表明无条件自我接纳在社会规定完美主义和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自我指向的完美主义和倦怠之间起完全的中介作用。

自我接纳与完美主义在我国的被试群体当中也是存在相关性的。谢玉兰(2007)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完美主义总体与自我接纳总体和自我接纳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程雯雯(2009)发现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与自我接纳呈显著的负相关,且自我接纳是完美主义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变量。

3 自我接纳与自尊endprint

自我接纳与自尊的概念很相似但是并不相同。自尊的概念更多的与情感相联系,是对自我进行评价后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接纳是对各方面的实际的自我悦纳。但在大多数人身上,自我接纳和自尊往往是共现的。研究表明无条件的自我接纳和自尊有高相关,有高的自尊分数的被试和具有高无条件自我接纳分数的被试的共同点是避免负面的自我评价,这两个概念之间最重要的差别可能是积极的自我评价也被无条件自我接纳者避免了(Chamberlain & Haaga,2001)。无条件的自我接纳更多的是不去评价自己而是接纳自己的全部。研究也表明在有心理障碍的被试群体当中,自尊与自我接纳有正相关这个假设也是成立的(Macinnes,2006;Davies,2006)。

我国研究者也对自我接纳和自尊进行了研究,张日昇(1993)在对中日青年自我意识发展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中日高中以及大学男女生的自尊与自我接纳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只是其相关的程度,中日青年之间存在着差异。日本高中、大学男女生的自我接纳与自尊的相关程度高于中国高中、大学男女生。高文凤、丛中(2001)在以医学院新生为被试的研究中也发现,自尊心理与自我接纳密切相关。

除去上述相关研究之外,Popov(2015)还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尊与自我接纳之间的因果关系。他通过让被试在同学和虚假的“评审”面前进行一个口头报告,并让“评审”给出虚假的反馈来探究自尊和自我接纳的因果关系。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外显自尊和无条件自我接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且可以预测无条件自我接纳,内隐自尊与无条件自我接纳之间没有发现显著的相关。但是研究并没有确定内隐和外显自尊的交互作用能预测无条件的自我接纳。

4 自我接纳与认知

非理性信念和无条件的自我接纳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关键(Ellis,1994)。人们的不良情绪、各类心理和行为障碍是由非理性信念導致的。而理性的思维方式会提高个体对自身的接纳水平,使个体保持身心健康。Davies(2006)的研究发现非理性信念与无条件自我接纳呈负相关。有更高的非理性信念得分的被试有更低的无条件自我接纳得分,这符合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的关键原则。但因为这是一个相关研究,并不能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要想解释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因此Davies使用一种启动技术对106名非心理疾病患者的成年人被试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启动非理性信念导致了无条件自我接纳水平的降低,而理性信念的启动则提高了无条件自我接纳水平。后续的研究也证实了自我接纳水平也与负性自动化思维(Palos,2014)和对负性信息的反刍(Boyraz,2015)有关。

除了与理性情绪疗法相关的认知因素的关系外,研究者还发现自我接纳水平高的年轻人具有更高的创造性(Irena,1998);自我接纳受个体的价值观念影响,同时影响大学生在网上真实表征自己的倾向(Ancak,2015);自我接纳水平也与高中女生生命中的意义具有正相关(Eun-hye Cho,2014)。

5 自我接纳与人际关系

有较高的自我接纳水平的人能够看到其他人独特的价值,具有更强的人际协作能力(Tarrant,1994)。我国学者在我国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也发现自我接纳与人际交往当中的诸多因素有显著相关,如丛中(1999)的研究探索了自我接纳与社交回避的关系,其结果显示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自我接纳是社交回避的重要影响因素;李闻戈(2003)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是影响女大学生自我接纳的一个重要因素;刘芳和李松(2007)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与自我接纳之间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具有更高社交焦虑水平的个体具更低的自我接纳水平;吴志雄,邱鸿钟等人(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人际信任、人际关系满意度存在一定相关,自我接纳和人际信任对人际关系满意度都有预测作用;朱润瑞,李雅等人(2013)在探讨大学生的自我接纳和其人际关系中发现,个体的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越高其人际关系的困扰就越少;栾雅淞和曹建琴等人(2015)的研究表明自我接纳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性别角色之间起中介作用。

还有一些研究探究了少数人群(LGBT群体和服刑人员)的自我接纳与人际关系的关系问题,如Vincke和Bolton(1994)对一组男同性恋被试进行了访谈研究,探究了低水平的社会支持是怎样影响出柜后的男同性恋者的抑郁水平和自我接纳水平的,其结果发现低水平社会支持解释了抑郁的50%的变异和自我接纳的11%的变异;Jonathan和Ruth(2003)通过对总数为489的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和双性恋(LGB)成年人被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那些对接纳自己的性取向有困难的LGB个体有更高水平的焦虑或回避依恋模式并且更少的觉得自己的父亲是支持自己的性取向的。回避依恋模式和消极同一性(表示在接受自己的LGB身份上存在困难)之间的联系在男性身上更紧密;李丽等人(2015)对315名男性服刑人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家庭功能严重障碍组的正性情绪、自我接纳、神经质与家庭功能良好组有显著差异。家庭功能与正性情绪、神经质、自我接纳均呈显著相关,负性情绪与自我接纳和神经质呈显著相关;家庭功能通过神经质和自我接纳链式中介作用于正性情绪。

6 跨文化研究

国内外有关自我接纳方面的跨文化研究并不多。Roy K(2015)等人进行了宗教背景下的关于残疾人的自我接纳的跨文化研究,研究的样本包括98名患有神经肌肉疾病的泰国佛教信徒和95名同样患有神经肌肉疾病的美国基督教信徒。多重回归模型预测显示泰国佛教信徒的精神幸福、年龄、确诊年份和性别是自我接纳变异的显著贡献变量。回归模型中美国基督教徒残疾人的自我接纳变异的显著预测因子包括希望、精神幸福、诊断后经过的年份。

国内的跨文化研究主要是跨民族调查研究。刘诚芳(2005)对藏族和彝族大学生的自我接纳水平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了不同民族由于历史、文化、信仰不同,自我接纳水平存在一定的民族和性别差异,藏族大学生在肯定和否定自我认知这两个方面的接纳程度高于彝族大学生。赵科等人(2013)调查了云南省德宏州景颇族中学生200名和西双版纳基诺族中学生250名,结果发现两种民族中学生自我评价水平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但并未发现自我接纳水平的民族差异。endprint

7 干预研究

国内对自我接纳的干预研究以团体干预为主,干预的对象包括儿童、中職生、高职生、大学生。比如林盈盈(2013)等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对流动儿童孤独感、自我接纳程度进行干预,结果表明26名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降低,自我接纳程度显著提升。对于中职生来说,电影审美欣赏是提高自我接纳水平的一种有效的手段(经承凤,2011)。对于高职生来说,催眠疗法和意象对话疗法都可以很好的提高自我接纳水平,而二者相比较,催眠疗法的效果更好。团体催眠辅导是提高高感受性小组被试自我接纳程度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对于低感受性的大学生,虽然自我接纳水平变化不显著,但焦虑水平和心理健康程度都有所改变。团体心理咨询不进对提高流动儿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有帮助,对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接纳程度也有帮助(肖秋萍,2009)。限制性团体沙盘也是很好的提升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的手段(姚康,2014)。

8 小结与展望

我国的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鲜少有能证明因果关系的实验研究。我国对于自我接纳的发展特点的研究多是横断式,不能看出长期的发展变化,更不能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自我接纳水平的变化。干预研究也并不多见,这些干预研究的被试群体局限在学生群体中,干预过程也主要是以团体为单位进行因此仍有以下问题有待进一步的开展和深入。首先,测量工具可以进一步改善,编制具有本土特色适宜中国文化的量表,建立中国常模。还需要更进一步编制或修订适合于各种不同测量对象的问卷,比如测量对象为中学生、小学生、少数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体、或同性恋双性恋群体等。也需要创新自我接纳的测量方式,不局限于问卷。其次,研究的对象可以进行扩展。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以及社会环境,在这种客观的文化差异下的自我接纳水平也会存在差异,进行跨文化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现阶段我国的研究对象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和中学生,幼儿、儿童、中老年人鲜少有涉及,而不同年龄段的个体自我接纳水平或结构是否有差异也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不同职业、不同性取向的人群的自我接纳水平和结构也可能会存在不同,也值得深入研究。再次,研究方法也可以进行新的尝试,国内现在的研究主要都是采用问卷法进行的相关研究,缺少能证明因果关系的实验研究。而且使用的问卷主要是自陈式的,是由被试自己报告的,这种方法可能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可能会存在掩饰的成分、一些无意识的因素无法进行测量、无法了解到被试一些深入的情况,其他研究方法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自我接纳的干预,可以尝试对不同人群进行干预,而且不仅仅局限于团体干预,也可以应用更多的干预方法,比如绘画疗法、舞动疗法等。最后,对于自我接纳的发展特点研究,可以使用追踪研究这种方式,以获得自我接纳的发展变化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程雯雯,郑雪,孙配贞.农村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3):241-243.

[2] 程雯雯.大学生完美主义、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9.

[3] 丛中,高文凤.自我接纳问卷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检验.中华行为医学与脑学杂志,1999.8 (1):20-22.

[4] 丛中,高文凤,王龙会.自我接纳与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相关性初探.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1999.9(2):119-120.

[5] 高文凤,丛中.医学院新生自尊与自我接纳心理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1.22(1):18-19.

[6] 郝学敏,姜峰,杨遇林,侯晓娟,王凤兰,阎晓丽.女性戒毒人员述情障碍与自我接纳的相关分析.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6.33(3):226-228.

[7] 黄高贵,李娟,杨文华,何如宽,杨明辉,晋凤鸣.师范生心理健康水平与自我接纳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5.14(3):255-256.

[8] 经承凤.电影审美欣赏对中职学生自我接纳影响的实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1.

[9] 李娟,张进辅.自我接纳研究回顾及展望.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121-126.

[10] 李丽,牛志民,梅松丽.男性服刑人员神经质和自我接纳在家庭功能与情绪间的中介作用.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6.42(1):175-178.

[11] 李闻戈.对大学生自我接纳的现状及特点的研究.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1):112-114.

[12] 廖培培,李玉红,张柳.产后忧郁与自我接纳、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16.31(9):1829-1831.

[13] 林盈盈.南宁市流动儿童孤独感、自我接纳及行为问题的现况及其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价.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医科大学,2010.

[14] 刘诚芳,陈国典,吴娟.藏族彝族大学生自我接纳的跨文化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12):25-27.

[15] 刘芳,李松.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接纳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9):784-785.

[16] 刘艳玲.新河县中小学教师自我接纳、教学效能感与综合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2.

[17] 栾雅淞,曹建琴,周郁秋,杨军,李杨.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及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4):311-315.

[18] 马存芳.藏、回、汉族女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跨文化研究.青海民族研究, 2002.13 (4):108-112.endprint

[19] 牛艳霞.自我接纳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3.

[20] 唐崢华,林盈盈,刘丹,覃玉宇,吴俊端,张伟源,韦波.团体心理辅导对流动儿童心理干预效果的初步研究.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30(3):364-366.

[21] 吴志雄,邱鸿钟,龚文进.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人际信任、人际关系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2):1496-1498.

[22] 肖秋萍.团体心理咨询促进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的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

[23] 谢玉兰.大学生自我完美主义倾向与自我接纳的关系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7.4:34-35.

[24] 姚康.限制性团体沙盘对大学生自我接纳干预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14.

[25] 尹浩浩,王金平,罗健.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作用的对照研究.科教导刊,2016.7:180-181.

[26] 张晖,何凯,罗军,李鎏,綦林,武海霞.95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5):762-766.

[27] 张松梅.中职生自我接纳、心理弹性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3.

[28] 张日昇.青年心理学:中日青年心理的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9] 赵科,胡发稳,杨丽宏.景颇族、基诺族中学生自我接纳、应对方式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教学与管理,2013.9:66-69.

[30] 郑小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接纳的研究.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学术年会,2011.

[31] 周嘉.初中生的幸福感和自我接纳干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1.

[32] 朱润瑞,李雅,郝彩.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接纳的关系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3.8(2):102-103.

[33] Boyraz,G.,& Waits,J.B.Reciprocal associations among self-focused attention, self-acceptance, and empathy: A two-wave panel study.Acta Med Croatica, 2015.74(1):84-89.

[34] Carson, S.H., & Langer, E.J.(2006).Mindfulness and self-acceptance.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24 (1):29-43.

[35] Ceyhan, A.A., & Ceyhan, E.(2011).Investig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acceptance and learned resourcefulness: a longitudinal study.Higher Education, 61 (6), 649-661.

[36] Chamberlain, J.M., & Haaga, D.A.F.(2001).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19 (3), 163-176.

[37] Chamberlain, J.M., & Haaga, D.A.F.(2001).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 and Responses to Negative Feedback.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19 (3), 177-189.

[38] Chamberlin, C.M., & Zhang, N.(2009).Workaholism, Health, and Self-Acceptance.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7, 159-169.

[39] Chen, R.K., Kotbungkair, W., Brown, A.D.(2015).A Comparison of Self-Acceptance of Disability between Thai Buddhists and American Christians.Th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81 (1), 85-93.

[40] Davies, M.F.(2006).Irrational beliefs and 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I.Correlational evidence linking two key features of REBT.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24 (2), 113-124.

[41] Davies, M.F.(2008).Irrational Beliefs and 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a Causal Link between Two Key Features of REBT.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26 (2), 89-101.endprint

[42] Dixon, L.J., Earl, K.A., Lutz-Zois, C.J., Goodnight, J.A., & Peatee, J.J.(2014).Explaining the link between perfectionism and self-forgiveness: The mediating roles of 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 and rumination.Individual Differences Research, 12 (3), 101.

[43] Ellis, A.(1962).Reason and emotion in psychotherapy.Citadel Press.

[44] Ellis, A.(1977).Psychotherapy and the value of a human being.New York:Springer Press.

[45] Ellis,A.(1994).Reason and emotion in psychotherapy: A comprehensive method of treating human disturbances.New York:Birch Lane Press.

[46] Ellis, A.(1995).Changing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RET) to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13, 85-89.

[47] Eun-hye, C., Dong-gwi, L., Ji Hyang, L., Byeng Hoon, B., Sang Mok, J.(2014).Meaning in Life and School Adjustment: Testing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Problem-focused

[48] Coping and Self-acceptance.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14 (8), 777-781.

[49] Flett, G.L., Besser, A., Davis, R.A., & Hewitt, P.L.(2003).Dimensions of Perfectionism,

[50] 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 and Depression.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21 (2), 119-138.

[51] Hall, H.K., Hill, A.P., Appleton, P.R., & Kozub, S.A.(2009).The mediating influence of 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 and labile self-esteem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and exercise dependence.Psychology of Sport & Exercise, 10 (9), 35-44.

[52] Hoffman, R.M.(2006).Gender Self-Definition and Gender Self-Acceptance in Women: Intersections With Feminist, Womanist, and Ethnic Identities.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4, 358-372.

[53] Hoffman, R.M.(2006).How Is Gender Self-Confidence Related to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 Education & Development, 45, 186-197.

[54] Irena, P.S.(1998).Self‐acceptance and Behaviour Control in Creatively Gifted Young People.High Ability Studies, 9 (2), 197-205.

[55] Jong, M.(2012).The study of perfectionism, self-acceptance and motivation in Norwegian vocational dance students.Master thesis, Norwegain School of Sports Science.

[56] Long, V.O.(1986).Relationship of masculinity to self-esteem and self-acceptance in female professionals, college students, clients, and victims of domestic violence.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54 (5), 323-327.

[57] Long, V.O.(1990).Masculinity,Femininity, and Women Scientists Self-Esteem and Self-Acceptance.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125 (4), 263-270.endprint

[58] Long, V.O.(1994).Masculinity, Femininity, and Hispanic Professional Womens Self-Esteem and Self-Acceptance.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3 (2), 183-186.

[59] Long, V.O., & Martinez, E.A.(1994).Masculinity, femininity, and Hispanic professional men's self-esteem and self-acceptance.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131 (4), 481-488.

[60] Lundh, L.G.(2004).Perfectionism and Acceptance.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22 (4), 251-265.

[61] Macinnes, D.L.(2006).Self‐esteem and self‐acceptance: an examination into their relationship and their effect on psychological health.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 13 (5), 483.

[62] Miyazawa, S., & Miyazawa, S.(1978).A STUDY OF SELF-ACCEPTANCE IN ADOLESCENCE.Bulletin of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1), 105-117.

[63] Mohr, J.J., Fassinger, R.E.(2003).Self-acceptance and self-disclosure of sexual orientation in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adults: An attachment perspective.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 (4), 482-495.

[64] Osman, T.A.,ahin, D., Mark, S.(2015).Mediating effect of self-acceptance between values and offline/online identity expressions among college student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49 (C), 362-374.

[65] Palo , R., Vcu, L.(2014).Anxiety, automatic negative thoughts, and 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 preliminary study.Isrn Rheumatology, 2014 (2), 259- 317.

[66] Popov, S., Biro, M., & Radanovi, J.(2015).Self-Evaluation And Mental Health: An Experimental Assessment.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Psychotherapies, 15 (2),219-236.

[67] Rogers, C.R.(1952).Client-centered therapy; its current practice, implications, and theory.Client-centered therapy : its current practice, implications and theory, 1, 134-136.

[68] Ryff, C.D.(1989).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57 (6), 1069-1081.

[69] Scott, J.(2007).The Effect of Perfectionism and 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 on Depression.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25 (1), 35-64.

[70] Uemura, Y.(2007).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Acceptance and Acceptance of Others in Late Adolescence.Japanese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8 (2), 132-138.

[71] Vincke, J., & Bolton, R.(1994).Social Support, Depression, and Self-Acceptance Among Gay Men.Human Relations, 47 (9), 1049-1062.

[72] Wei, X., Tian, P.S.O., Xinghua, L.,Xiaoming, W., Chen, D.(2014).The moderating and mediating roles of self-acceptance and tolerance to other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fulnes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1 (7),1446-1456.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尊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自尊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自尊、领悟社会支持以及压力性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