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研究生学术素养培育及路径优化

2017-11-07 18:34牛文涛
科教导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优化路径

牛文涛

摘 要 伴随我国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张,“研究生导师”在劳动力市场出现了超额需求,但研究生人均导师数量并未显著增长,引致了培育质量的低水平。本文对我国经济类研究生学术素养培育及优化路径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因课程体系设计、导师履职效率及学术道德意识等问题,我国研究生学术素养培育处于低水平。转变培育观念,提升研究生学术研究参与度,推进标准化、差异化及国际化培育,构成了我国研究生学术素养培育体系优化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学术素养 培育模式 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9.027

Cultivation and Path Optimization of Academic Quality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Economic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abor market

NIU Wentao

(Research Center of Real Estate,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1)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 "graduate tutor" has excess demand in the labor market, but the number of graduate tutors has no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resulting in a low level of quality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academic quality of economic 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e to the problems of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the efficiency of teachers' performance and academic moral consciousness, the academic literacy of Postgraduates in China is at a low level. Changing the cultivation concept, promoting the participation degree of graduate students' academic research, promoting standardiz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stitute the important direction of the optimization of postgraduate academic literacy system in China.

Keywords academic accomplishment; cultivation model; optimization path

0 引言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更多个体获得了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研究生入学门槛趋于下降,同时劳动力市场对学历的要求更为严格。1978年至今,我国研究生报名和招生数量实现了持续增长。1978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约为1万人。2016年,则增长至逾50万人。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张引致了对“研究生导师”的超额需求,并在劳动力市场带来“研究生导师”就业门槛的下降。尽管如此,我国研究生导师数量并未实现快速增长,研究生人均导师数量不足,对研究生学术素养培育产生了显著负面约束。

学术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素养则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和能力。研究生学术素养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吸收,更强调知识衍生,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学术意识。学术素养的第一要素。惟有善于发现问题,并具备学术研究的内在动力,方可在螺旋式前进的学术研究之旅克服主观和客观障碍,并获得学术突破;(2)学术知识。学术研究是知识积累、利用及再加工的过程。形成系统的学术知识体系,将为学术问题挖掘及破解提供理论基础;(3)学术能力。建立在学术意识和学术知识之上的专业能力,是文理工医等各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4)学术道德。维持学术秩序的关键。学术发现的扩散与传递,通过不同学者间的抽象联系,形成了学者群体。身处于这一群体,既独立进行学术研究,发表学术发现,同时不可避免与其他学者产生直接或者间接联系,并因研究领域的相近为其他学者提供了某种便利性。未经同意引用、占用他人成果及恶意署名,即构成了所谓学术不端行为。无论是初入这一领域的研究生,还是著作等身的知名学者,以内在约束为主、外在监督为辅,有道德有修养的进行学术研究活动均是在这一群体中立足的基础。

如何对学术素养培育模式与研究生培养质量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识别,并从学术意识、学术知识、学术能力及学术道德四个方面构建研究生学术素养培育体系,具备现实紧迫性,这也构成了本文研究的起点和落脚点。

1 现行培养模式与研究生学术素养形成

1.1 研究生培育模式現状

(1)入学门槛下降,就业门槛提升,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张。劳动力市场存在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学历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构成了所谓待就业群体工作能力的某种证明。教育体制改革引致研究生入学门槛的下降,为更多个体提供了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同时在劳动力市场加剧了所谓“学历”竞争,学历呈现贬值化趋势,同一岗位的就业门槛在数年间迅速提升。经济类研究生往往被认为与金融、投资等高端就业岗位相关联,获得了更多关注,这一专业的研究生规模呈现更为显著的持续增长趋势。endprint

(2)劳动力市场需求趋于分化,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步多元化。传统上我国将研究生定位于具备一定学术研究能力的群体,培养模式也因此呈现“学术化”特征,并在这一培养模式层面具备显著的经验优势。尽管如此,考虑到研究生的入学门槛显著下降,未来的就业方向也出现了分流,继续攻读博士并在此后将学术研究作为职业方向的个体在整个研究生群体中占比较少。个体选择攻读研究生,更多是来自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就业岗位门槛的提升以及对未来职业规划的更高要求。因此,契合劳动力市场的相关要求,打造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具备逻辑上的必要性。我国当前的研究生培养已经以分类培养为主要取向,并包括学术型和专业学位两个模式,前者以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储备未来研究人才为主,后者则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高要求的职业精英培养为主要特征。

(3)研究生数量与质量的不协调。研究生培养需要以教育资源为基础,其数量的显著扩张,必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显著冲击。研究生培养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特征,但数量的过度扩张,将产生规模不经济和范围不经济,并导致研究生培养走向“重数量,轻质量”陷阱,对我国人才战略目标实现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以研究生质量作为培养收益,则低质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将是典型的“高成本,低收益”情形,不具备可持续性特征。因此,研究生培养既要强调数量,也要重视质量,并存在所谓的“最优”规模。

1.2 研究生培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设计与知识结构不合理,研究生课程沦为基础知识再学习。课程学习是学术素养培育的重要环节。我国经济类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经济类学科理论的提出者较少有华人学者,现有体系基本来源于西方学者的贡献。研究生教育也仍以課本知识的传递为主。课程内容与本科重复率较高,理论时效性和前沿性不足。因授课者对前沿问题的把握能力和研究生的接受能力限制,研究生的学习内容并没有达到学术性及前沿性等要求。研究生教育沦为经济学入门知识的再学习。

(2)研究生导师进入门槛下降,退出机制不清晰,部分导师未有效履职。导师是研究生学术素养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导师高效的指导工作有助于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撰写论文能力等的培养。因监督缺失,我国导师制度运行中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次数无法保证。尽管部分高校规定研究生导师必须每周与学生见面,但由于教学、科研及生活压力的冲击,能够坚持每周见面的研究生导师实属不多;其二,导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伴随经济类研究生招生数目的扩张,导师数量也实现了增长,但研究生人均导师数量实际上趋于下降,部分导师采取“散养式”的培养模式,难以顾及每一个学生;第三,考虑到研究生导师与学生数量的不一致性,劳动力市场对“导师”这一产品出现了超额需求,并因此引致了研究生导师进入门槛的下降,现行政策也未对导师退出机制进行清晰说明。部分导师对自我要求偏低,学术研究兴趣缺失,对自己的研究生产生了负面示范作用。

(3)学术监督及评价机制不完善,学术不端行为需要进一步约束。学术不端被理解为诚信缺失行为,出现相关问题的研究生,将被列入劳动力市场黑名单。即使在工作搜寻阶段未被发现,学术不端行为也将被无限期追责,无论研究者已经取得何种社会地位和学术成就,早期的学术不端行为都将被严肃处理,并对当前工作和生活产生颠覆性影响。因此,坚守学术道德,遵循学术研究规范,是研究生学术素养培育的核心内容。这既依赖于外部学术监管机构的高效工作,同时需要研究生的自我认知和内在要求,而后者更多需要研究生导师的示范行为。尽管如此,因学术监督及评价机制不完善,部分研究生出现了学术道德缺失现象,诸如抄袭、随意署名等。在外部监管机制短期无法优化的情形下,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养成更多需要依赖导师的引领和监督。

2 学术素养培育模式的优化路径

2.1 转变培养观念,优化监督机制

培养观念构成了研究生培养的基本价值取向,而监督机制则奠定了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规则。学术素养培育模式优化需要对现有观念和监督机制进行重构,并进行如下变革:(1)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深入了解研究生个体的学科背景,继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课程培养和学术能力养成计划。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纳入培养体系中。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引导研究生关注理论前沿,同时对真实市场的运行有足够把握;(2)强化创新意识,转变培养观念。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的精神基础。研究生对理论知识的接收和现实世界的认知均应持有质疑的态度,并对旧有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思考,继而解释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律。研究生群体敢于否定和质疑,并对其进行修正,直接反映研究生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潜质,以及对学术权威进行挑战的难得勇气;(3)改进监督机制。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的日常交流构成了研究生探索学术研究规律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对研究生进行监督的重要机会。尽管如此,约束于学科特点及部分导师的社会身份,研究生与导师的面对面交流无法持续性实现。因此,将导师与学生见面次数、研究生参与导师项目的程度以及所出成果纳入到研究生导师考核指标体系中具备现实必要性。“见面次数和参与项目程度”体现了对研究生导师培养角色的过程管理,而“研究生产出成果与导师的相关性”则体现了结果管理取向。以弹性原则将上述指标引入对研究生导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同时明晰导师对研究生的监督边界。

2.2 提升研究生学术研究参与度,规范学术能力训练及养成

学术研究是通过占有资料,利用理论工具对真实世界进行认知,并获得一般性结论的过程。学术研究过程具备特定模式和规律,需要通过参与其中方可掌握。研究生追随导师参与学术研究,进行学术能力训练,构成了这一群体学术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强化学术研究参与度是优化培育模式的重要取向,包括如下:(1)强化学术意识。引导研究生形成问题意识,积极参与到问题发现和提出过程,并敢于挑战学术权威;(2)完善学术知识。鼓励研究生积累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丰富和优化自身知识体系,为进行后续科研工作奠定知识基础;(3)强化学术能力训练。引导研究生参与项目研究,并避免进行低层次项目的简单重复工作。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凝练为科研命题,基于学术研究的流程对研究生进行规范 (下转第192页)(上接第62页)化训练。通过项目研究和论文写作,逐步提高研究生群体的学术研究能力;(4)坚守学术道德底线。学术道德构成了学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导师示范和监管机制的惩戒效应,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意识,自觉恪守学术道德底线。endprint

2.3 结合研究生个体特征,进行标准化、差异化及国际化培育

研究生群体是由具备共同属性及具体差异的个体所构成的集合体,这种差异主要来自研究生自身特征,包括专业知识积累的程度、职业成长目标和学术能力等方面。因此,对具备差异特征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培育具备现实必要性。这构成了第一层次的差异化培育。同时可以基于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进行分类培育,前者以学术能力培育和科研潜力挖掘为主,课程设计以方法论、学术前沿和数理基础等内容为主,后者则以对市场和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培育为主,从而培育出适应劳动力市场,并具备一定竞争力的研究生。这构成了差异化培育的第二个层面。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培育质量,国际化也是重要途径。包括如下:(1)建立国际化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平台。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并提升研究生生源的国际化水平,构建具备国际视野的科研团队;(2)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引导研究生形成国际视野。与国内外教授积极合作,构建研究生培育的虚拟平台,打造国际化的导师队伍。实现与国际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建立研究生的常态化联合培养基地。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感受国际学术前沿。

3 结论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研究生的入学门槛趋于下降,同时劳动力市场对“学历”的门槛要求提升,两者共同引致了我国研究生规模的持续扩张。“研究生导师”这一特殊产品,在劳动力市场出现了超额需求,研究生人均导师数量未显著增长,并引致了研究生培育质量的低水平。我国研究生学术素养培育在课程体系设计、导师履职效率及学术道德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学术素养培育的优化路径主要包括转变培育观念,优化监督机制;提升研究生学术研究参与度,规范学术能力训练和养成;結合研究生自身特点,推进标准化、差异化及国际化培育。

参考文献

[1] 姚利民,朱黎旻.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55-59.

[2] 董萍.我国高校研究生素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45-47.

[3] 程斯辉,王传毅.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高端论坛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50-53.

[4] 劳俊华,段利强.研究生学术规范素养的调查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16-18.

[5] 张京梅.浅谈研究生学术素养——从研究生投稿存在的问题说起[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28-130.

[6] 周晓蓉,黄金泉.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1-2.endprint

猜你喜欢
优化路径
论当代中国文化格局的优化路径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我国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我国结构化面试困境及优化路径分析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基于全过程管理的水电站工程项目建设成本优化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城市应急管理实施效果及优化路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