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路径探析

2017-11-08 07:43王小玲
科教导刊 2017年27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

王小玲

摘 要 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他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影响,并且不断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由于市场经济、多元价值观念以及网络的冲击,使得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认知不足、认知度淡化、知行相背离的问题,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依托互联网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等方法来提高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 优秀传统文化 认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9.008

Analysis of the Ways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dentify Education

WANG Xiaoli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18)

Abstract Sinc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governing philosophy, he stresse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several speeches, and continue to give it a new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Because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multiple values and the impact of the network makes the students o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existence of lack of knowledge, awareness, knowledge and desalination from the problem,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tegrat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relying on the Internet to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methods to improve the recognition of educational excellenc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dentity education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指出,“世界历史自身本质上是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的辩证法”,[1]一个国家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才能够引领世界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化在长期历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融合、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诸多丰富内容。其主要包括热爱祖国、自强不息的精神,诚实守信的为人原则,“厚德载物和友善的仁爱精神,重人格、尚气节的思想境界”[2]等内容。

1 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现状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了许多的生存智慧和优良道德规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遗忘或被丢弃,它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然而外来的多元价值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1.1 整体认知不足

当代大学生基本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及其对于当前的社会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并且非常愿意参加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志愿活动。但是,目前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状况不容乐观,2016年《教育研究与实验》刊登了基于国内十余所高校七百多名大学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问卷调查分析,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缺乏整体认识。”[3]大学生在戏曲艺术、音律乐器等类别上的认知则较为不足,古代的经史子集也鲜少阅读。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认同度较高,但是缺乏整体认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仅停留在某个或几个常见的领域。

1.2 认同度有所淡化

受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大学生的自强、创新、成才意识等明显增强;但有些大学生受到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的影响,“理想信念模糊、民族精神失落、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不强、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日趋突出。”[4]在社会交往中崇尚自我,以“我”为中心。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在学习上也过于追求“实用”的外语、计算机等课程,而忽略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仁爱孝悌、勤俭节约、谦逊好礼、自省修身、克己奉公等优良的道德规范,非但没有得到很好的践行,在认同上也受到挑战。

1.3 认知与行为相背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践行。强烈的爱国情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仍然是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度较高;但是在多元的思想观念环境与文化交流中,一些大学生存在着精神空虚,感到迷茫等问题,难以坚定理想信念与信仰,从而导致知行不一。如,“大学生普遍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对个人的学习及日常生活有重要影响,但不会用“仁义礼智信”作为他们做人做事的准则”。[5]逃课、考试作弊、违反课堂纪律等行为体现出这一群体对于优秀传统道德的践行不足,却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崇尚美国大片、日本动漫、洋快餐甚至是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践行不足、知与行相背离终会导致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endprint

2 原因分析

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缺失的原因来自各个方面,社会在各个方面有形无形中给予大学生影响。

2.1 市場经济、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的迅猛发展、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工作岗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一群体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培养个人技能,注重文凭与各种证书,但是对于团队协作与集体意识却冷淡得多。多元价值观念涌入我国,冲击着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西方国家把它们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向我国传播,进行文化渗透,比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而由于我国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很容易受到这些外来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缺乏坚定的信仰和立场,或者缺乏对外来文化进行甄别的能力,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价值观上发生扭曲。

2.2 未形成高效的协同机制

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需要从大局出发,树立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协同教育机制。”[6]但是在具体的认同教育过程中,这一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导致学生体会不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现象;高校还没有形成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教育机制,多把任务交给传统文化选修课,不能很好地发挥认同教育的作用;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不一,在传统文化的认同、家风家训的看法上存在差异甚至冲突,这都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认同。

2.3 网络的不良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传播功能。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传统文化认同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的自由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等特征,以及缺乏规范管理、网络道德规范的缺乏、网络社会中话语权的不平等等一系列问题,容易引起价值取向上的误导,影响现实社会的风气,对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众多的网络媒体,基于传播效应的考虑,为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对相关的社会矛盾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假乱真,让人真假难辨、信以为真。缺乏一定甄别能力的大学生阅读后,极易引起思想混乱,造成认识偏差。

3 增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路径

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过程,“就是从认知到感悟,由感悟化作体验,从而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到实践的这样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7]在认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把握原则,增强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实效性。

3.1 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帮助其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同时,也要着眼于端正其文化价值观,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经典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典籍”。[8]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解读教材中的基本原理、观点时,要善于运用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念、经典格言等。在增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文化含量和文化韵味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使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间接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的重大责任。

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氛围

营造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的陶冶育人功能,对于增强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校园内建造一些富含传统文化内容的雕塑、石刻,悬挂富含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书法绘画等,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品格。还可以通过组织传统歌舞晚会、传统文化讲座、传统经典诵读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文化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依托校训、校歌、校风等内容,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热爱校园意识的过程中,利用隐性教育的方式,引导其自觉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3 依托互联网激发认同教育活力

作为互联网用户最密集区域之一的高等院校让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搭上了网络的便车。高校要坚持“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超时空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利用微信公众账号、微博等自媒体以及其他的网络宣传平台,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此外,许多民间传承下来的艺术形式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如古典乐器、地方戏曲、山歌等;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在开放活跃的互联网中的碰撞和交流,可以促进传统文化依托现代技术的的再生产、再创造,催生出新业态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以及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情感寄托。

3.4 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蕴含的教育方法

实践教育法:“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实践,倡导以“力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思想,反对言行不一致的做法。”[9]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认同并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真真切切地参加传统文化的活动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传统。

内省式教育法:在认同教育的过程中固然离不开传统的灌输模式,但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其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使其主动接受正确的思想,摒弃错误的思想,自觉加入并践行优良道德传统,继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言传身教法: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0]只有修己,才能修人,即强调榜样示范作用。因此,在认同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身教示范,自觉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作用,并且践行优良传统道德,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和人格魅力去带动大学生。

十八大以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工程。不断加强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进而激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高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热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的进步,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2] 刘春宇.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分析[J].文化研究,2015(7).

[3] 程为民,熊建生.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状况分析——基于国内十余所高校7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4).

[4] 张阳.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2014(3).

[5] 刘顺厚,秦元海.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分析[J].文化学研究,2016(16).

[6] 李刚.现阶段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困境及对策[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9).

[7] 方依依.试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过程[J].教育文化,2016(3).

[8] 蒋海军.网络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

[9] 季枫.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10] 刘强.论语[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