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希望在哪里

2017-11-13 22:03陈伟明
对联 2017年7期
关键词:炎黄子孙血脉精神家园

●陈伟明

恁般“此地无银三百两”式的发问,与其说是对传统文化现实生态的质疑,毋宁说是对家国情怀的世纪忧患。见惯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伪相”表演之后,人们不禁感叹:与当代生活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希望究竟在哪里?是热炒之后的从众效应?还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自我推销?抑或是“欺世盗名”、“抱团取暖”式的利益苟合?凡此种种,戕害的不仅仅是青少年一代,而且更是对民族血脉最无情的阉割。

近年来,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者以历史的担当,向全体炎黄子孙吹响了民族伟大复兴的集结号,并将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刹那间,传统文化从人们淡忘的记忆里重返现实生活中的同时,也由历史的弃子骤然变为时代的宠儿。“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民族意识“觉醒”和时空转换,让这个浮躁经年的社会多少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不难想象,几十年形成的记忆断层若想“重整河山待后生”,远比过山车般的房价调控起来要艰难许多。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西方文化的入侵,使整个民族变得失魂落魄的时候,精神家园的荒芜同样让国人早已不知自己是何许人也了。人们痛定思痛之后才发觉,为此所付出的代价绝非时间换空间那么简单,没有几代人的勠力同心、甚或上百年的接续打拼,则难以从根本上弥补我们曾经铸成的大错。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准回归的切入点、把握好引领的方向、调节好人们的心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等等一系列现实矛盾和客观存在,都是我们无法回避并亟待解决的第一要务。本人窃以为,精神家园的复建和民族血脉的庚延,应首先着眼于土壤的修复、意识的回归、信心的共建上,而不是放任那些出风头、立门派、博名利的文化掮客们藉此到处招摇撞骗、混淆视听。如若,中华优秀文化将会再次面临跌入深渊的危险。值得欣慰的是,日前天津与运城联界携手共建的闻喜县西街“中国楹联希望小学”,对当下的质疑声给出了有力的答案,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业界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正如蒋有泉会长在此次活动座谈会上所讲到的那样:只有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上,并经过全社会积年累月的不懈努力和涵育,才能确保炎黄子孙的精神血脉通络化瘀、鲜活跳动,才能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弹奏出“中国梦”的最强音。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希望”二字,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更不是某些人和团体满足私欲的华丽外衣。传统文化的希望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就在我们的脚下!试想,若无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求真务实精神,没有持之以恒的播种和耕耘,就不可能收获民族的未来。

猜你喜欢
炎黄子孙血脉精神家园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红色基因
——追忆夏尚志和中共大赉党支部
失乐园
失乐园
元旦抒怀
由“血脉偾张”看又语正音
改革开放四十年
“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及现代意义
炎黄子孙与龙的传人
本期导读
生死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