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7-11-14 11:05吴丽英
西部论丛 2017年6期
关键词:研究现状展望

吴丽英

摘 要:中医妇科学曾经是临床上四大学科之一,关乎到广大妇女身心健康。同时广大科研学者及临床工作者为了更好地保护妇女身心健康,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医妇科学理论知识,应深入研究中医妇科学的临床、研究、理论知识。因此,文章回顾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概况,总结中医妇科学的理论、临床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并对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方向进行全面展望。

关键词:中医妇科学;研究现状;展望

0引言

中医妇科学是颇具中医特色与优势的临床学科。对于保障生殖健康、防治生殖障碍、优生优育、提高女性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学术传承与创新、诊疗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诸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每年在国内期刊发表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妇产科论文均有1400~2100篇。内容涉及妇科理论研究、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等妇产科疾病,其中以临床研究的论文居多,反映了当前中医妇科学界的学术水平。

1理论研究

1.1女性生殖调节机制的研究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对于女性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论述均有记载,根据这些古书上所论述的内容,现代中医学家对中医生殖理论进行了不断深入、系统地研究。女性生殖调节机制的核心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罗元恺教授提出的“肾—天癸—子宫轴”理论,罗云凯教授对中医妇科的学科理论进行了整理和阐述,对当代中医妇科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构建。其后,中西医结合学家李超荆教授提出了“肾主生殖”的观点;夏桂成教授对于女性生殖节律的总结是根据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图进行演绎、分析的,并以此提出了以心(脑)—肾—子宫为轴的女性生殖节律和月经周期演变的理论,认为阴阳之间的消长转化为节律运动是通过心肾水火阴阳交济来推动调节的;刘敏如教授则对天癸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提出“调补天癸”的治疗方法和治疗药方。在这些前辈的研究基础上,许多学者对中医妇科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对天癸和冲任二脉实质的探讨,得出了天癸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生命物质的结论。天癸本身就蕴含着阴阳,并且自身消长能够保持一定的平衡,在调控女性月经周期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2学术流派

中医妇科的发展会受到地域文化及地方学派的影响,在形成期间逐渐会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医学流派,且每个医学流派都有各自代表的名医,具有自己独到的学术风格,同时各自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代代相传,比如新安、海派、燕京、岭南等妇科流派。为了更好促进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我国各地均召开多次学术研究会,从2004年开始,上海、成都等地相继召开多次中医妇科流派学术交流会,并将研究成果编册成书,如《中医妇科名家医著医案导读》《岭南中医药学家》等,通过更好的研究、整理,使学术流派得到传承及发展。

2临床研究

2.1妇科疾病诊疗指南的制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7年启动5中医常见病诊疗指南6的编制工作,列为中医药标准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接受了5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6的研究任务,并组织全国中医妇科专家,集中优势力量,建立42个妇科常见病种的中医诊疗指南。目前已完成第一、第二轮专家问卷,召开定稿会并邀请中西医知名专家进行论证,将在行业内发布并推广应用。

2.2常见病及疑难病的探究

全国重点专科、专病协作组等多次展开及规范性诊疗各常见病及疑难病,如先兆流产、多囊卵巢综合征、异位妊娠、输卵管性不孕等;同时研究制定盆腔炎、更年期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输卵管性不孕症等中西医及中医的优化治疗方案,且客观评定绝经综合征的中医药及情志治疗,并评价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

2.3名医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韩百灵、刘云鹏、沈仲理、朱南孙、蔡小荪、姚寓晨、夏桂成、刘敏如、李光荣、杨家林、欧阳惠卿、韩冰、马宝璋、肖承悰、吴熙等15人“全国中医妇科名专家”称号。通过全国第一、二、三、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师承教育,传承妇科名医的学术经验,培养了一批学术继承人。并整理出版了韩百灵、刘云鹏、罗元恺、黄绳武、朱南孙、蔡小荪、夏桂成等名医的学术著作。

3妇科疾病的病—证模型研究

现在中医药学家研究中药作用机理时,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建立病理模型。西医在研究妇科疾病时经常建立病理模型,而中医则偏向建立证候模型。如果将中西医两种研究模型进行整合,就可以更好地模拟临床状态,在研究中药作用机理时从病-证两方面入手进行验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马宝璋等教授通过研究,采用混合菌接种的方法建立了盆腔感染的动物模型,对动物模型进行干预时采用的是中药复方炎克宁,然后从局部细胞黏附分子、肿瘤坏死因子、细胞凋亡和炎性介质等方面对中药复方炎克宁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探讨。

4中医妇科学的研究展望

随着社会及经济水平的发展,在构建医学模式时,不断转变传统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使疾病能够向健康转变。而目前对健康概念进行阐述时,也从

消除疾病单纯概念,逐渐扩充为患者体格、精神及社会等完全健全,使其保持和谐的状态。中医妇科学为了顺应社会需求及医学模式转变,不断向健康及预防疾病转变。在维护健康及促进健康方面,中医学要具备足够优势,重视整体,也要平衡及扶正疾病,并不是单纯地祛除病因。因此,中医妇科学为了促进未来中医的发展,必须要吸取他人之长处,弥补西医的不足,优势互补,使人类健康得到更具个性及人性化的服务,以此不断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使人类生活质量得到增高。现代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妇科疾病及证候诊断具有更好的定性定量指标,通过众多临床对照研究,使治疗方法、方药疗效等试验得到更为客观的评价,同时采取动物模型的建立,對人体疾病及证候类型进行模拟,使中医药作用机制及量效关系得到肯定。

5结束语

在中医学领域里,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畴包括女性生殖健康和生殖障碍。中医妇科学的历史悠久,前辈学者留下的研究经验非常丰富,使得中医妇科学具有自身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中医妇科学的不断发展,使得中医药学家对月经病、不孕症等常见妇科疾病的诊治越来越有信心,为广大被疾病缠身的妇女带来了福音。随着现代诊断技术的不断更新,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正迎来繁盛的局面,全国各地的中医药学家们应该团结协作,促使中医妇科的学术发展更为繁荣。

参考文献:

[1] 王俊霞.浅谈中医妇科学的现状及发展[J].现代养生,2018(10):159-160.

猜你喜欢
研究现状展望
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制度构建与完善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现状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