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距离视域中的电影悬念

2017-11-16 03:16吴树青金洪申
电影文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悬念美感距离

吴树青 金洪申

(1.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2.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电影编创人员为赢得更多观众的青睐,也为了扩大电影的影响,会想尽一切办法吸引观众对电影期待并观看。如果电影观众没有恰当的审美态度和方法,就很难达到电影悬念的理想效果。

一、电影悬念的定义

所谓电影悬念,就是指观众在欣赏电影时,对电影故事中某些人物命运以及故事发展走向满怀审美期待的一种情绪体验。

二、心理距离及其形成原因

“心理距离”这一术语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瑞士心理学家布洛首先提出的,经过著名文艺心理学家朱光潜的推介,我国许多文艺评论家和欣赏者了解了这一概念。1912年,布洛在英国心理学杂志发表的论文《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用海上遇雾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美感的产生。1912年4月14日夜,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于次日凌晨沉没,一千五百多人丧生。这一海难加深了人们对“心理距离”的深刻理解。船在海上航行,遇到大雾,前进速度不得不降到最低。此时,如果乘客想到撞船触礁或有可能遭遇暴风雨等危险,那么必然产生焦虑、惊慌等情绪,没有闲心欣赏海雾的美,很难产生美感。相反,如果乘客不惧任何将要遇到的危险,忘却现实烦恼,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专心致志地欣赏海雾的美。海雾美的产生,在于“把海雾摆在实用世界以外去看,使它和你的实际生活中间存有一种适当的‘距离’,所以你能不为忧患休戚的念头所扰,一味用客观的态度去欣赏它”①。由此可以看出,心理距离和审美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于“心理距离”的含义,布洛曾解释过其形成,“心理距离是通过把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的本身分离开来而获得的,也是通过使客体摆脱了人本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取得的”②。朱光潜也在他的《文艺心理学》中将审美主体和客体联系在一起阐述了心理距离,“情感是‘切身的’,在美感经验中,情感专注在物的形象上面,所以我忘其为我……”③叔本华认为如果人类能够摆脱意志的束缚就会远离痛苦,从而享受愉悦,产生美感。④以上诸位学者对“心理距离”及其形成原因的阐述没有离开审美和美感。既然电影悬念也有审美性,那么,心理距离和电影悬念之间就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如今,随着电影院的普及和观众观看经验的增加,人们能够判断电影纪录片准确传达现实生活和科学知识信息,但电影故事片是虚构的,是提供娱乐的,心理距离学说能够解释《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被多数观众认可的原因。影片讲述大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故事,表现大学生日常生活、青春、恋爱等内容,整体内容健康。影片不是现实生活的刻板反映,而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深化提高,间接表现生活。

三、心理距离过远难以形成电影悬念和美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很多电影的预期和社会影响不尽如人意,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究其原因在于电影反映的人物和生活离观众的实际太远。如果从心理美学角度分析,布洛当年对理想派艺术的批评可作为现在对电影进行评论的参考,他认为:“普泛化和抽象化作品缺点在应用的范围太空泛,不能引起人们的切身的情趣;……对于我的‘距离’太远了,使我完全不能具体地领略它。”⑤20世纪末至新世纪初的主旋律电影,所塑造的人物往往“高大全”,所抒发理想往往“假大空”,所表现的生活和观众的情感存在许多矛盾,缺乏真实自然的感觉,很难使观众产生悬念和美感,更谈不上悬念和美感的循环互动了。有些电影主题和创作团队不错,甚至使用3D特效,但故事无聊,内容低俗,表演夸张,不切实际,心理距离太远,难以形成电影的悬念和审美。

电影在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观赏性的要求。于是,电影出现了通俗化和世俗化的倾向,众多人物形象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各种认同中,同情式认同最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产生悬念。“所谓同情式认同,是指将自己投入一个陌生自我的审美情感。也就是这样一种过程,它消除了钦慕的距离,并可在观众和读者中激发起一些情感,这些情感导致观众或读者与受难的主人公休戚相关。”⑥例如,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失孤》,讲的是一位父亲寻找自己丢失的儿子的故事。影片中刘德华扮演的父亲形象既平凡又伟大,代表了中国千千万万个深爱孩子的父亲,获得观众深深的同情和高度的共感。而陈可辛执导的关于拐卖儿童题材的电影《亲爱的》由真实故事改编,朴实、真挚,情节真实感人、扣人心弦又发人深省。影片中所讲的虽不是普遍发生的,但是却反映了一种社会现实,是现实社会中真实发生和存在的事情。每一个观众都能理解和感受那些丢失孩子家庭的痛苦和无奈。正因为观众对电影中的事情产生认同,所以才能被深深打动。

另外,取材于真实故事、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当幸福来敲门》作为一部符合当下社会现实的电影,既没有离生活实际太远,也没有离个人生活太近,心理距离适当,很好地形成了电影悬念和美感,带着淡淡的温情,使观众在观影感受中得到满足和共鸣。

四、心理距离太近会损害电影悬念的审美效果

在电影商业化、世俗化和通俗化进程中,电影欣赏者应该遵守叔本华与康德所强调的“非功利性审美”原则,也就是说,观看电影时要做到“在纯粹的观审、直观的沉浸中达到客体的自失、个体的忘怀”⑦。电影悬念形成后,欣赏主体完全沉浸在电影的艺术魅力之中能够感受到美,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正确区分现实生活和艺术世界,“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并不需要从生活中带进来任何东西。……我们的愿望和记忆为艺术而凝滞,我们被拔升到生活的河流之上”⑧。不可否认,电影具有激发人们情感、影响思想的作用,但电影绝不是产品说明书,人们绝不能完全模仿影片中角色的行为,尤其是反面人物。

在现实的电影实践中,由于电影存在一定的认识作用,某些观众或不加区分地接受电影中的所有思想,或断章取义完全接受其中的负面思想,一旦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会混淆艺术与现实的界限,造成不良后果。电影《小时代》营造出慵懒感伤的小资情怀,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肤浅庸俗,充满炫富、拜金和无病呻吟的气息。片中所宣扬的浮夸奢靡、空洞无物的价值观和思想,很多观众认为对社会有害而无利,尤其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如果电影不能形成悬念,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就不会受到观众的喜欢。例如,上映之后口碑不佳的《微微一笑很倾城》虽是一部青春偶像剧,但情节庸俗,无任何悬念,更谈不上什么美感,其不受欢迎就成为一种必然。一部电影只有心理距离适当,悬念设置合理,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如,希区柯克的作品《电话谋杀案》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设置环环相扣,配以强大的逻辑推理,扣人心弦,对观众有很强的吸引力。

电影内容往往直接影响电影悬念的形成,心理距离太近会抵消电影悬念的审美效果,变成单纯的心理刺激,甚至危害社会。艺术鉴赏力差的未成年人最易受到负面影响。很多恐怖电影如《电锯惊魂》内容恐怖甚至低俗,片中有很多暴力和血腥成分,放映后产生了不良的社会效果,尤其会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电影有时就像双刃剑,有假恶丑,又有真善美,人们如果不以审美的眼光欣赏,而是以学习模仿实用的目的观看,势必会受到电影的负面影响,对社会造成某种危害。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和知识水平、艺术鉴赏能力的增长,电影的负面影响会逐渐减少。根据这一理论,少年儿童题材的电影应尽最大可能歌颂真善美,最好不要展现假恶丑,避免被简单模仿。因此,观众要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要能够正确区分艺术和现实,绝不能把两者混淆,这样,才可以产生电影悬念形成美感,又不至于对社会产生危害。

五、适当的心理距离能够产生悬念形成美感

从以上心理距离的正反两方面案例可以看出电影能够对现实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审美的或功利的角度会形成截然不同的效果。对于电影这种以悬念见长的艺术形式,观众要想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产生美感,一个重要的办法是学会用适当的“心理距离”去欣赏电影。

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中,要和客体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最好不要距离太近,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中曾指出心理距离太近的缺陷,“如果危险及苦痛太紧迫,它们就不能产生任何愉快,而只是恐怖。但是如果处在某种距离以外,或是受到了某些缓和,危险和苦痛也可以变成愉快的”⑨。美国的9·11事件发生三四年后才出现迈克尔·摩尔导演的纪录片《华氏9·11》,才没对美国观众心理造成过强的刺激。“艺术家的剪裁以外,空间和时间也是‘距离’的两个要素。愈古远的东西愈易引起美感。”⑩古装题材和异域风情电影就容易引起美感。抗震题材电影《唐山大地震》于2010年拍摄完成,距离事件本身有三十多年时间,观众基本能产生电影悬念和美感,尽管没有像美国大片那样使用特技,但一样把地震场景表现了出来,给观众很强的视觉冲击,观众既在观影中重新目睹了三十多年前的那场灾难,又体会到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

又如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尽管所讲的故事没有发生在我们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但是却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心理距离没有太近也没有太远,适当的心理距离形成了电影的悬念和美感,自然会受到观众的认可与喜欢。很多人观看电影时笑中带泪,深深感动,并且在观影的过程中得到感触和共鸣,能够更加珍惜生活,珍惜当下。

如果观众在欣赏电影时能够和作品之间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就会形成悬念,进而产生美感。布洛曾经为人们指明了审美主体要产生美感必须和客体处理好合适的心理距离,“无论是在艺术欣赏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之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朱光潜曾经阐述过适当的心理距离对美感的作用,“照这样看,在美感经验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跳出,一方面又不能脱尽实际生活;……‘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上文中提到的各种实例充分证明了心理距离对电影悬念和美感的重要意义。没有合适的心理距离,要么没办法理解电影内容,要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将艺术世界和现实生活混淆,两种情况都会影响悬念的产生,直接阻碍美感的形成。

注释:

①③⑩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第16页,第24页。

④ [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74页。

⑤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1页。

⑥ [德]汉斯·罗伯特·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顾建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11页。

⑦ 潘知常:《王国维——独上高楼》,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55-56页。

⑧ [英]克莱夫·贝尔:《艺术》,薛华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猜你喜欢
悬念美感距离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算距离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距离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