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视剧输出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2017-11-16 03:16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100040
电影文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影视剧文化

毕 磊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 100040)

“文化输出”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主动而有意识地将其传统的价值观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的过程。1921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文化输出”的概念。

主动积极的文化输出,一方面能够提升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也能变相地成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有效保护手段。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来看,海外观众更希望看到生动的中国形象和中国故事,而不是单一的报道式的讲解。因此,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影视剧就成了当今最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之一。

一、影视剧传播是当今最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之一

影视艺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从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宗教等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其体现的文化性和民族性是多角度的,而每种类型片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都有很大差别。有特色的人物形象或文化元素的出现就会使人联想到其所属文化,比如美国的漫威、韩国的金基德导演、各大影展中出现的电影色调。虽然每部片子展现出的都是一个国家文化大背景下的部分呈现形式,但是受观影者的审美趣味影响,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传播效果。

中国影视剧所传达的是中国文化元素,这种文化元素是指我国异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价值观等,包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

(一)中国影视剧输出现状

201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从政策上给予中国电影生产企业更有力的支持,促进了中国电影多渠道“走出去”。

中国本土电影在海外发行上存在着一定的票房风险,因此合拍片这种模式在海外市场比较有优势。例如中法合拍片《狼图腾》,其在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外的全球其他地区上映,海外票房1534万美元;2015年2月在法国上映,首映当天的观影人次达到8万人,超过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鸟人》的首映观影人数,收获近882万美元票房;2015年3月于意大利上映,收获近347万美元票房;同年9月于北美上映,美国有超过40个城市的125家影院放映了该片,银幕数多达2000多块。 虽然2015年国产电影的海外票房仅为27.7亿元,占总票房的比例不到10%,但是国产电影在海外电影市场发行局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已成为中国电影输出更具挑战性的使命。

中国越来越多的影视企业开始瞄准各类影展,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各大电影节活动,通过展会助推自产影视作品。国内举办的各类电影节也逐渐趋于国际化,以电影为平台来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目前,包括上海国际电影节、长春电影节在内的很多国内影展更是设立了中国经典老电影回顾展,引起国外电影人的关注。与此同时,国家间的合作影展也为中国影视剧在国外的推广和发行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中美电影节从第一届开始就得到了中美文化高层电影艺术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截至2015年12月,中美电影节已累计展映了包括《湄公河行动》《铜雀台》《老炮儿》在内的数百部中国电影,对中国电影起到了积极的推介作用。

(二)西方文化输出对中国的影响

在古代,中华文化曾作为强势文化对日本、韩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日韩的青少年依旧对李白、杜甫的诗词有所了解。但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受西方国家的侵略,并强制性地被输入西方文化。以台湾为例,大约自甲午战争之后台湾被日本统治的50年间,日本对台湾的强制文化输出效果可见一斑,无论是在建筑还是行为方式、日常生活、传统礼仪等各方面都对台湾居民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台湾本土文化的发展速度和创新进程。

而我国对西方文化的认同,使得整个20世纪中国的命运都被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形式牵制。在西方影视作品中,中国文化被当作素材,按其所需将中国文化塑造成能为西方文化效力的元素,却并没有反映出中国的实际状况。这种手段被西方沿用至今,运用在多种类型的影视剧中,诸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系列影视作品中都有典型呈现。

(三)文化输出是争夺话语权的反击

西方影视剧中最常出现两种极端的中国形象类型,一种是国家形象,即当今世界热议的“中国将成为世界霸主”的形象。在美国的影视剧中,中国和俄罗斯成为被提到最多的有能力颠覆世界的军事力量,表面上带着讨好中国观众的用意,实则利用影视剧这种特殊的传播手段制造出一旦中国经济与军事迅猛发展便将“称霸”世界的舆论,发挥美国的话语霸权在媒体以外领域的作用,试图增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富含侵略性形象的可信度。另一种是华人形象,即经常出现在美国影视剧中的低等、受破害、邪恶的华人形象。《实习医生格蕾》中没有合法身份的华人母女被美国医生出于人性关怀救治;《老友记》中贪小便宜的华人教授等,比比皆是。在这样话语强权下形成的扭曲形象,事实上是僵硬意识形态下缺乏认知的极度偏见的体现。

面对偏见与丑化,宣传真实的中国及华人形象刻不容缓,只有提高文化输出的策略,师夷长技,用强力的文化输出打破这种偏见,才能扭转局势。这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文化输出之战,只有占领舆论的制高点,宣扬中国文化的非侵略性,塑造中国的大国形象,重拾中国的话语权,才能将真实的中国形象展现给世界。

(四)意识形态输出的影响力

除了影视剧输出直接实现本国的意识形态传播之外,影视剧影响下在本国形成的社会现象,也会展现出民族性格和国家制度特点,达到对外宣传效果。韩国电影《熔炉》以2000年发生在韩国光州一所聋哑学校的真实事件为蓝本,真实地再现了一起性暴力引发的悲剧,以及学校的教师和人权运动者一起力图揭开背后黑幕的故事。《熔炉》上映之后引发了韩国民众的持续关注,在民众的呼声和舆论的压力之下,韩国政府为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陆续修改和通过了一系列法案。法律题材电影对于制度的批判,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平衡,电影故事本身会表现出社会的意识形态。而电影上映之后,在现实中造成的强烈反响则进一步表现出所在国更真实的意识形态。这是在以影视剧为手段的文化输出中成功地做到意识形态递进效果的例子。由此可见,影片内容和文化输出效果都有连锁效应。

二、文化折扣和期待视野

文化折扣指因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他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减低。因文化折扣的产生和存在,导致影视剧、电视节目等文化类衍生品的境外发行和外国受众接受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是中国虽然是全球电视剧生产总量最大的国家,但是在电视剧出口发行方面却一直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的原因之一。在相似文化背景下的受众群体通常拥有相似的审美趣味,而因文化差异导致西方观众很难认同这种人文风格、价值观、历史、神话、社会制度等,从而对文化产品产生不理解、兴趣度降低、观赏热情减退等反应。

因此,在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观众原有的审美趣味的制约,同时又都在改善拓宽着期待视野。每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如何实现在文化交流中减少文化折扣的影响,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将传统文化做成背景板来展示核心故事

如何在差异文化交流中寻求可发展空间是各国对外输出影视剧时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宣扬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利用影视剧为统一文化背景,并为其注入不同的情节,使其鲜活并具有生命力。

以圣诞节文化为例,圣诞节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节日,进口影视剧对此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可以说是民族文化融合到影视作品中最典型的例子。

我国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也是一例成功的文化传播范例。该纪录片以其特有的以多元素中华文化为背景的展现方式,在“第49届法国春季戛纳电视节”中产生了轰动效应,得到了多国媒体机构的认同。在故事的核心设定被受众接受的前提下,故事背景中的语言文化、生活习俗才能更自然地被观众逐渐接受。

当然,影视剧中的文化背景元素与其阐述的主要价值观、贯穿的民族性格、叙述的剧情故事等也是需要慎重探索并进行有机融合的。2016年上映的动画片《小财神》,讲述了天庭的两位门神因下岗危机来临而阴错阳差地来到人间古镇,并在此与凡间的人们发生了一系列冲突和故事。该部动画故事内核非常有力,题材新颖,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民间传说与习俗在当下的意义等深刻的话题都展现出来,十分出色地实现了从传统展示到文化输出的宣传目的。

(二)品牌人物效应和城市形象

系列影片如《星球大战》《007》《加勒比海盗》《哈利·波特》等在海内外取得的成功有目共睹。观影者接受一个长久的品牌系列,或是对一个成功的影视人物形象的持续追踪,会导致观影者对故事的发生动向或人物的成长环境保持不断更新的认知和了解。同时,随着对故事情节线索的跟进,人物的语言习惯、生活环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弘扬的民族精神也会被观影者不同程度地接纳,获得文化输出效果。中国比较成功的品牌形象是功夫明星,很多外国人至今觉得每个中国人都会功夫,这是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功夫电影明星形象产生的宣传作用。

与此同时,城市形象的展现也是文化输出不可或缺的部分。形成鲜明的品牌形象与城市形象,能够更好地为文化内核提供展现的平台,为实现文化输出推广创造有利条件。任何一种类型的影视剧都离不开环境,城市建设最容易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除了展现人文之外,自然风光和城市风貌也是电影的力量能够覆盖的传播范围。《罗马假日》《西雅图不眠夜》就是做得很好的城市宣传剧情片。

(三)影视作品中翻译的重要性

文化输出中最首要的阻碍就是语言。以受众母语为传播语言,是文化输出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把文化元素精准地表达出去,把带着情绪的台词尽量原汁原味地转换成对象国语言,是影视剧发行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于母语为中文的翻译者来说,将中文翻译成外语远比将外语翻译成中文难得多。在文化输出的过程中,优秀的影片翻译要将幽默的中文语言转化为令海外观众理解的表达方式,并能精准地将剧中的人物性格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于是就更加需要一批对我国和对象国地区的国情、历史甚至当代社会的流行趋势和语言习惯都有所了解的全能型翻译人才。

三、影视对外发行策略和禁忌

在影视剧推广方面,应尽量扬长避短,例如避免向印度地区发行歌舞片。同时在选材上注意不要让受众在文化上有距离感,比如在名字里就打上地名标签的《中国式关系》《“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等。也不建议推广的作品题材涉及过多背景知识,如历史题材、战争题材、军队题材、农村题材等。还应注意被发行地区的宗教信仰,比如在菲律宾、波兰等80%以上的民众信奉天主教的国家,有一些内容具有敏感性,比如堕胎为禁忌,离婚也不被教义允许。

四、结 语

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推广受到了国际形势与自身意识的限制,缺乏争夺文化话语权的意识。树立文化推广意识,以宣传真实的中国与中国人为目的,并向世界宣传中国思想,是文化输出的重心。影视剧具有形象生动、层次多样的特点,也是文化输出中最有效的宣传途径。在以此为途径的文化输出过程中,中华文化的丰富是其坚实的内核,以文化作为背景,以有影响力的形象作为载体,以优秀的语言翻译为沟通方式,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在推进文化输出的过程中,影视剧的推广将会展现出更丰富、更有内涵的中国形象。

猜你喜欢
影视剧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谁远谁近?
盘点影视剧中的那些医学误导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影视剧的认同重建与文化软实力提升——从对《甄嬛传》的评价说起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