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墙文化对德国电影自由与民主的支撑

2017-11-16 06:02王雅平张家口学院教育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电影文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柏林墙西德东德

王雅平 (张家口学院教育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德国电影是近年来被视为较有影响力的影种之一,随着它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观看并审视德国电影的创作新途径所在。不可否认,德国电影直接或间接性地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这在它所强调的“自由与民主”价值观念中可窥见一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德国电影在对自身的这一价值观意识形态进行反思与剖析的同时,并未如人们所想的那样深刻,但不可否认德国电影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创作途径这样一个事实。

一、柏林墙文化下德国电影向往

在德国,东德、西德的划分将原本属于亲人关系的人们被迫分开,人们在这种非正常生活的状态下不得不想出办法,以求得能与自己的亲人见上一面。影片《逃出柏林》就是建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的故事。影片的主人公哈里为了能与家人见面,同自己的伙伴,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资助下,终于在围墙下挖通了一条贯通西德与东德的地下通道。整部影片基调积极昂扬而奋发向上,在这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中,拯救亲情、向往自由可谓这部影片的主基调,它充分表达出了对德国社会分割力量的抵制,当影片中的29名东德人兴奋地与家人在西德团聚时,影片达到了高潮。在这部影片中故事节奏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影片情节渲染细腻,突出情感性,将人们渴望亲情、渴望自由的愿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它既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真实事件改编下的艺术魅力,也让全球的观众对和平生活更加向往。

然而在这部影片中似乎缺少对于自由价值取向的准确定义。影片着重表现着东德人要逃往西德,并将这种行为视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然而,当影片真正在情节中延续,所谓西德人的自由似乎并未体现出来,而只是局限于挖洞这一环节上的表现,他们的真实生活是怎样,在影片中并未提及。直到影片的高潮部分,这种自由性的诠释才逐渐被影片中所表现出的亲情与责任所取代,到这时,影片真正的自由性这一灵魂主题反而被淡化了,不得不说,这在本片的内涵性表达上无疑是一个欠缺。

认真审视该片会发现一个问题,影片中主人公的逃离,表面看是对亲情团聚、人伦情感的追求,实则蕴含其中的更深刻含义则是对自由生活的美好向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本片中并未对此进行真实有效的完整性表达,而只是含糊其辞地表达主人公向往西德,并要从东德进行逃离这样一个过程。影片最后,略带讽刺性的是,主人公所谓的自由性不过是由一个体制进入到另一个体制。只不过是这种体制下的面貌不同罢了,而西德究竟好在何处,由它所构建出的所谓美好究竟怎样,影片中并未进行交代,只是被赋予了象征性的概括性表达,从而导致了影片思想方面整体认知上的空洞。

由此反观该片,尽管影片一再强调对自由与民主的向往,却终未逃离历史局限下的自由性表达。正如评论家沃勒斯坦所指出的,大国政治下的所谓人权与自由大多都是空话,他们对于人权与自由的强调更多的是为了掩盖他们的政治目的,从而获得民众的支持罢了。

影片对逃离东德这一事件始终在刻意地强调着,一种带有批判性的态度跃然银幕之上。然而,编导并未以同样的态度来对待西德,而只是暧昧性地将西德归结为是东德人对自由向往的归宿。这种粗暴式的归结,其实是带有历史局限性的,难以让观众真正感受到同样的渴望与深刻,缺少情感上的合理性。面对东德与西德之间的关系,影片非常明确地用坏与好来进行划分,带有心理暗疾。其实,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东德的逃离的确意味着柏林墙建立的失败,它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昭示出德国分裂的恶果,否则东德人民就不会外逃。影片《逃出柏林》并未站在客观的、新的历史角度来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审视,因此,这种意识形态下的单一叙述难以填补艺术高度上的空白,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艺术上的丰富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作品并没有十分明确地达到艺术上的高度。究其原因,主要源于隐含其中的思想价值内涵的缺失和具体自由民主指向的缺失。在该片中,东德作为逃离一方,预示了它的失败。这种失败不仅体现在它的政治上,更体现在对其文化性的批判,而这种批判的根源就在于文化领导权的丧失。试问一个丧失了文化领导权的国家又如何能够在政治领域如鱼得水呢?这直接透露出东德政府潜藏的弊端。

二、柏林墙文化对自由与民主的支撑

影片《窃听风暴》从另一个角度对东德、西德问题进行了讨论,呈现出了同一种声音。在该片中,主要描述了东德安全局监视一对作家夫妇的故事,故事内容并不复杂,而包含其间的思想纠葛比较复杂。该影片具有很好的转折点,就是柏林墙的倒塌,它意味着东德的“自由”获得,也意味着东德、西德的合二为一,自此,历史在这里成为永恒。

影片较为戏剧性地表现出了作家夫妇对爱情的守望,编导用“背叛”二字将影片构建为一种较为经典的情节模式,尤其作家妻子对于作家的背叛,让观者有强烈的意外感,而负责监视的特工的背叛则更是让观众获得了强烈的观影快感。作家的妻子在肉体上背叛了她的丈夫,在灵魂上背叛了她的政治信仰。而特工的背叛是对其职业的背叛,他在监听中,动摇了他的职业信仰和意志,对作家本身有了感情,并在关键时刻保护了他,这不仅增添了该片的吸引力,更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性与丰富性。最为关键的是,它丰富了影片主旨“追求自由”这一内涵。

胜利者概念的引入是对该片的进一步诠释,它将影片的主旨内涵进行刻意化提出,从某种意义上,东德与西德的问题就是失败方与胜利方的关系。而这部影片也恰恰是通过东德的失败来引出德国广阔的和平发展空间。这就如同在许多好莱坞影片中,将苏联与东欧设为假想敌,美国最终取得胜利是同样的道理。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内涵表达,影片故事塑造得越真实,越容易带动起观众的民族情怀,也由此更能够激起人们对于和平与自由的向往,这完全是一种理想化的交流与倾诉的过程,而往往观众会享受于此,并会乐此不疲,毕竟“危险”或“黑暗”的过去是人们最为期盼的事情。而这或许正是影片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该片所表现的是特务政治上的失败,并对社会主义体制下的这种失败一同加以批判,这不免带有笼统性。尤其对当下的世界并未做出任何意义上的批判,使该片在政治局势与社会现状分析上过于简单化了,也让该影片在深刻性上有所欠缺。尤其是在表现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角度上,缺少一种客观的审视态度,并未真正地从世界的宏观角度来进行分析,而只是单纯地以非意识形态加以概括,最后选用“自由民主”这一核心词汇进行总体表现,而对于民族主义与民族感情的疏于强调,让该片在整体存在意义上未免有种缺失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该片还不如《逃出柏林》诠释得深刻,然而,或许恰好是这种过于简单化、政治形势的淡漠化,反而让该片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影片《再见,列宁》与上述两部影片相比有所不同,该片在表现东德与社会主义问题上更趋向于一种客观性,在表现形式上也更为精巧一些,将现实与虚拟相结合,将反思与怀旧贯穿其中,不仅创设出该片的独特性,更让该片在叙事内容上更为丰富。该片表现了一位生病的母亲,在她卧病昏迷期间,民主德国解体,柏林墙倒塌,德国的一切都改变了。她的沉睡不仅改变了自身,在某种意义上也隐喻着德国的改变。德国的边境从此变得没有意义。克里斯蒂娜苏醒后,他的儿子为了不让她这位热爱民主德国的母亲伤心,而故意隐瞒了德国统一的消息,并刻意地假装起柏林墙存在的生活方式。而影片也顺延着他的这种虚拟而演绎着理想状态下的德国民主。

影片中的母亲不仅仅是一位母亲,隐喻下她还是社会主义传统的代表,她跟随丈夫,跟随到了社会主义。影片通过表述这位母亲,来隐喻表达对待东德与社会主义的态度,这仅仅是一种充满感性的形式表达,缺少理性的反思。除此之外,该片在开篇与结尾都选择了列宁铜像作为影像的引入,而并不是马克思或斯大林,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不仅表现出了编导的个人态度,也呈现出了导演借由列宁的形象想婉转地表达出一种对社会主义更温和的态度。而在影片中主人公西格曼·简恩从宇航员到出租车司机的身份变化同样影射出原东德精英阶层的尴尬境遇。这也预示出东德在政治体制命运下较为悲哀的一面。

在该影片中,导演对于西德的态度是明确的,从影片中所出现的脱衣舞就能够感受到物欲横流下所谓的自由主义。的确,在这里是自由的,也正如主人公阿历克斯所看到的那样,衣冠楚楚的父亲已经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自己新的生活,尽管在阿历克斯看来他的确是在享受着这份自由,然而这种自由面具下的父亲是冷漠的,是虚伪的。他与童年时的那位父亲是不一样的。在这里父亲就代表着西德,而母亲则是东德的代表,在这样尴尬境遇下所存有的亲情关系同样也是尴尬的。于是阿历克斯与父亲之间是存有隔膜的,他在面对姐姐的男友时同样是不欣赏的,这不仅是个人性格所决定的,也是政治体制下的产物。

影片不仅体现出了编导的政治觉悟与政治高度,并且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种态度带有革命性的精神,同样被日本所效仿。面对德国曾经做出的“改革”,以及后来所引发的后果,不免会让人扼腕叹息。正如苏联著名的“反对派”索尔仁尼琴所言,德国柏林墙的建设与拆除实则始终是极为愚蠢的行径,这是对权力的横行滥用,是一种极为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不仅是一种政治态度问题,更对文化界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影片导演对东德与西德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存在进行了客观的审视,并进行了双重性反思。对于东德也好,西德也罢,都极为中肯地运用了反省的精神,并以喜剧的形式呈现给了观众,让观众在悲伤严肃的命题中解脱了出来。历史还在继续,柏林墙虽然不存在了,但历史仍旧要前行,人类在面对类似的问题时是否还会犯同样的错误,我们不得而知。

三、结 语

影片中柏林墙的倒塌似乎意味着和平再一次到来,这也意味着人类还能继续发展,曾经的敌对关系会在发展中逐渐平和并展开新的合作。这不仅是一种宏观的发展态度,更是站在多元化的今天,对当今世界进行审视与反思的集中影射。影片是具有多元性、批判性的,留给观众反思的空间也很大。德国作为唯一实现和平统一的国家,既有过社会主义的经历,也有资本主义的历史。作为一名导演应该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上,正视德国的曾经以及东德与社会主义的传统之间的关系,也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上,才能够总结出新的发展之路,解决更多的现存问题。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只有努力创设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有影片才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空间,如果单单凭借思想观念上的自由民主,或是将它只是付诸一个符号性表现的话,那么美国好莱坞做得已经足够好。因此,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今天更要强调电影的独有思考模式,从中找到一条属于自身的发展之路,如果只是表现出模仿式的同质化或单一化,那么这样的影片必定会在“全球化”中隐藏不见的。德国电影尽管始终在强调民主与自由,然而在整部影片主旨内涵性的发挥上还是缺少本土的特色与经验,但不可否认的是,德国已经开始尝试,并试图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猜你喜欢
柏林墙西德东德
乌东德水电站2021年发电量突破389.1亿千瓦时
乌东德水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500亿千瓦时
乌东德大坝首个中孔钢衬浇筑完成
幸运的卢克之道尔顿叔叔[2]
幸运的卢克之美丽新世界[9]
乌东德的红色植物
西德侨报与德国华侨
柏林墙外
穿越25年:柏林墙倒塌时
德欲重建柏林墙 抵抗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