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课标为引领促新教材之拓展

2017-11-18 08:51陈鲁
新课程·中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大运河课标新教材

陈鲁

摘 要:历史与社会新课标、新教材的推广,给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新课标引领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需要对新教材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开放性综合型越来越强的中考。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材拓展;隋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命题的依据,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课标要求为中心,进行“依標施教”。所以,对教材的再处理和教学内容的再编排就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能力。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中第一框《隋的兴亡》是新教材中全新的一课,原来老教材中关于隋朝的描述,仅仅在《帝国新政》一课中寥寥几句话带过。如此简明扼要的描述,对于一个再次实现统一大业的王朝来说未免有失公允,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于历史进程线索性的了解。所以结合新课标的调整,新教材中凸显了隋朝该有的历史地位。

《隋的兴亡》一课,对应四条新课标要求,课标涉及的内容多,要求较高。新教材虽在老教材的基础上有了很多的补充,并且把大运河也放到了本课学习,但是以课标要求看,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还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以课标为中心,对教材进行有效地整合、拓展、延伸。所谓教材拓展就是指在现有的教材基础上,把与教材相关的、有效的材料引入课堂,使现有的教材与课外知识相互补充,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充实、多元的方法。在《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还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功能,优化教学效果”。结合《隋的兴亡》一课,笔者对教材拓展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解读课标,分析教材,寻找拓展点

首先针对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笔者进行了表格对比分析。对应课标,可以发现教材的缺漏点,而这些缺漏点,正是本课可以补充拓展延伸的地方。

通过表格对比分析,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根据本课所体现的四条课标要求,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其实是不够丰满的。所以经过课标和教材的解读,笔者设计了四个方面的知识拓展点,以丰富教学内容。

二、读懂课标,立足教材,拓展知识点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材中能体现课标要求的内容笔者都充分用足,因为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料,它的内容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而对于教材的缺漏点则做适当的拓展延伸。如根据课标1要求,本课涉及的隋文帝和隋炀帝功过的介绍已经非常翔实了,所以结合课本的文字、阅读卡等运用,学生可以完全掌握。笔者通过课标2、3、4的分析和解读,决定本课做适当拓展的原因如下:

1.根据课标2要求,结合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这里强调“变化”一词,但是教材中只是呈现了隋朝的疆域图。所以笔者添加了一张南北朝分裂时期的历史地图,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能更清晰地了解隋朝完成新的统一的伟大历史作用。

2.根据课标3要求,理解掌握大运河的相关概况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无疑是本课的重点。学习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就会涉及今年申遗成功的中国大运河和大运河漕运的功能。古今知识一结合,必然要做分析解释,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过去和现在,更能通过古今对比,了解它的历史作用。

3.根据课标4要求,我抛开以往教材中秦始皇和隋炀帝的比较,把课标1和4结合起来,组织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设计的探究问题是“比较秦与隋的相同点”。这样的设计既是历史人物的比较,又拓展到时代的比较,这样的设计能充分锻炼学生历史辩证思维能力。

三、运用课标,整合教材,进行教学实践

在课标指引下,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后,系统的教学设计就呈现出来了,接着就是进行“依标施教”。

(一)运用质疑式“情境法”导入

好奇是学习的原动力,所以首先得让学生对隋朝历史感兴趣。笔者导入引用了《蒙曼说隋》中争议颇多的观点。蒙曼在百家讲坛和历史著作中都提到,她结合中西方的历史观点得出:在中国,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两个皇帝,第一是秦始皇,第二就是隋文帝;并且说隋炀帝是雄才大略实干家,与明君李世民只有一线之隔。这样的历史观点,与学生的传统认识来了一次颠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历史真相的渴望。

(二)教学过程立足教材,适当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设计,把本课分为两大版块:隋“兴”和隋“亡”。

1.第一版块:隋“兴”

(1)隋朝的统一:充分运用教材把隋朝建立过程、结果等知识点,通过学生阅读,简单概括,这个要求对学生而言难度不大。然后呈现问题:两张地图疆域有什么变化?通过南北朝分裂时期地图与隋朝地图的比较,既简单又形象地让学生感受到“变化”——分裂走向统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问题:统一的实现有哪些历史条件呢?这一题充分体现了课标要求,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逐步归纳、总结出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教师做总结时应适当提升拓展的是隋朝实现的统一,使多民族的概念更加丰富,此时的中华民族有了公共的文化认同,隋朝统一多民族的概念要比前朝丰富得多。这是本课教材中所完全忽略的,需要给学生强调。

(2)隋的繁荣:第一部分是隋文帝“开皇之治”。充分利用教材的阅读卡“励精图治的隋文帝”,不再过多拓展。第二部分是隋朝大运河。此部分的学习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问题设计主要包括大运河的开凿目的、概况、作用等。这些问题设计层层提升,都可以通过观察、阅读教材逐步解决。这部分的知识拓展点笔者放在两个知识点上:一个是在评价大运河的材料运用中添加了一则“‘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宋史》”。据笔者查阅资料所得,大运河在中国历代王朝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漕运”,而这也是今天中国大运河能够申遗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教学中,笔者把“漕运”作为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作了简单的解释,并结合漕运引出了今天已经成为世界遗产的中国大运河,分析了隋朝大运河和中国大运河的区别,笔者这样设计的目的充分体现了课标要求。课标中提到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特征是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结合,我们学习古代的历史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历史的进程,认识社会的现实。所以此处进行古今结合教学,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现实社会。

2.第二版块:隋“亡”

教材中涉及隋亡的原因,不再补充。此部分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性问题作为知识拓展:隋与秦王朝相似点的比较。笔者认为无论多伟大的历史人物的作用都必须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下观察,所以本版块设计的目的,就把历史的视野进一步扩大。按照课标要求把重要历史人物在历史过程的作用放在了王朝的背景下进行解读和评价。

四、结合实践,习得感悟

结合本课的教学实践,笔者获得几点感悟:

(一)教学实践要研读课标

今天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许多时候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会出现混乱,出现难度过大或过简、偏离教学主题等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没能做到“依标施教”。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研读课程标准,依标施教,找准方向。

(二)教学实践要立足教材

现在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大,历史与社会学科不可能占据他们很多的时间,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可能有很多的富余时间去搜集各种资料,所以基本上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学生唯一的资料来源。我们教材的文字、图片等都是经过专家学者反复斟酌的,所以我们完全应该把最好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三)教学实践要适当拓展。教材由于篇幅的关系,容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适当地拓展和延伸,有效地整合。但是调整的过程不是盲目的,必须要有指引不偏离,这个指南针就是我们的课程标准。

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对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让我们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学习新理念,用好新教材,拓展新知识,努力创建活力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陈新民.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与教学论[M].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

[2]蒙曼.蒙曼说隋[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运河课标新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放歌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