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创新,新闻传播才有新气象

2017-11-20 22:46陈力丹
新闻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学界

习近平在2013年8月19日的讲话中,向新闻传播界提出了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的要求。在2016年2月19日的讲话中,他再次向新闻传播界提出了九方面创新的要求,即“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显然,他提出的创新要求有了更为鲜明的互联网传播形态的背景。面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新闻传播学界需要研究新问题。然而,现在阅读到的很多关于社交媒体形态的发展报告,只有叙述而缺少思想,不能进一步提出问题和论证问题。

其实,网络发展的任何一种趋势都是双刃剑,指出可能的负面影响比点赞正面影响更重要,纠正不科学的偏见认识更为可贵。例如应该讨论互联网对社会传播结构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该如何看待、这些影响可能带来的种种悖论以及对悖论的解读。还有各种新型传播形态对人们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及发展趋向,這些趋向的正面应对,也应是新闻传播学界承担的研究义务。互联网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以及各方面的应对,也应是新闻传播学界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关注的内容。①

凸显观点,特别是预警观点,应该是学术研究的责任。例如,大数据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其可能的负面问题比带来的正面影响更重要,但现在谈得不多。我在一篇文章里谈道:“照相术刚发明之时,人们普遍认为它能够担当起真实再现客观世界的任务。但后来人们发现,照片说谎的技巧比文字更加高超。如今对大数据的期待,类似于当初对照相术的期待。”发表这篇文章的期刊做的公众账号,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把最后一句话变成了标题,添加了插图,做了生动的演示,让文章的生命得到了延续。②

再如,互联网条件下“新闻”的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南京大学王辰瑶的论文《未来新闻的知识形态》提出了目前人们司空见惯却没有深虑的问题:互联网使得“新闻”超越简单的“发生了什么事”的知识类型,超越对线性时间的追逐,更从容地提供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关于事实的知识的知识”,提供关于事实的全新理解。仅以时间性为“新”,不能再满足未来新闻的需要;由于信息接受不再受制于线性时间的限制,新闻从在时间的河流打捞变成了在信息的海洋选择。③

还有关于“新闻价值”的研究。各类新闻聚合网站的出现,例如美国的嗡嗡喂(Buzzfeed)、中国的今日头条,用软件每天对无数新闻自媒体进行扫描,找出受欢迎程度高的新闻和文章(根据网民对文章的分享次数和推荐意见),然后再精选出最具发展希望的样本。通过搜索、发送信息链接,为用户浏览当天网上的最热门事件提供方便。这类运行不就是建立在众人基础上的新闻选择吗?远比根据记者的经验判断选择新闻精准得多。而目前尚无人从践行“新闻价值”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广告传播的本质即“展示”,广告多以生硬地打断观看的线性秩序为前提。然而互联网的原生广告(Native Advertising)打破了广告传播“展示”的特征,实现了有价值的内容与广告的无缝融合。如果广告学理论不能跟进这样的变化,就很难成其为“学”了。

再如我们常说的“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更需要强调,否则任何初始的新闻都可能因与“谣言”为伍而受到打击。互联网传播具有自净化功能,互联网不是谣言的存身之处,但却是其必然的过路之径。

新闻传播学界有责任在理论上对现象加以理性阐释,并向社会提出各方面的劝告、忠告、警告。不要总是叙述,要论证,提出新问题和解释新现象。

注释:

①参见陈力丹《以互联网思维看互联网和关于互联网的研究》《新闻界》2015年第20期

②参见陈力丹《我国文摘报数字化转型鉴戒》《新闻界》2015年16期

③参见陈力丹、胡杨、刘晓阳《互联网条件下“新闻”的延展》《新闻与写作》2016年5期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界
学界翘楚刘建明
学界翘楚余卫国
学界翘楚单纯
学界翘楚李智
学界翘楚靖鸣
学界翘楚张世民
国内外学界象雄文明研究述评①
学界亮点
文化翻译学界说
业界·学界“微天下”